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作为学生,一定要把笔记记得满满当当的,才算是认真听讲了吗?

桃子1年前 (2023-12-21)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笔记知识点

我是李彬文,乐意回答这个问题。下面谈谈我对"记笔记"的几个观点。

(1)不动笔墨不看书。再好的记性也不如用笔记下来牢靠、准确。

(2)语文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其中"听"的能力,说的就是别人说你能听的懂,能记得下来。手记的同时,又锻练了脑子里组织语言的能力。从小能在课堂上演成这种习惯,提高这种能力,对于今后学习语言会有很大的帮助。

(3)如果用"教育并非去"把桶子装满"而是去"把火点燃。"如果这一观点去衡量评价,"一定要把笔记记得满满当当 "显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丢掉了:理解、质疑,进而提问的机会,长此以往,顶多是一个知识的巨人,创造的矮子。这也正是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尤其是高等教育。

切莫将形式主义的东西

套用到学生笔记上

笔记记得满满当当

并不一定说明认真听课了

应牢记

听课为主

记笔记为辅的方式

作笔记不是目的

听懂

听明白

会运用

才是根本

听懂才是王道

一般上课时

将重点记好

不要影响听课质量

课后仔细回忆认真咀嚼老师的授课内容

接合书本知识

整理好笔记

彻底学懂学透

这才是最最重要和最最必要的环节

故,整理笔记

融会贯通

切莫本末倒置

#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答,好像是反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应该以当堂听,边思考,边用脑记住为主,而不是写什么满满的笔记。年级越高,课堂容量越大,每节课新鲜的东西也越多,可以记笔记,但理科似乎也以听懂为主,笔记有记书上的,也有记笔记本上的,有记多的,也有记少的,和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总之,各人有各人的学习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当然也看到笔记记得满满的,尤其是文科!有的文科教授讲得和书上差别很大,考试又以他讲授的为主,笔记也还是有点用。总之,记笔记的多寡与是否认真听课,没有必然联系。回答供参考。

肯定不是,真正认真听讲的是在课堂上,用心记忆!

作为老师,我见过不少在课堂上把老师说的,板书的都记在课本上。可谓是复读机,复制粘贴老师所讲知识,把课本上的空白处都记得满满当当。表面上看满足了心理需要,因为我是认真学习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后悔。实质上还得花费大量时间用心记着,特别时不会总结,照搬老师的板书后不会灵活运用。但现在的考试题都比较灵活。

所以,看起来把笔记记得满满当当的,并不是学会知识的好办法。正确的做法是手、脑、眼、心并用,认真理解,用心总结,适当做好重点笔记。课堂上把老师所讲知识听懂听会,不会的、重点的,总结性的知识点都会做好笔记,以备课余时间加以巩固和学习。

课堂笔记记得多或少与听讲是否认真,没有直接的关联。笔记记得多,并不表明听课的质量高;笔记记得少,甚至于不做笔记,也不见得听课的质量低。

我遇到过一个特殊的学生。他不仅不做听课笔记,而且不写作业。但是这个学生的最大特点是看书,消化、内化、悟化书本上的知识。由于阅读的次数多,书的破烂程度没有其他学生可比。这个学生14岁多,就考取了中国 科技 大学少年班,在当地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知名度甚至于超过了他的高中教师的爸爸。

有些老师讲课,把教案抄到黑板上,要求学生再把板书抄到笔记本上,非常不可取。一个好的老师,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开启智慧,进入接受知识、思考、探讨问题的兴奋状态。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方法,记得是重点、难点,新的知识点,还没有解决的疑点。不要做板书的搬运工,也不要做课本的搬运工。知识的搬运和知识的消化内化,层次不同,效果也不同。笔记是为知识的内化服务,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本、对老师的讲解、对复习资料等内容的高度精炼和概括。绝不能认为课堂上笔记记得多,就是听课的收获大。如果不做笔记也能将知识内化、悟化、消化,也可以不记笔记。

总之,不要为课堂笔记应记多少而纠结,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作为学生一定要把笔记记得满满当当的,才算是认真听讲了吗?

不是的!

