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是下茶、晾轿、梳头酒(满族婚俗)?

小肉包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新娘恩平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如沈阳一般满族人家婚嫁旧俗,子女成年,双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对照八字,如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叫“相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亲。

19世纪末的中国结婚队伍

订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订婚亦即古代所谓的“纳采”,当时沈阳满族又叫“下茶”,即如清代缪润绂《沈阳百咏》的《下茶》所咏,“采趁良辰会亲家,衣裳钗钏要鲜华;百圆馒首双坛酒,妥帖安排到下茶。”他具体解释说,“俗谓‘纳采’曰‘下茶’。纳采之日,预办馒首百圆、酒双坛,并衣裳钗钏等物,俱以新鲜为上,无则转借。女家是日则宰猪款待诸亲,谓之‘接茶酒’。”满族大婚正式仪式的前一日的“预演”,名曰“晾轿”。《沈阳百咏》的竹枝词《晾轿》写道:“击鼓鸣锣官道开,红尘得意马蹄催;宫灯簇拥纱灯引,认是谁家晾轿来。”描述的就是旧时满族婚礼的“晾轿”情景。这首竹枝词的另一版本,更是具体地记述了当年那种气派场面:“马蹄得意试轻埃,晾轿人争羡八抬;灯彩辉煌铙吹沸,前锣听响十三开。”诗人另有小注详解此俗,他说,“俗例于婚娶前一日预请娶亲男客数人,衣冠骑马前导,后列鼓吹灯笼,极后抬大红官轿一乘,诸事俱比照迎娶体例,名之曰‘晾轿’。

宗室娶妇,及娶宗室女,用八人舁舆,余概用四轿。锣响十三开, 则达官显宦家也。”《清俗纪闻》迎亲队伍

娶亲由男方选两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子”。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坛三十斤、猪一口;或成衣四件,皮、棉、夹、单)

送至女家,叫“过大礼”,俗称“下大茶”。纳聘日,男方家长偕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洒地上,称为“换盅”,接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盘髻,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栅”。这一天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第二天叫“晾轿”。

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处”。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箱柜”。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

结婚吉日,太阳未出,男家就列队迎亲,去时人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清晨,女家用彩车送亲,新娘哥哥护送,路遇井、庙、墓则用红毡遮住彩车,意为“避煞神”。男方迎亲的彩车与女方送亲的彩车中途相遇,两车外辕相错,新娘由哥哥抱到迎亲车上,称为“插车”。

迎接新娘到男家,新娘下轿后,新郎手执马鞭对空猛抽三鞭,或用无头箭向新娘方向射三箭,意为逐黑煞神。新娘头蒙红盖头,脚踩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新郎新娘在鼓乐声中向北三叩头,即“拜天地”,俗称“拜北斗”,对拜,众亲友贺喜。礼后,新娘要跨过马鞍先进房有侧架设的青布帐栅静坐,俗称“坐帐”,亦叫“坐福”。《沈阳百咏·坐帐》:“合欢酒熟待鸡鸣,鼓乐声兼爆竹声;昏礼似遵三代古,不教花烛拜天明。”描写的正是如此情形,“俗例娶妇用鼓乐、施放爆竹,非古也。惟多在夜间于昏礼为近。特古以暮,而今向晨耳。又,土人夙有坐帐之例。新妇过门,须静坐终日方准动移,迎娶时早,甚多不便之处。”此刻,新娘身着大红袍(俗称“打草衣裳”,入帐,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搭在新娘身上,前胸、后背各悬一面。接着,另一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盛钱米),新娘抱在怀中(也有夹在腋窝儿的),叫“抱宝瓶”,亦称“抱宝媒壶”。中午,还要行“阿察布密礼”,就是在院内神桌前,新郎单膝跪,手擎托碟,用满语念“阿察布密歌”,俗称念哈力巴经。“阿察布密”是合婚之意,歌词大意是夫妻幸福,长命百岁,白头到老,共享富贵。宴毕,新娘家人辞归,新郎仍在门前为每人敬酒三大杯,为娘家人送行。尔后,新娘才能移入新房内。傍晚新郎入新房用秤杆揭去新娘盖头,新娘打扮完毕,与新郎、娶亲婆、送亲婆围方桌而坐,新郎新娘饮交杯酒。闹洞房时,要唱喜歌“拉空齐”,多即兴编词,均为祝福之意。

