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古钱币鉴定
古钱币辨伪
随着国内外钱币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古钱币的兴趣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珍稀品种的古钱币,常常是有价无货。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大批伪品,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可谓史无前例。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作伪钱专业户,形成了铸造、运输、销售一条龙“三包”服务,使不少钱币爱好者,乃至收藏家上当受骗,对正常的集币活动危害极大。因此打击伪钱铸造,抵制伪钱泛滥,提高辨伪水平,是我们集币界刻不容缓的大事。下面对古钱、银币、铜币三个种类的鉴别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古钱是一种年代最久、历史最长、数量最多的钱币,其中一些品种因传世稀少而非常珍贵。因此,常是作伪对象。伪造古钱的方法有多种,如翻砂法、改刻法、挖补法、拼合法等,然后再伪以铜锈及颜色。用翻砂法制造的伪币,一般系采用真钱或其它类似模型翻铸而成,其特点是光泽度差,比真钱略小,钱体稍薄,钱文常模糊,并且不如真品自然有神韵。改刻作伪的方式很多,有将较厚的古钱文字磨平,改刻成一种稀有钱文。近年有用一种化学粘接材料“塑料王”改刻成稀有钱文的,欺骗性更大。如用大头针扎能进入字里。这种改刻钱一般不伦不类,文字呆板,有刀凿痕迹,锈色不一致等。挖补的伪钱,是将常见的古钱挖去一两个字,取另一钱上的文字或用铜片打成的文字粘补上去而成。这种伪钱最突出的特点是,钱文不统一,形制与真钱有异。拼合法作出的伪钱一般是合背、合面钱,把两枚钱一面磨平,拼合粘接在一起而成,这种伪钱落地时声音破哑。
伪钱做出后,一般都要上假锈,所以鉴定锈色的真伪是分清钱币真伪的最有效的方法。真正的古钱,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所以生成的锈系自然生成,锈色泽润,锈质入骨,坚硬牢固,结实细密,经久不变,不易剔除。我们所见的古钱,一为出土,一为传世。出土的古钱一般生有绿锈,锈色鲜润,坚实自然。伪造的绿锈,颜色暗淡,不自然,锈质疏松,脆弱,容易刮动或脱落。传世日久的古钱,表面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称为“传世古”。伪造传世古的方法是将伪钱用火烧红后冷却,或放入盐酸腐蚀一、二月取出,表面即可产生黑色的传世古。然后再用布带打磨或摩擦,使其产生传世光泽。也有将伪钱用煤烟熏黑,再上蜡打光。传世古,色泽浅淡,不自然,轻浮不牢,用手指摩擦,手指便会粘上黑色。
古钱本身铜质的颜色,也是古钱辨伪的重要依据。一般先秦货币用青铜铸制,颜色青白。其后出现了水红铜,颜色泛红。明代洪武年以后始用黄铜铸钱,颜色淡黄而有光泽。清代新疆用红铜铸钱,颜色紫红。如发现铜质与时代不相符的钱币,即可断其伪。但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如咸丰宝陕当五百、当千大钱,均用红铜铸,而浙江大钱有用青铜铸制的,所见黄铜者均伪。
了解各时期的形制特点和文字特点,是辨别古钱真伪的又一方面。如先秦布币、刀币一般币身轻薄(齐刀却厚大精美,但文字,笔划有力),表面多不平整,布币的首端,刀币的环上留有粗糙的浇口。翻铸的伪品,币身厚重,平整光亮,浇口常被磨平或错位。古钱铸造出以后一般要经过打磨修整,外轮可能用旋车打磨,磨痕与外轮线平行。再加上长期流通使用摩擦,一般圆润光滑。而伪钱铸量少,一般是用挫将外轮毛边挫平。但挫痕与外轮线呈近垂直状态,用手握有“扎”手感。每个时代的钱币特点还表现在钱文书写上,如有一枚西周钱,钱文是小篆。我们知道,小篆体是秦统一后才向全国推广的,西周钱是先秦货币,钱文应是大篆,所以小篆体西周钱定伪无疑。古钱的形制特点和文字特点,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普通钱中去了解和掌握,这样将有利于我们去鉴别稀见种类古钱的真伪。
另外,听声音也是鉴定真伪的方法之一。真的古钱年代已久,铸造时的火气已消失,敲击时声音无转音。伪品则是新铸而成,敲击时声音尖亮有转音。
鉴别古钱除了听声外,还可辨味。传世日久的古钱,嗅之没有任何火气异味;刚出土的古钱则带有一种土香味,均无异味感。新铸出不久的伪币,火气仍盛,有异味,如用火烧或烟熏法作的传世古,则有特殊的火气和烟味。作假锈的伪币,没有土香味,有的有松香味,胶水味或油漆味,有的则有酸性气味。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有以下特征之一者,伪造的可能性大:
[1] [2] [3] [4] 下一页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