记笔记的好处是让学生认真听讲,但是不是必须把老师讲的一字不拉地都记下来,记得满满当当才算是好学生。

会听讲的孩子,记下重点、难点。

同一个班的孩子,学习好差不一样,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重要的一条是 会学习。

上课记笔记要记难点、重点。

难点、重点要记住,最好记到书上,便于复习、常看、熟记。 不能面面俱到,一字不拉,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老师讲课重点、难点讲的慢,便于学生记笔记,记笔记的同时要认真听讲,不能因为记笔记 把重点、难点拉下了,得不偿失! 一般重点难点都在书上,会听课的学生在书上用不同的符号记录下来。

认真听讲,记下不同的题型。

会学习的孩子就抓住有数的 题型。记下题型再举一反三。

不管哪一门课,题型是有数的。听课时一定要把这节课老师讲的题型记下来。

一个题型一个题型都记下来,课后再去巩固练习,举一反三。

结束语:

会听课的学生记笔记, 记重点、难点和题型。不要把老师讲的面面俱到都记下来,记得满满当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听老师讲的重点难点,得不偿失!

上课记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事无巨细,把笔记记成流水帐的形式,哪到完全没有必要。

记笔记的重要性

不爱做笔记,不会做笔记这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学习短板。因为工作需要,我每天常在教室课堂巡视检查,总能发现这个奇怪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学生都是傻呆呆地坐着,埋头做笔记的屈指可数,即使老师再三强调,学生也是懒洋洋的应付。

老师要求做笔记,有很多同学不以为然,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心里已经记住,做不做笔记无关紧要,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 等过了几天,头脑中对知识的记忆已经荡然无存。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了著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而记笔记,很好地延缓这种遗忘规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同时学会了知识之间的理解与运用。

据有关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喜欢识记笔记的学生与不喜欢记笔记的学生相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归纳总结应用能力也更胜一筹。

可以这么说,做笔记是学习、生活中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而许多同学恰恰忽视了这种方法,造成了自己学习上的困境。

记笔记的好处

学生长期坚持记笔记,好处是显而易见。

如何做笔记

勤读书,勤做笔记,方法得当很重要。

记笔记有大学问,更是一门学习的艺术,笔记的好坏,浓缩了你智慧的高低。若干年以后,翻开自己当年的笔记,相信你定能得到启发,笔记才是你成长路上最好的陪伴。

在学习中,记笔记很重要,笔记记得好坏,评价标准不是笔记的多少,而是笔记能否起到大的作用。

记笔记的根本目的是辅助学习,是归纳知识点,梳理结构,整理思路,进而更好的掌握知识。

以错题集为例。

错题集的概念

在对一高的几个学霸的采访中,他们一致的认同错题集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错题集在学习中的作用甚至比练习还要重要,但是错题集的整理却是建立在练习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仅仅是练习,而配以错题集,那就等于在练习的基础上添加了反思回顾的作用,效率会比单纯的练习高出很多。因此,错题集在学习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但是,怎样做好错题集却是一门大学问。有人说,错题集不就是将做过的错题整理在本子上嘛,人人都会做。其实不然:单纯的整理错题,那只是将错题重新再做一遍,和做练习并没有区别。错题集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反思,而不在于将错题再做一遍。那就有了新的疑问,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功能。

流程很重要

有同学在整理错题集的时候,将题抄在本上,然后就写上答案,连分析也不写,而后回头看也不看。在我看来,这就是在做摘抄。错题集和摘抄有着本质性区别。错题集的版面不在于有多工整,但是错题集当中的几个要素是不能缺少的:第一是错题和答案;第二是反思,比如为何会错,处于什么环境中将题做错,甚至什么时候做错的题;第三是留白以便回做;第四是这道题完成使命能够将其抛弃。

错题整理在错题本上很简单,这里提倡直接将错题撕了贴在错题本上。因为错题集本来就是为了提高效率的,但是抄题必定会浪费大量的精力以及时间,所以可以选用以下方式进行整理。

