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中医如何描述放屁

桃子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1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气体肛门

矢气

从肛门排出气体。

出《素问·咳论》。亦称矢气,俗称放屁、出虚恭。

多见于脾虚饮食不化、肝胃气滞及伤寒阳明腑实证。

治宜健脾消食,和中行气,伤寒阳明腑实证可用承气汤下之。

放屁是怎么回事?

放屁有响声与否,和我们参与排气的器官运动有关。

放屁会发出响声,其原因是身体中的气体,从紧绷的肛门喷出,过程中遭遇人体肛门紧缩性回弹效果,造成响声中断,从而产生断续性响屁,而拉长声音的屁声,是气体较多,同时鱼贯传出肛门,导致肛门没有完全闭合,从而形成持续性放屁声。

而长响屁声,往往伴随弧形音调,是因为过程中,气体泄漏出人体时,肛门伴随气体的强弱,有闭合作用,类似吹奏乐器或用嘴唇吹气时,伴随不经意的轻压上下嘴唇效果。

区别在是是否有响声。

扩展资料

放屁是肠道正常运行的一种表现。人在吃食物时,由于消化道正常菌群的作用,产生了气体,并随同肠蠕动向下运行,由肛门排出。排出时,由于肛门括约肌的作用,有时还产生响声。

一般来说,健康人每天放屁大约6~20个,放屁过多或过少都值得警惕。屁的数量与人的消化机能强弱有关。当人脾胃功能受损,消化不良时,肠道细菌发酵快,容易产生气体而使人排屁。此外,胃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疾病也可能出现放屁过多,但患者往往伴有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消瘦等症状。

当然,如果进食时狼吞虎咽,以及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而摄入较多的空气,或者摄入了较多的产气食物,如地瓜、洋葱、豆类等,这种情况下放屁较多,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常年都很少放屁,极有可能是胃肠道出了毛病。

如果屁味异常,譬如说味道特别臭等,就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先兆了。恶臭味的屁可能提示放屁者肠道内有细菌感染,肠黏膜受到细菌毒素的破坏,大便也会排出剥落的坏死黏膜上皮细胞,患者还常常会出现肠绞痛、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

腥臭味的屁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血液积聚在患者胃肠道中,胃酸及肠道细菌把血液分解,有时候排出的粪便会像柏油一般;此外,肠道有恶性肿瘤时,屁也会带有腥臭味。

中医如何描述放屁

如果放的屁奇臭无比,若不是因进食大蒜、洋葱、韭菜等含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或摄入过多的肉食所引起,就一定要警惕,因为此类现象可能提示一些肠道炎症或者胃肠功能障碍问题。

人民网-放屁也反应身体状况?太臭说明肠道差

百度百科-放屁

放屁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人通过放屁,将体内多余的气体排出。

总是放屁,引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吃进去的东西是属于产气的食物。人们都说要多吃大蒜,因为大蒜可以将体内多余的气体释放出来,其实大蒜就是属于产气食物当中的一种。除了大蒜之外,还有地瓜,洋葱等食物,也是属于产气食物。

如果自己经常喜欢吃这些食物,或者是在某一时间段吃多了这些食物,就会出现不停放屁的现象。这是属于正常情况,再过一段时间之后或者是选择外出走动,5到10分钟之后,情况就会明显的好转,不会在一直放屁。

2、由于自己身体问题所引发的。如果是在前一天晚上着凉或者是自己体内的杆菌突然性的增多,可能就会使人产生自制免疫力,开始不停的放屁。这些身体有问题的人还会伴随着剧烈的腹痛,腹痛是属于阵痛性的,过一段时间之后会有缓解的症状。另外,部分人还会有上吐下泻的情况。

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放屁情况,应该要加以重视,选择去医院进行检查,或者是服用一些专门的药物。

不管是由于哪种原因所导致的,突然性一直放屁,都应该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在这段时间内尽量做到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在吃完饭后不要一直久坐,可以多出去走一走,吃一些能够放气的食物,其实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通过放气可以将体内的多余气体排出,由于很多食物在人体内残留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可能会导致细菌不停的发酵,通过放屁的这种方式,能将有毒的气体排出。

但如果是因为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不停的放屁,那就应该要从根源上解决,尽早治疗好自己的疾病。不然,也有可能会因为一直放屁,而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也会导致身体虚弱。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