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和地震这些自然现象只在地球有吗,别的星球上有没有?
火山爆发和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两种自然现象,简单来讲,火山爆发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造成的,而地震则是源于地球不断的运动和变化。
对于地球本身而言,这两者不过是不同的自然现象,但对于生命体而言,火山爆发和地震并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它们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会给生命体的生存带来重大威胁。那么火山爆发和地震是地球所独有的吗?并不是,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颗星球也存在着这两种自然现象,这颗星球就是月球。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月球只不过是地球的卫星,它是那么的小,质量只有地球的1/81,而体积只有地球的1/49。
就是这样一颗小小的卫星,它也有着火山爆发和地震这两种极端的自然现象。
只不过月球火山爆发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研究显示,至少在最近的一亿年时间里,月球都没再发生过火山爆发。既然已经有一亿年的时间没有发生过火山爆发,又为何说月球曾经发生过火山爆发呢?
要知道,从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算起,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只有几百万年,一亿年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之所以过了这么久还能够判定月球曾经出现过火山爆发,是源于月球的地表特征。你听说过月海吗?月海并不是真的海,那里也没有水。
当我们观测月球的时候,会在月球的表面看到比较阴暗的区域,这阴暗的区域就是月海了。
月海只是在视觉效果上看起来像个海,但却并不是真的海,因为这里并没有水。其实月海是月球表面的平原地带,而这广阔的平原是由玄武岩构成的。那么玄武岩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如果你对地质感兴趣就会知道,玄武岩的本质就是一种岩浆熔岩,也就是说月海是由火山爆发后所产生的大量岩浆平静流动所形成的,这足以证明月球曾经存在火山爆发,而且还非常剧烈。无论是在月球还是地球,火山爆发的成因都没有什么区别,是星球内部物质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熔融向上运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月球的内部曾经也非常活跃,只不过现而今已经趋近于完全冷却了,所以我们无法再看到月球上的火山爆发,现在的月球只是一座阴冷的?广寒宫?。
月球不再出现火山爆发,但却频繁出现着地震,月球上的地震出现频率可要比地球高得多。根据计算,月球每年的地震次数不少月600次,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3000次之多,月球上的地震真的很频繁。我们是如何知晓月球上存在地震的?其实科学家早在月球上放置了很多地震仪,早在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的时候,宇航员就在月球上放置了5个地震仪用以监测月球地震。
我们把月球上所发生的地震现象称之为月震。
月震和地球上所出现的地震有着很多的不同,地球上地震的深度通常较浅,而月震则很深,有些月震甚至发生在月球表面1000公里以下,这个深度超越了月球半径的一半。地球上所发生的地震大多是因为地球不断的运动和变化,而月球有所不同,月震一般是由两类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来自于地球和太阳的起潮力,而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天体的撞击。
从月球表面的月球坑可知,月球经常为地球挡风挡雨。大多数的月震级数都很小,只有2级左右,而超过2级的月震则几乎全部来自于天体的撞击。目前已知月球遭受的最严重撞击曾引起过4级月震。
火星和金星都是地球的近邻,而且这3颗行星都同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内,所以,对金星和火星的探测,从上世纪中叶开始,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主要航天大国进行深空探测的焦点。随着探测活动的不断深入,金星表面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了人们面前,逐步打消了人们对其宜居性的幻想,于是将目光重点转移到了火星。
虽然火星和地球相比,自然环境依然十分严酷,比如表面没有液态水、几乎没有大气、没有磁场,基本上也不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但与金星相比,这颗行星又变得温和起来,毕竟它的局部表面存在着固态冰,南极之下还有可能存在巨大湖泊。而从火星的 历史 演变来看,它的表面曾经也有过广袤的海洋,以及较为浓密的大气层,完全具有生命演化的条件和途径,这也让科学家们对今后改造这颗行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2018年5月,美国通过 "宇宙神"V-401型火箭,将"洞察"号火星探测器送往太空,历经6个多月的飞行,"洞察"号在火星成功着陆,成为首个执行探测火星内部结构任务的探测器。
"洞察"号携载的仪器设备主要有三个,分别为地震测量仪、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以及温度测量仪,分别用来记录和探究火星内部发出的地震波、判断火星内核大小、测量火星内部释放到地壳表面的热量。
对一个行星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核心是掌握其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及物质组成,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揭示行星的形成演化规律。而对行星内部结构的掌握,一般可以通过测量行星发生的地震事件来探查,即对穿越行星主体的地震波进行捕捉和分析。科学家们就是用这种方式,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征的。这一次,洞察号探测器将这一方法,应用到了火星上。
从2019年年初,洞穴号探测器在着陆点附近,就开始了记录火星地震的工作。通过传回的地震波数据,科学家们经过认真分析,判断出火星的地壳平均厚度大约为24-72公里之间;地幔的厚度大约在1700公里左右,没有像地球的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而是只有类似地球上层地幔的矿物 所构成;液态金属地核的半径约 1830公里 ,由铁镍和一些其它较轻元素所构成。
通过对火星地震的探测,科学家们之前所建立的火星模型越来越完善,为我们深入认识这颗行星的“内心”提供了可能。
洞察号从登陆火星后开始监测的第70天起,就监测到了地震现象。此后,在235个火星日(大约150个地球日)相继探测到了174次火星地震,平均每天发生1次还要多,这为科学家研究火星内部结构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在这174次地震中,从震级来看,普遍都非常小,最强烈的地震,按照地球上地震的等级来划分,也不过4级左右,而且震源的深度非常深。而从震动的频次来看,有150次属于高频震动,地震波的频率较高,有20多次属于低频地震,地震波的频率较低。
在地球上,地震的发生,绝大部分是由于地质运动和板块移动所造成的构造地震,说明地球的内核是“活”的。而在以往对火星的探测中,人们已经了解到火星的内核已经冷却,为什么还会发生如此频繁的地震呢?这是否意味着火星的内核要重新趋向活跃,以后会重塑表面的地形地貌,甚至来恢复其磁场以及液态水和大气层?
一些天文学家针对火星产生的地震现象,都提出了类似的解释,指向的都不是火星内核的复苏,而是一种自然的冷却“衍生品”。
究其原因,就是火星内部发生的地震和地球上发生的地震,二者的原理在本质上根本不一样。刚才提到了,地球上的地震,通常都是板块运动和地质运动所引发,不同的板块和断裂带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碰撞、摩擦、挤压或者分离,从而形成应力和能量积聚,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通过地壳最为薄弱的区域释放出来,造成地壳的剧烈抖动,于是形成地震。
而火星上并不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分裂板块结构,而是基本呈现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不会存在因板块碰撞和地质运动的现象,更没有因此而产生的能量积聚,所以火星表面没有像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那样的地质地貌结构(只有 历史 形成的火山口)。火星上所发生的地震,与月球上的地震原理相似,这两个天体的内部结构比较相似,也都没有分裂的板块构造,所以无论是火星震,还是月震,都极有可能是内核的持续冷却所造成的。
在火星这颗温度较低、内部活动很少的星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的温度越来越低,地壳和地幔中的岩石开始收缩,同时会释放出一些能量,从而引发内部岩石出现裂缝,彼此之间会产生相对较小的位移,从而有可能会产生小规模的震动。这也是为什么洞察号检测到的这174起地震,震级都很小的原因。
火星的内部结构非常有特点,其地壳在早期形成阶段,是由呈熔融态的地幔残余物质冷却所形成,所以,对火星地震的持续观测,将对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火星是如何演变的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破译太阳系早期的发展和分化、了解火星和地球以及其它行星之间现状的差异,将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对今后进行火星基地建设以及实施火星地球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