错题的反思要在将错题整理完的第一时间写在错题集上,反思一定要有时效性,比如做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或者忽略了什么知识或是技能而将题做错,或者是否因为时间分配不均,或者因为考试的时候没有克服紧张的障碍等等。以便我们复习的时候有目的性,该补充知识就补充知识,该改进方法就改进方法。

每个人都会有遗忘。大概三四天之后,我们就开始做以往的错题。如果我们可以很流畅的做出我们的错题,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题对于我们的用处已经不大。然而,如果我们磕磕绊绊的做了出来,那就需要接着重复反思的过程。如果做错的话,说明我们没有掌握,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反思总结了。

错题集同样需要变薄的过程,我们一些已经掌握的题,或者一些失去了时效性的题,我们就可以将他们抛弃,逐渐的,错题集就会越来越薄,同时留下来的也就是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的知识也会越来越熟练。

无招胜有招

武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无招胜有招。我们的错题集也不局限于以上所说的固定的形式。比如我们在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按照章节进行分类总结。然而到了复习的时候我们又可以按照题型或者是方法来总结。而内容上又不仅仅拘泥于题、答案、反思、再做题;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数学可以用这种方法,到了英语则可以换一个角度,比如侧重于积累的方法去总结。也可以按照每个人的习惯,制定不同的策略,但是,错题集的功能不能改变,它是为了我们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增加我们做题的经验,帮助我们积累方法甚至总结心态的工具。

事实上笔记记得越满,说明听课听得越不认真,因为把心思用在认真听课上,是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做笔记的。

记笔记的目的

记课堂笔记是比较有用的学习辅助手段,一般来讲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课堂笔记肯定记得不错,而从来不做笔记的学生,少部分可能是学霸,但绝大多数成绩不好。

不管做什么事,搞清楚目的,永远是最重要的。

作为辅助的手段,记笔记的初心,就是为掌握课堂知识提供必要的帮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份好的笔记应当是什么样的

记笔记的方法很多,很少有适合每一个人的方法,但总的来说应当有以下原则:

学习最怕的就是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并不仅存在于 社会 上的机关、单位、公司里,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犯的错误。为了听课而听课,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都是形式主义的一种。

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不是为了记笔记,而记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显然是为了假装自己在认真听讲。

把课本的内容完整抄一遍,把老师的讲义完整记下来,对学习并没有什么帮助。掌握课堂教授的内容,才是认真听课的目的,其他的所有手段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如果被这些形式主义喧宾夺主,那么就是在假装认真记录,假装认真学习,最终一无所有。

最后,从题主提问的语气来看,其实这位同学并不赞同满满当当的笔记本,但完全不做笔记,或者是仅仅做一点点笔记,显然也不是正确的做法。学习最终是自己的事,不要掉入形式主义的陷阱,也不应该为了赌气而走向另外的极端。希望题主心平气和的思考一下,其实做好笔记也是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笔记是为谁服务的?肯定是这份笔记的使用者啊!

但是不少同学都抱着“笔记要给老师看”的心态去做笔记,那这份笔记差不多是废了,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把笔记记得满满当当的,但是没什么用”的时候,老师最多只会夸你一句:这孩子真踏实!

但是我们学生肯定是希望老师说:这孩子的笔记做得真好!

那么怎么才能让这份笔记变成宝藏呢?

第一、建立自己的笔记风格体系。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有差异的,那么每个人的笔记肯定也是不同的。所以你大可不必去照搬别人记笔记的方式,甚至是记的内容。你应该拥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将打造一份只属于你的笔记。

比如:

1、善于使用记号笔。

作为学生,一定要把笔记记得满满当当的,才算是认真听讲了吗?

不同颜色的记号笔代表不同的含义。红色代表重点,紫色代表区分概念,**代表易混淆点,绿色代表思考延伸……每个颜色的记号笔你都应该给它规定一种含义,并且将这种设定推广到你所有的笔记、教材、教辅中。

2、善于使用各种图形。

三角形代表很重要,问号代表等待求证,圆形代表未看内容……

3、字迹不一定要非常工整,但是一定要自己看的懂。

还别说,我在高三记的笔记,后面有些字我自己就还真的不认识了。不过联系上下文也能猜出个八九分。

但是建议大家还是尽量保持笔记的整洁,因为这份笔记你或许还会使用很多次,如果你现在就写得鬼画桃符的,到时候你自己估计也不愿意再看了吧。

第二、不同学科,不同笔记。

刚刚我们讲了笔记的形式,现在我们讲笔记的内容。

到底应该怎么记笔记呢?那些内容应该呈现在笔记本上呢?