《清俗纪闻》迎亲花轿

婚后次日,同拜祖先、父母姑舅各尊长亲属,谓之“分大小”。此间,还有“梳头酒”和“装烟钱”礼俗。在举行过婚礼仪式的次日,娘家来人为新娘梳头,是日早筵为“梳头酒”。新娘梳洗完毕,始交拜花烛,拜公婆,为一家老幼装烟。年长者须有拜钱或钗子等物作为赏给新娘的见面礼,名曰“装烟钱”。《沈阳百咏》载,“诸姑伯姊上琼筵,好是梳头第二天;欢喜新娘齐见礼,大家添费吃烟钱”,咏的便是此俗。此外,另有七日“回门”“住对月”,亦即婚后一个月新娘可回娘家住一个月等习俗。

恩平的婚嫁习俗特别之处是什么啊

广东结婚习俗过大礼. _

订亲最隆重之仪式,约在婚礼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前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时到今天,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全套[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要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 _

男家过大礼如下:. _

· 精装龙凤礼饼两盒、西式礼饼一盒。. _

· 双喜八样生果吉子篮(生生猛猛). _

· 椰子两对(有爷有子)、特长精装龙凤烛两对(长长广东新娘). _

· 精装烫金男女家对联各一对、精装茶叶、芝麻各两盒(女子坚贞、守信不移). _

· 双喜烫金大礼金封两个(装聘金用). _

· 百年好合三牲封两个(鸡、鱼、猪肉大礼可以三牲利市代替). _

· 双喜贴盒(核桃、有衣莲子、百合、红枣、有壳花生、荔枝干、龙眼干、红豆、绿豆、芝麻、茶叶、十一样吉祥京果). _

· 扁柏一包、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 _

女家回礼如下:. _

· 金莲藕船(佳偶天成)、石榴一对(多子多福). _

· 添丁姜、连理芋头(添丁发财)、芙蓉、扁柏(趋吉避凶)、桔子(大吉大利)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双喜贺惟巾一对. _

· 大茶礼(大发松糕、金钱、龙利、煎堆、红包等){油麻茶礼}. _

搬嫁妆. _

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好友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孟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_

新娘嫁妆用品:. _

o 百年好合茶具(一盘、一壶、四杯). _

o 百年好合衣食碗(碗、筷、碟、匙各一对). _

o 百后好合有盖杯(一对). _

o 真丝刺绣同心筷子双人套、双喜全红子孙桶(痰孟). _

o 双喜鸳鸯面盘、安床京果盘. _

安床. _

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亲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上阁]举行婚礼前最重要的仪式、礼节是[上阁]及[上头]。[上阁]是准新娘出嫁前一段时间留在家中一角,通常是闺房或阁楼之内,由一班闺中姊妹、密友陪伴,暂时摆脱平日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准备,以求日后能适应男家陌生的生活环境。新娘会直至出嫁当日和离开阁楼,因此,俗称姑娘出嫁为[出阁]。现代人也有类似[上阁]的活动,新娘于婚礼前的一晚邀请姊妹、密友在女家留宿整晚互诉心事,为明天踏上人生另一阶段作好准备。虽然偶然也有姊妹们情绪激动落泪的情况,但整体气氛仍是充满欢欣的。. _

早生贵子子孙桶:. _

(红枣[早]、花生[生]、桂圆干[贵]、莲子[子]). _

上头. _

现代婚嫁礼俗中,在迎亲之前,男女两家都仍会分别进行上头的仪式。上头仪式于大婚前的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双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移)。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光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新娘的头发会梳成发髻,以示她嫁作为人妇后踏入成人的阶段。边梳头的同时好命佬或好命婆要边说出押韵的吉祥语句,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寓意祝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满。最后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红头绳系在新郎或新娘的头上,这样才算是完成的上头仪式。由于上头是父母为儿女祝福的一种仪式,所以较为重视。. _

男方上头. _

上头前应先用绿柚叶沐浴,之后要穿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取其新的开始之意,案前应准备汤圆三碗(每碗九粒)、镜、红头绳、尖梳、子孙尺、龙凤剪刀,到吉时由好命人上头(梳头),并诚心向天参拜,上头完毕后便可与家人及兄弟们同吃汤圆,分享结婚的喜悦。. _

