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究竟指的是什么?
全篇的主旨是以儒教为指导,旨在培养刚直、中立、不偏不倚的君子人格。 儒家认为,君子必须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在任何环境中坚持原则,不同流合污。 在个人道德修业上,只有选择善与善坚持下去,才能通过“道中庸”达到“极高的明”境界,成为万人敬仰的圣人。 学习儒家文化,是关键。 遗憾的是,在前人的误解下,社会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认识存在普遍偏差。 从发展脉络看,“未发中”争议甚多,成为儒家的第一道难关。
人心中世界活动的变化,是人的一切感情和行为的根。 的内心世界和外面的现实和谐是人幸福幸福的不二法门。 人只有表里如一,才能有真正的快乐。 也就是说,中庸谈论人性修养的核心意义是,通过人的自我修炼、自我成果,达到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的和谐。 人的内心世界各种欲望的一致内心的平衡,包括内心世界和外面的现实的和谐。
如“君子和而不流”、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等。修身的方法,中庸讲了很多,但根本的方法,一是慎独,二是诚。八慎独是儒家心法。一般的理解是,慎独是个人修养方面的要求,人前人后一个样。这是不准确的。独应当是指“未发之中”,指未与外物接触,或自觉地阻断对外物的知觉时,内心的想法,独即本心。儒家讲诚意功夫,诚意在毋自欺,毋自欺只在慎独。儒家的慎独功夫,自省。借助外事外物修炼,吾日三省吾身,有没有干坏事,有没有做违心的事,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慎独首先是要有恐惧心。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折中调和,曲意逢迎,是对中庸之道、精神的亵渎。扯句闲话。经常见到有人大声疾呼,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国学教育,甚至让小孩子读经。搞不明白的是,他们要弘扬的传统文化,是先秦时代的儒家、宋儒,还是清代的儒家?千百年来,儒家经权力屡次阉割,先秦儒者积极昂扬向上的东西,已经消失殆尽,后世儒家仰权力鼻息的方面,早已发扬光大。如果提倡弘扬传统文化者,不讲明白,他们提倡的是什么时期的传统文化、什么传统文化,这些人的居心,可能还是要大家甘心情愿地,做一个强权欺凌下的顺民、懦夫。
中庸意思太高深,我不敢凭自己意思瞎说。
不过《中庸》第一章的纲领里说的很明白:“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意思是说不偏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中“是天下不偏之道。”庸“是天下不变之理。
孔子的徒弟也是中庸的作者子思说:中庸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充塞天地间,收拢来可以深藏与隐密的内心,它的意味是无穷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附和中庸之道的人也是孔子心中高尚的人。
所以并非是上面几楼人说的单纯的做人道理或是心态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