1、以数学为代表的理科科目

笔记本上应该记各种公式。

我高三一个专门的小本本,上面记的就是各种公式,按照专题整理在一起的。有时候需要翻一翻,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位置。把这个方法推荐给大家。

像理科科目,除了笔记本还应该有个纠错本,这个纠错本的使用方式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分享,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2、以语文为代表的文科科目

文科科目的笔记有个大忌!千万不要沉迷于抄书!

抄书有啥用?完全没有用!如果真的还有那么一点点用的话,可能就是你在抄写的过程中顺便记了一些。但是你这样记忆还不如就直接背书来得快呢!

我觉得可以记大点,就是把最核心的那几句话给记下来。或者把需要记忆的最重要的部分以框架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写框架图或者思维导图的时候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你的思维整合。你在慢慢地寻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对于我们答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是有很大帮助的!

当然了,别人记笔记的优点咱们可以借鉴,但是不要全部照搬哟!

(注:图源自网络)

在专业课背诵阶段,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专业课书太多了,背不完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我说一点人大社会学考研的情况,或许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便足以自我安慰了。

人大的社会学专业是和人类学、人口学、老年学和民族学在一张卷子上,初试时考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把其他专业的书也背了。同时,人大社会学没有官方的指定教材,但过往学长学姐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后考人大社会学要背的专业课的书至少在10+以上,而我当时背过的课本大概在15本左右。

所以,如果要比考研背的专业课书的多少,永远都会有人比咱们背的多,也永远都会有人比咱们背的少。这就好比你站在某一级阶梯上,你往上看总有一拨人在你之上,往下看也总会有一拨人在你之下,唯有平视自己所在的那级阶梯,你才能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一、理清专业课背诵的几个问题:

1、专业课什么时候背最合适?

在考研过程中,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从准备考研开始到结束什么时候背比较合适,另一个是在开始专业课背诵的时候每天大概什么时间背比较合适。

关于第一个时间节点,我建议从九月份开始背专业课。因为我自己用这套背书方法已经很熟练,而且背书速度相对较快,所以我在考研时是从11月份才开始背书,但对于新使用这套背书方法的同学,可能会有一个方法适应,上的磨合期,因此提前一段时间开始更为合适。

关于第二个时间节点,我建议一天中的早上8:00~11:00或晚上7:00~10:30用来背书,其他时间用来复习别的科目。这两个时间段是适用于我们大多数人背书的黄金时间段,不过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根据自己哪个时间段背书效率高就用哪个时间段就好。

2、专业课到底要背哪些内容?

在背诵专业课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分清主次,必须要“牵住牛鼻子”。很多专业课的知识点过去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出过题,今年会考么?我没办法确保命题人百分之百不会出题,但至少有90%的把握去说它今年不会考。那么,专业课到底要背哪些内容呢?

首先,背书的重点是要背过去十年经常出题的章节(注意是重点章节而不是考过的具体知识点,因为一些学校原则上3~5年内是不允许重复命题的,不过凡事总会有一些例外,比如人大的社会学有时候就会重复考一些特别重要的知识点)。

其次,背书的次重点是与今年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可能会出题的一些热门考点(每年一些考研机构会在考前专门做专业课模拟试卷,从试卷中便可窥见当年的学科热点),尤其是每年各个学科召开的重要学术会议议题、与学科联系紧密的社会热点事件等。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各个高校出考研专业课试卷的老师们在关注的,所以我们平时也要多去了解、做好积累。

最后,背书的非重点是平时不常考的、但为了保险起见自已必须背诵的知识点(注意这种知识点一本教材最多不要超过10个,太多的话便成了全书背诵,不仅会浪费背诵的黄金时间,而且还会给自已造成极大的背诵压力)。

3、专业课是先理解了再背还是先背了再理解?