男方吉祥上头套装:. _

(尖梳、镜、龙凤烛、子孙尺、红头绳、龙凤剪刀、等). _

女方上头. _

上头前应先行用绿柚叶沐浴,之后要穿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然后要择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燃起龙凤烛后要连同三碗汤圆、生果、烧肉、鸡,诚心向天参拜,更要准备木梳及篦梳代替尖梳、针线包、红丝巾;而龙凤剪刀代表有利、子孙尺、镜乃取其光明继后之意,即所谓[龙头镜、铰剪尺]. _

女方吉祥上头套装:. _

(梳、篦、针、线、龙凤烛、龙凤剪刀、镜、红头绳、子孙尺等). _

小贴土:. _

可一切从简的,以利是代替,写上(过大礼利是)就可以了。如代替猪肉的(猪肉金)、代替前料的(衣料金)、但是一些重要的礼品,应尽量亲自找来,包括:龙凤饼一对、唐饼数个(约八个)、龙凤烛一对、对联一幅及生果等。聘礼中物品寓意吉祥,数量则必须成双成对,忌用单数。女家收到男家的聘礼并不是全部收下,其中属于男家的物品,则需要回礼;礼品中不可以送手帕,因为有分手之意。. _

. _

· 婚礼前的礼仪. _

. _

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广州的风俗是要送鸡(意味着有生气)、椰子(有爷有子,天伦之福)、礼饼(送给女方的亲戚),而且还要送礼金,意味着男方家有钱,会让女子嫁过去享福。 3.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_

. _

4.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_

. _

5.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_

. _

6.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_

. _

7.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_

. _

婚礼当天的礼仪. _

. _

1.迎亲:婚礼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_

. _

2.找红鞋: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 _

. _

入门. _

. _

到达男家后,新娘由大妗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铜盆或铁盆均可),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参拜家翁家姑。拜过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礼后,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至于跪下与否,则视乎敬、受双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 _

. _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敬茶是一个很重要的礼节。新人在拜过祖先,要向父母敬茶,这样不单代表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亦代表双方家长接纳新郎或新娘为家族中的新成员,是身份备受确认的象征。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长辈喝了新娘这杯茶后,会送上金手镯、玉器等首饰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又会在盛托香茶的盘上(俗称「槟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为大妗姐的赏钱。. _

. _

出门. _

. _

抵达女家后,第一关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的测试,必要时还要宣读爱的宣言(卖身契),但最重要的是给予众姐妹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姐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新娘由大妗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新娘的父亲,再由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跟着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再向双亲奉茶跪拜,接新娘仪式就此完成。. _

. _

完成上述仪式,新娘需由伴娘或大姅姐掺扶并打红伞,寓意开枝散叶,其它姊妹也须边走边撒米及红、绿豆、金纸碎,俗称「喂金鸡」,据说可防止金鸡啄新娘。上花车前,新娘要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表谢意。一定要注意的是陪伴新娘过门到男家的除大妗姐外,必须是未婚女性,而且新娘的兄弟不可陪伴新娘过门,如果新娘早于兄长结婚,须将兄长的裤挂于门口之处,由新人在裤裆下穿过,假若早于姐姐结婚的话,则送一条裙给未婚姐姐,未婚兄姐不可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应暂时回避。. _

三朝回门. _

回门虽然并没列在三书六礼中,却是中国人传统一个极重要的嫁娶礼仪,绝不可掉以轻心。从前,新娘出嫁后,会在第三天由丈夫陪同下回娘家探望父母。新娘在回门时,要穿我国传统的新娘服(裙褂)和挽上全新的红色新娘包,裙褂代表新娘冰清玉洁的身份,只有黄花闺女才可穿。同时男家一定要送回金猪一只,以示新娘子的贞洁。女家收到金猪后即分予亲戚朋友、街坊邻里享用,表示自家女儿不辱门楣。传统上,岳丈母需留回门的新娘及女婿在家吃饭,但现在大多数新人为省时间,都选择即日回门,即新人在男家拜过天地及奉茶给翁姑后,便即时进行回门仪式,之后再返男家或直接到酒楼,新人亦可于第二天回门,但切不可超过第三天,这代表男家不满意新娘,不批准新娘回娘家。现在回门大部分礼品都由利是代替,但乳猪例外。. _

