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习练太极拳要熟悉太极拳理论。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太极境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太极拳 的五大基本理念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习练太极拳要熟悉拳理拳法,这样才能练好太极拳,不会走向太极拳的误区。
第一要树立太极拳 是“武术”的基本理念
要学练太极拳,首先必须认识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基本属性。太极拳是“拳”,“拳”就是武术,武术就讲技击,通俗说法就是“打”,打就有攻有防。练拳的基本目的是防身御敌,打败甚至消灭敌人,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从搏击中总结出来,而最后又是为了搏击的。
虽然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有相通之处,但我们不能把太极拳打成体操、舞蹈,而是要充分体现出武术的特色,打出攻防意识,打出武术的气势与精神。这一点长拳体现得最明显。
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太极拳与其它武术不同之处就是内劲,太极拳练的是内功,用的是内劲。
讲究的是不丢不顶,引进落空,粘黏连随,以柔克刚,动作走圆画孤,柔和缓慢,后发制人,重在引化,不多主动进攻。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太极拳“不能打”、“不为打”,忽略甚至忘记太极拳的攻防本意。所以习练太极拳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区别开,一定要把太级拳打成“拳”,打出武术的味道与劲道来。最后通过推手对练,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术,必要时起到防身御敌的作用。
第二,树立练拳主要为健身的基本理念
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武术,但任何武术都离不开肢体动作,因此,客观上起到健身作用。可以说健身是武术的副产品。武术的健身作用很早就被认识,所以历史上也有许多人是把习武做为健身手段来习练的。
太极拳理论能教会我们为人处事之道,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引领我们正确的练习太极拳,正确的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张三丰祖师就讲,“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把健身作为练拳的终极目标,反把技击看作“末技”。特别是到了热兵器时代,武术的搏击作用逐渐降低,为健身而练拳更成为主流,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练拳人的共识。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健身的理念呢?
健身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例如做广播操、保健操、跳绳、踢毽子以至跳舞、做家务都有一定健身的作用,但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只能称为“活动”,也不能真正强身健体,只能达到亚健康水平。当前大部分太极拳习练与此相仿,只是模仿太极拳动作,做一些肢体运动,俗称“画道道”。
有的能打出一些太极拳味道,看起来也不错,但也只能应付表演比赛,练不出真功夫。基本上属于“活动”的层次。我曾经问过一些人,这样练了几年以后,身体状况有没有明显改善,原有的病痛有没有消除。大多反应说“一般”,健身效果并不明显。
旧病未除,甚至又添新病,如膝盖疼痛。我又曾简单地测试过几位习练多年得过不少奖项的人,让他们就地跳台阶,结果跳两级都很费力,甚至只能跳一级,还很滞重。
说明他们两腿无力无功,又哪里谈得上健身?我认为这还是练的不得法,一是练拳不练功,特别是不苦练基本功;二是练拳动作质量不高,只求柔软,缺乏“内劲”,强度不够,外形优美,内在的劲道不足,都不是真正的健身。强调健身理念就是要通过高质量、高强度的习练,练出功夫,真正能祛病防病,达到显著强身健体的效果。
第三树立练拳重在练功的.理念
中国武术是以功夫著称于世的,练拳最重视的就是“功夫”,有没有功夫,功夫高低,向来是衡量拳艺水平的重要标准。但现在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学练套路动作上,却忽视甚至忘记了这个根本。“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不练功夫就不是真正练拳。
什么是功夫?功夫就是体能,就是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稳定性、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等,所谓有功夫就是这些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例如腿上有功夫,就能跳得高、跑得快、双腿有力,甚至能“飞檐走壁”,手上有功夫,手劲大,甚至能拧断钢筋,这都是苦练出来的。
由此可见功夫与健身是一回事,有功夫也就是体能好,功夫增长了,也就是身体素质提高了,体弱多病当然谈不到功夫,所以我们练拳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练功,也就是为了健身。
练功首先是多练基本功,又称“筑基功”,是打基础的功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什么都要先打好基础。
基本功主要是两项
一是桩功,主要作用是增强腰腿的力量,提高稳定性。
二是柔功,主要作用练活全身关节、肌腱,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基本功是练拳每天的必修课,一日不可不练。练套路也是练功,特别是慢练、低练,“慢练是活桩”,慢练低练出功夫。推手同样是练功。总之练功的理念要贯穿练拳全过程,处处“以功为本”,练功的过程就是真正健身的过程。