专业课之所以叫专业课,主要就在于它的“专业”。自己学科的专有名词、人物思想如果我们没有充分的理解,背书时就不会有很多奇思妙想的idea,也无法形成所谓的“自已的见解”,最后可能真的就是“死记硬背”。当然,如果一部分知识点在查了论文、看了资料、请教老师同学以后还是理解不了,那便不用再浪费时间,直接背下来就好。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最终的建议是:在九月底之前,尽可能采用理解性记忆的方式;而一旦进入十月份,就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去纠结这个知识点自己“到底有没有理解”了,直接记在脑子里,考场上只要能写出来便好。

4、专业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应该很少有人给出标准答案,因为“理解”的边界问题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不过,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倒是有两条可能的标准:

一个是从看书来说,当你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知识点时,便立刻能够举出论证该知识点的要点或实例;

另一个是从做题而言,当你拿到一个题目(不管是试题还是模拟题、简答题抑或论述题),立刻就能想到这道题的考点所在并能在脑海中快速形成答案(这个答案至少要接近于标准答案的要点),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你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足以用来应付考试。

二、培养专业课背诵的几个意识:

1、“命题人的出题意识’

我们的老祖宗说过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连命题人可能会从哪些角度出题都不知道就去一股脑儿的瞎背,最后只会事倍功半。无论是在看书还是背书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去想,“如果我是出题的人,我会怎么考这个知识点?怎么去给学生挖坑让他们跳进去?”当这种站在命题人的“出题意识”培养起来以后,在答题时如何组织出命题人想要的答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馆“背熟而非背会的意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一句话。在考研专业课的背诵中,把书背一两遍就敢上考场的大有人在,而把书背七八遍才上考场的也大有人在,关键就在于你自已想做哪一类人。我始终相信,同样的一本书,背一遍和背五遍在试卷上写出来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背的次数多了,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同时,当你真的走上了考研的考场,留给你去回忆知识点的时间并不多,所以与其走上考场慌张,不如平时多下功夫加强。

2、“勤于动笔的意识”

关于这一点,也有两句老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平时的考研过程中,无论是看书还是在背书状态,都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笔墨。在看书时,有一些好的idea、好的文献一定要及时补充,形成超越标准答案之上的答案,我一般在考试中会同时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以向老师证明自已掌握的东西确比别人更多一点(应试作答一定要心机一点打动老师你才能拿高分)。而一旦进入背书状态,也一定要保证手头随时有空白稿纸或A4纸,我在考研二战的冲刺阶段时,每天默写用过的稿纸至少都在15张以上。

3、“重复记忆的意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还是我们老祖宗说过的话。什么叫“温故”呢?简单来说,就是复习复习再复习。我承认,的确会有很多过目不忘的“神人”,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记忆最有效的途径依旧是不断的重复,当一个点我们背了十次八次的时候,我相信再想忘记就很难了。

三、避免专业课背诵的几个误区:

1、“一字不落的全背’

在大部分学科阅卷的评分细则中,都会写有“答对要点即可给分”这么一条,我们平时所谓的“踩点给分”其实本质上也是踩要点,所以全书一字不落的背诵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记忆力超强的除外)。当然,像法学这一类学科在答题过程中必须会用到法条,自然另当别论。

2、“过于追求完美’

试想一下,我们把专业课的书或笔记背的再完美,你在考试试卷中能写出标准答案么?正是因为我们做不到完美的写出标准答案,只能努力去接近标准答案,所以阅卷评分细则才会加上“言之有理即可”这一条。因此,背书不要想着把所有东西都背的很全面、很完美,有时候要适当给自己留下一点缺口,把时间节省出来争取去记忆更多的知识点。

3、“背书计划死板

当我们在长时间重复性地做同一件事情时,就会产生“疲惫感”,这是基于人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很多同学在背书时都会制定背书计划,我并不反对,因为我在用我的背书方法背诵时也会给自己每天规定任务,但我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所制定的背书计划一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今天上午我背诵默写了两个章节的内容,原本下午要再次重复复习的,但是大脑却有些迷糊,这时便可以做出灵活调整,要么给自已放个小假让大脑休息一下,要么换其他科目进行学习,总之要确保自己在背书时始终大脑清醒、高效专注。