回门礼品:1(由男家送到女家):金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两瓶、生鸡一对、猪肚及猪肉各两斤、水果两篮(代表生生猛猛)、有头生菜(风生水起)、葱(松松动动)、伊面两盒(代表恩爱缠绵)、有头尾甘蔗两根. _

回门回礼:2(由女家送到男家)金猪头、尾、手脚各一只、猪舌半边、西饼一盒、有头甘蔗、有头生菜. _

婚嫁禁忌. _

1、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星同音,不吉利。新娘出门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_

2、婚礼未举办完毕,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不可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在床上。. _

3、新娘结婚当天必须穿新鞋,寓意将旧物丢掉。. _

4、新娘出门时,必须要佩戴耳环,以示听话,没有穿耳的可佩戴夹耳环。. _

5、新人的长辈如有已去世的人,在敬茶的时候,应在他(她)应坐的位置上 放上新人敬的茶,敬完茶后顺便移一下凳子,再让下一位就座。

江门五邑婚嫁习俗

建国前有早婚习俗,男女十五、十六岁就结婚。男婚女嫁,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婚姻自由。民国2年(1913年)10月,且知事沈秉仁布告;严禁男女自由结婚,认为"灭绝礼义廉耻者,莫甚于自由结婚一事"。婚嫁顺序,是从大到小,先兄姊一套新衣服。在男方,有的还把新裤子挂在新娘房门口或家门口,新娘进门,要从裤子底下钻过。结婚要明媒正娶,"三茶六礼"("三茶"指下茶;"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项仪式),花轿过门,否则,便是"无媒苟合"。如发现男女私通,就认为是伤风败俗,或驱逐出村,或游街示众,或装入猪笼抛落河里淹死。"三茶六礼"礼仪繁杂,到了清末,略有简省,一般采用的,一是"问名",即送"年庚贴",用红纸写上求婚者的出生年、月、日时,交给媒人转给对方,男女双方家长把"年庚贴",交给占卜者排算,看有无相克。然后托亲戚朋友查问对方三代,送"三代贴"。双方都把自己的曾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名字籍贯用红贴写好,俗称"三代贴"调查有没有麻疯病及其它遗传病,调查对方人品才能、经济状况,看是否门当户对。二是"请期",即是送"礼贴"。由男方把婚礼日期用红贴写好,通知女方。女方接"礼贴"后,再回复男方。三是"纳征",即男家派人向女家送聘礼。先由男方把聘礼将"三代贴"送到女方,也叫"做礼"。女方收礼后,又将女方"三代贴"送到男方。四是"亲迎",按双方商定吉期,用花轿迎娶。民国中期,社会上才有男女双方相约会见,俗称"相睇"。一般都由媒人引线,男女双方同意后交换信物,是为定婚。信物多为金戒指、金项链,但穷苦人家,仅是一包"红包"。定婚后,再商定吉期,用车、轿迎娶,正式结婚。建国前的婚礼,男方有"上头"、"迎亲"、"闹新房",婚后"三朝回门"等繁琐礼仪。女方出嫁上轿前有哭唱嫁女歌等习俗,内容多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姊妹互助互爱之情。沦陷期间,有的还在哭唱嫁女歌中控诉日军侵华罪行。结婚后,女子要从一而终,丈夫死后,要"守节",任何情况都不能改嫁。凡改嫁的叫"失节",备受上歧视。相反,有权势、有钱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妻子死后,可以续娶。此外,女了还有"嫁生鸡"、"嫁神主牌"等陋俗。所谓"嫁生鸡",多是华侨在国外谋生,不能回来成婚,由男女双方父母包办,用一只生鸡代替新郎拜天地、祖先,举行婚礼。富裕人家为夭折的儿子娶媳妇,新娘过门后,收个养子,以续后嗣。这种"守生"式婚姻,称为"嫁神主牌"。建国后,上述两种陋习均已废除。提倡婚姻自由,婚礼从俭从简。"花轿迎娶"早在1952年土地改革期间已被废除,新娘过门都是步行或坐单车。摆酒大排筵席的风气也大大减少。进入80年代,婚礼进排场、闹阔气又有所抬头,富裕人家普遍用小汽车迎娶(与有坐摩托车),有的出动10多部小车,形成车队,沿途鸣放鞭炮,结婚摆酒多达100多席。新会市沙田区村民和渔民的婚礼是以船代轿,男女双方谈恋爱用咸水歌对唱,互表倾慕之情。

