谈戏曲——秦腔
中华文化的舞台演绎不同的精彩,有着传承千年的戏曲,有着让人赞叹不已的建筑,也有着让他国学习的制度文化等等。 中华的宝库中,有着千万家珍的瑰丽珍宝。而戏曲更是成为别国认识中华的文化符号。
中华的千年历史中,戏曲的历史就占了一成。而戏曲的博大精深更是彰显了中华的瑰丽文化。在这千年的历史中,戏曲也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变得有所不同。 其中京剧、豫剧、越剧更是众多戏曲中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京剧更是奉承为我国的国剧。其他比较流行的还有:昆曲、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黄梅戏、闽剧等等, 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也迎合着不同人的观影习惯。
在众多的戏剧中,我最爱的便是秦腔。不仅仅是因为秦腔对于我的熏陶,更多也是一份情怀。而它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符合当地人的朴素、豪放。而它那一声吼更是受到了当地不少人的追捧,尤其对于老年人更是有一种强烈的唤醒。而 它也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
正是这种古老性才使得年轻人对于秦腔有着两极分化。热爱它的人,便去学习追捧。而不懂的它的人也是一味抨击,丝毫不把瑰丽放在眼里。而迎合他们的歌曲反倒是成了他们的追捧。
小的时候,经常随父母去看戏,而我却独爱那热爱的街市,对于那在舞台上舞刀弄枪的戏子表示不解我也对看戏极为不满。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开始转变对于秦腔看法,我看开始去慢慢品味这里面的道。不过这份喜爱只是暂时的,我依然还是继续听着流行歌曲。
秦腔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它的起源也是跟它的名字一样,来源秦地。它熬过岁月的洗礼,才得以发展至今。而它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唱腔上它表现出一种激越、高亢之感。
在角色它也是十分丰满的, 有着不少我们熟悉的, 如老生,小生,小旦,花旦,丑角 。而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十三门二十八类”。可以角色这方面,秦腔可以说是多姿多态。当然不论什么戏曲最不可缺少的便是脸谱, 我们都知道川剧的脸谱是最丰富。虽然秦腔的脸谱上算不上丰富,可它却有着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等特点,可以说是比较脸谱上比较活灵活现。
而它的题材也是大多数取材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 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窦娥冤》、《铡美案》、《白蛇传》、《赵氏孤儿》等等,除了这些古代还有一些近现代的如《西安事变》、《祝福》等等 。可以说是秦腔是具有兼容性的。在伴奏方面采用的是中国古典的乐器,有种浓厚的地方特点和中国韵味。
历经千年,秦腔依然站在我们面前,如今的岁月中它开始变得微弱。希望未来可期,它的未来煜煜发光。
各地方戏的剧种分别是什么?
1、渊源上,两者都产生于三秦大地,但秦腔影响面和接受面更广,以至于成为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布很广,公开招徒,代代传承。而华阴老腔,只是华阴县某村老张家的家族皮影戏,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局限在极小极小的小圈子里。
2、体式上,秦腔的流派和唱腔设计要复杂得多,必须满足舞台剧生旦净末丑人物众多、风格各异的需要。老腔则是说书人的表演,对人物是局外人的刻画,唱腔单一也就好理解了。因此秦腔的体式要庞大得多。
3、唱腔上,不熟悉秦腔和老腔的知友,是听不出什么区别的,听来都是高亢呐喊吓死人。除了秦腔唱腔丰富多彩的区别外,老腔的尾音儿有与秦腔大不同的设计,这个不好言传,多听就可以听出来。老腔作为说唱艺术,在后台肆无忌惮地吼唱,是吸引观众的需要,所以比秦腔表现力更为夸张。
4、文武场上,秦腔的文武场和老腔用的家伙事儿不同,后者的板凳什么的,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几乎成为老腔的代表了。很多人可能用有没有板凳来区分秦腔和老腔。
5、影响力上,从对艺术的贡献来看,老腔的封闭性使得它的影响力远远不如秦腔,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其封闭性,即便放开了,唱腔单一也是主要因素。本身东西不多,影响力自然会小。
6、纯净度上,秦腔影响其他剧种,其他剧种也影响秦腔,这是交互回流的发展过程。所以尽管秦腔保留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其实也大量揉进了其他元素,尤其山西剧种的影响。而老腔自始至终在小圈子里,所以更加纯净地保留了秦地的风格,被称为活化石,不为过。
分别有:昆曲、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粤剧、柳琴戏、藏戏等。
1、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一带,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
黄梅戏的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
2、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戏曲之一。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据说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俗称:白话),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3、柳琴戏
柳琴戏是江苏省和山东省主要剧种之一,分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腔调高亢华丽为观众钟爱,百听不厌。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
越剧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百度百科-剧种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