四、本门专业课背诵方法的基本步骤:

1、通读全书,勾画三级式重点

过去,我在看很多学长学姐的经验贴时,他们都很强调一本书的目录。为什么一本书的目录很重要呢?因为它囊括了我们全书的框架,而且一般目录将会把全书的内容呈现到三级标题中。但一个相应的问题是,书中正文部分会存在三级式标题么?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所有教材的编写者都必须考虑到正文中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勾画三级式重点时,一定一定一定不要全书挨着挨着画,必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自己勾画出的地方要尽可能简短(尽可能的勾画名词、动词或短句),并且同一段中勾画出的相同颜色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另一个则是勾画出的东西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怎么方便自己记忆就怎么画,不必拘泥于原有的知识点,最后看到自己画的地方能很快的串联起来即可。

2、通读试题,做好考频统计图

考研试题的作用,不是为了给我们制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我们通过一套试题去把握命题人的出题思路和出题重点。做考频统计图最大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掌握哪些章节是出题的重点,二是能够辅助我们后期制定科学详尽的背诵任务。做考频统计图有两个最主要的步骤:

第一,将历年试题中的考点归纳总结到课本或笔记中相应章节的前面,如果书中位置较小而相应考点太多,可以以贴纸粘贴在书上。

第二,在将全部试题的考点都整理到全书的相应章节后,在Excel表格中绘制历年试题考频统计图(如果不知道如何做柱状图的话可以自行百度)。

3、细看全书,归纳背诵考点

这是使用本背诵方法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以社会研究方法为例,全书613页,但到最后阶段我将其量化为13个考点,而且这13个考点让我将全书的知识点都串联了起来,我们可以先看图,然后再做分解。

在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详细说明:首先,一本书无论多厚,我们归纳出来的点最好不要超过25个,量化考点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记忆负担,而是为了减小背诵的心理压力。其次,归纳总结一本书的点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有时候并不是一次归纳出20个点就万事大吉,后期背诵过程中一些很熟练的知识点可能需要合并,这样你总结的点会越来越少,但记住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最后,归纳这些考点的过程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做题则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所以我们从大点去抓小点的做法是符合我们平时的学习规律和记忆特点的,所谓思维导图的作用实际上也不外如此。

4、根据考点,背诵默写关键词

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后,我们对于一本书可能的出题方向、出题重点等方面都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时便可以进入我们最后阶段的默写背诵了。事实上,我在这一阶段是将关键词记忆法和位置记忆法结合到了一起,因为我们勾画的三级式重点大部分都是关键词,而用不同颜色的笔所标注的地方恰好能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记忆位置。

这里也有几个点需要强调:

[1]字丑点没关系,自己认识就好,但默写速度一定要快(可训练自已对知识点的敏感度和反应度)

[2]默写不要全段默写,只默写关键词(因为在默写关键词时很多段落内容已经呈现在了大脑之中);

[3]默写完一个知识点就在其上方打勾,默写不熟练的知识点在其下方划线,下次再背时要重点背诵,这样慢慢就会对所有知识点都很熟悉;

[4)严格规定任务,控制时间,量化的目的便在于将背诵任务细化。一般来说,在一轮背诵时一个完整的半天(4小时)至少要完成5~10个点的背诵任务,这样一本书最多三四个半天就可以背完,而到了二轮背诵可能最多就用两个半天,再到四轮、五轮背诵时便可达到1~2小时默写完一本书的效果。

五、本门专业课背诵方法的注意事项:

1、同一本书的背诵战线不宜拉的太长,以3~7天为宜。

2、你不是背完两遍就放松警惕,而是要持续性的重复推进,前期背完至少保证5~7天对同一知识点重复默写一次,后期背诵默写周期可以适当延长。

3、背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答题思路的训练,背书的过程实际也就是答题的过程。

4、背书时手头务必放有空白稿纸或A4纸,务必要动手默写而非简单背诵。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