恩平烧饼与婚嫁习俗

恩平城乡男婚女嫁有一个传统习俗:男方必须向女方送恩平烧饼作为礼饼。这一习俗始于明朝,至今仍颇为盛行。恩平烧饼,俗称“恩平烧”,为恩平特产,以其制作精巧、风味独特而驰名。

恩平烧饼创制于明代,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恩平的一名青年教书先生。他原来凭自己的志向办了一间私塾,让穷家的孩子入学。

后因办学经费接济不上,私塾被迫停办,教书先生为了谋生,只好做烧饼来卖。教书先生以他教书的胆识来创新,做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软饼。这种饼香甜可口,风味独特,放置多日也能保持新鲜,因而十分畅销。

当时的肇庆知府很有经济头脑,他为了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便搞了一个做饼大比赛,要选出精品加以推广。

恩平知县自从吃了教书先生做的饼后,大加赞赏。这次极力推荐教书先生到肇庆府参赛。比赛之日,各路做饼名师使出浑身解数,均想脱颖而出。知府大人出身于做饼世家,要得到他的认可并非易事。当知府大人品尝到恩平烧饼时,越嚼越有味道,竟连吃了三个,赞不绝口:“软滑鲜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腻,好饼?”结果,恩平烧饼一举夺魁。

其实,恩平知县举荐教书先生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要趁机挑个乘龙快婿。教书先生果然不负所望,一举夺魁,成为街知巷闻的名人,知县决定把教书先生选为佳婿。当他把他的打算告诉女儿时,女儿死活不从,她认为做饼的没有出息。后来,教书先生卖烧饼发了财,遂重新开办私塾,让穷家孩子继读读书,一时传为佳话。教书先生除了教书,放学后还卖烧饼,以此积累来维持办学。他得知知县父女都喜欢食他的饼,为表敬意,他每卖出一百斤烧饼就留下一斤,以便日后作为礼饼。后来,知县的千金见教书先生既有知识,又勤劳,又有爱心,终于动了芳心。当礼饼累积到一百斤时,知县的千金便它们领了回去,表示接受了教书先生的爱情。

此后,求婚送烧饼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礼仪,恩平男婚女嫁必以烧饼作为礼饼。当地女子出阁不叫出嫁而叫“领饼”,即表示接受了对方的爱情。时至今天,恩平人问青年姑娘是否出嫁了,不是问:“你嫁了没有?”而是问:“你领了饼没有?”这个有趣的婚嫁习俗就起源于教书先生这个烧饼故事,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恩平烧饼是怎样制作的呢?它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有黄糖和白糖两种,配以冰肉及芝麻;还有一种以豆沙或莲蓉为馅料,这些材料一定要精细加工。饼坯制成后,置于平底的圆铁盆中,上下以猛火煎烤。就这样,烧饼具有入口软滑的特点,夹着烧猪肉吃,更有甘香滋润之味,令人百吃不厌。

每到结婚旺季到来,恩平市城乡随处可见制作恩平烧饼的摊档,炉火熊熊,香飘数里,各具特色的恩平烧饼,成为恩平一大美食文化景观。

台山是风光不错,没有找到其婚嫁的特色,有鹤山客家女婚嫁风俗。

鹤山市的客家人,大都是在建县后(1732年),从梅州、惠州、河源等地区迁徙来的。集中居住在鹤城地区(原县城),来时的语言和婚嫁风俗当然有所差异。解放前养育成人的女子,在媒人的周旋下,如果门当户对就互换年庚喜帖,时辰八字,没有相克就选择良辰吉日,筹办婚事,在出嫁时需例行几项风俗。

一、叫夜谱

(“叫”称“哭”实意“唱”)

婚前两晚,女子的闺房中有一群女伴作陪衬活动,俗称“就妹仔”。出嫁女通过传统的哭唱,向女伴通报自己喜事将临,深感依依不舍。有的人很早就学会传统的唱词,不会唱的就由中年妇女领教,直至自己背诵识唱为止,不唱就是不尊重陪人,或者不吉利。这种习俗在解放后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只有80岁左右的妇女,还可以唱出来。

哭唱和唱山歌有所不同,哭唱是喜中有闷,唱起来没有延长腔。下面摘录一首唱词:

金鸡开口五更啼,自己开声羞笑涯(我);

大树斩开还有生,远离父母还有两晚。

二、迎接娶亲队

娶亲队由男方组成,四个儿童举着彩旗先行,接着媒人带路,两个抬轿老、酒担、六个六音吹鼓手,抬嫁妆若干人。酒担由好命的人肩挑,两个箩中有一坛酒、猪肉、鸡蛋、大乌咸鱼和槟榔等食品,还有一个圆型红色的酒托盆,装着两枝柏叶和两封利市。吹鼓手路过村庄要奏乐,向人通报以示兴意。进入女家作一定时间演奏,接着新娘就哭唱:

扫净上厅接酒担,扫净下厅接媒人;

扫净门坪放花轿,扫净屋檐绷彩旗。

三、拜别祖宗

拜别祖宗前还有一场闹剧,那称“拖妹仔”(新娘)。房门外由中年妇女组成,强行进入嫁女房中请她出来上轿,但陪女们坚持不准进入,互相发生推拉的嬉戏,甚至用口喷酒来防患。为了不耽误新娘回男家的时间,最后由老陪娘扯着新娘出来拜别祖宗,后拜父母亲就哭唱。

四、开伞出门

开伞是由新娘的亲兄弟开的,无亲兄弟的由其他亲属代替。开伞者站在大门口左边,打开伞后,由陪娘拉上新娘从伞底下穿过。走到轿门前新娘有点假意不愿进去,还流泪哭唱,甚至用脚踢轿门,陪娘就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回去早生贵子的吉利话劝她上轿。从拜别祖宗和上轿两段时间,是真正的哭唱,因为10多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突然离开深感依依不舍,怎不令她流泪而唱:

往日担伞去趁圩,今日开伞送妹行;

妹嫁开哥唔好哭,好好照顾父母亲。

五、送轿

送轿是由村中的男女老少送的,送的里程一般是一华里左右,但中途要停三次轿,以示依依不舍离开亲人。新娘并在轿中撒些利市红包,谁拾归谁。第三次起轿后一直回到男家,也不再哭唱。最后两句:

阿哥送轿到河边,回去持家要揾钱;

细佬送轿到路中,回去创业早成家。

六、到夫家

到夫家门前时,由男方的老陪娘在轿门前说些“白发齐眉、三年抱两”等吉利话。事前门口放上一个面盆,盛上小量水,放上一把菜刀、一把尺、小扎茅草和桃叶,意思是驱神赶鬼,同时用一小扎干草点着火,意思是干干净净回夫家。新娘在陪娘牵引下,用米筛遮挡在新娘的头上,先跨过面盆,后跨小火堆进入新房。晚饭后,新郎邀请村中的男中青年看新娘,俗称“闹新娘”,一直闹到深夜送走他们后,双双进入洞房。第二天早晨新娘由陪娘牵引,向祖先、老爷、奶奶敬茶后,向新娘赠送手饰和利市。

七、探七朝

回到夫家七朝后,女方组织十余位中年妇女,到男家去所谓“探七朝”。新郎如结婚那天一样,头戴毡帽,身穿长衫礼服,向岳母敬酒。又过三朝,男方由一中年妇女陪新娘回娘家,携带简便手信,两棵有头有叶的青皮蔗,意思两亲家如糖甜,节节胜意。

在娘家住满三朝后,女方的母亲送新娘回夫家,敲开新亲家门的第一次来往,以后再不受各种清规戒律约束了。

什么是下茶、晾轿、梳头酒(满族婚俗)?

开平民歌与婚嫁习俗

七八十年以前,开平民歌颇为流行,当时一般妇孺喜以唱歌形式反映生活,表达感情。逢婚嫁喜庆,往往以歌唱祝贺,有上头歌、祝福歌、乱房歌等等。如梳头就有《一梳梳到眉,白发齐眉;二梳梳到尾,有头有尾;三梳梳落地,儿孙满地》之类。字词各地虽有不同,也是大同小异。又如对自己婚姻不满的出嫁女,发出(年嫩女罗,年嫩去做奴)的哀冤之歌。甚至连殡丧白事,也以哭歌形式表示哀思。

另附:http://cdleaders.people.com.cn/GB/channel79311/79593/79605/200504/30/23686.html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