第四树立练拳重在质量的理念
任何事务都有量与质两方面,质都是主要的。当然没有量也没有质,而在一定数量的前提下,重在提高质量。练拳也是如此。练拳当然首先要从学动作入手,但并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如果一昧追求数量,就会成为空架子,徒有外表,练不出真功夫,也发挥不了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贪多求快”是当前不少人练拳的一大误区。练拳“在质不在量,在精不在多”。所以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动作或套路以后,就要把注意力与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质量上来,在“精”字上下功夫,争取做出高质量的动作。
什么是“高质量”质量的高低如何衡量
第一是有没有“内劲”与“内劲”的大小
太极拳是“内家拳”,练的是“内功”,用的是“内劲”。“内劲”就是在“内意”引导与“内气”摧动下,由刚柔相济,外柔内刚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太极拳称为“劲”,即“内劲”。它是一种柔而不软,刚而不僵,带有弹性与韧性的力,如皮鞭、警棍,如飓风、如海啸,外面柔软内含巨量。
正如杨澄甫大师所说:“如棉裹铁”、“棉里藏针”,显示浑厚、凝重,有质感、有内涵,俗称“有东西”、“有劲道”,这就是有“内劲”,就是有质量的太极拳动作。这种“劲道”越强,动作质量越高。相反像做广播操一样,仅仅是抬抬胳臂伸伸腿,平摆浮搁,空洞无物,就是低质量的单纯肢体运动。
第二是不是整劲
太极拳是整体运动,劲由脚下发,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力达四梢,一气贯穿,这就是全身协调一致的“整劲”。反之身体各部分脱离整体,个自为政,动作散乱,就是低质量的局部运动。
第三是否是圆活运动
太极拳动作非弧即圆,不走直线,转换无痕,没有棱角,旋转缠裹,循环无端,轻灵圆活,协调顺随,具有稳、轻、顺、活的特色,这是高质量的动作。如果进出走直线,转换打死弯,生硬僵直,断断续续,那就是低质量的机械运动。
第五树立练养双修的理念
健身“三分在练,七分在养”,“练拳不知养,伤身功不长”。太极拳之所以练身而不伤身,就因为太极拳是练养兼顾的拳术。只练不养就会伤身,只养不练就不能健身。练中养是积极的养,养中练是合理的练,练与养相辅相成,养练兼修才是科学的健身法。考查动物界寿命长的的都是善养的,如乌龟。
“养身”首先是养心,“健身万端,养心为上”。养心就是养护大脑。养身其次是养体,即养护人的肉体。既要通过运动,消耗热量,促进新陈代谢,又不要消耗过度,造成亏损。第三养性,即修身养性,涵养性格,完善人格,提高品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集健身、养身、修身于一体,从生理、心理两方面修炼,才是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怎样“练养双修”?“练靠动,养靠静”。首先是“心静”,排除各种私心杂念与内外干扰。其次是体静。“无极为静,太极为动”。一般过渡式主动,连续不断;完成式主静,短暂停顿。同时“动中有静”,徐缓慢行;“静中有动”,似停非停。有动有静,有练有养,练中养,养中练,二者兼顾,才是真正的健身之道。
除以上五点,初学者还应树立量力而行、秩序渐进,持之以恒、重在多练的理念。练拳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身体状况出发,逐步提高。
首先要多在基本功上下功夫,打好基础,切不可贪多图快,急于求成。功夫上身强身健体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贵在坚持”,必须有恒心有毅力。
习拳三招,一学二悟三练,动作靠学,拳理靠悟,功夫靠练。首先当然要从“学”入手,学了要“悟”,要动脑筋,理解领悟,最后落实到“练”上,一切都是练出来的,只有坚持练、刻苦练、多练才能练出功夫,别无捷径。
太极拳 的思想
一、练拳须从无极始
在修炼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太极拳的阴阳结合的道理。
太极由混沌无极而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通过阴阳的变化,化生出自然界万事万物。
因此,修炼内功和拳术时,必须从无极入手,由无极而太极,然后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合一而返无极。无极象始,无极象终。修炼方法一是要专练一个时期的无极桩,或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无极桩。
二是每次练功练拳须从无极开始,由静生动,自无生有,练毕回归无极静站片刻,再练下一趟拳。
三是每一式、每一动、每一圈均有无极始,再松回无极,式式如此,圈圈如此,修炼无极就是修炼静功、内功,在静修中培养丹田混元气,也就是化生先天太极之气。不修无极,难成太极。
二、练拳似练桩功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内功、练桩功的过程。功夫来自桩功,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各拳种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
太极拳是内功拳,尤其注重桩功的修炼,不仅有专门的桩功修炼法,如无极桩、混元桩、采气桩、开合桩、虚实桩、八法桩、九宫桩等,而且将桩功修炼法融进练拳之中,使练拳就是练桩功,练桩功就是练拳,即拳功合一。
桩功分定步桩和活步桩两大类。定步桩又称静桩功,活步桩又称动桩功。
无极桩是定步桩,练拳是活步桩,拳架套路是各种活步桩的组合,所以太极拳又可称之为太极桩功。
因此,行拳走架时要用桩功的思想、桩功的方法来修炼,宜慢不宜快,宜缓不宜急,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开合是开合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进而推手修炼也是桩,以静待动是定桩,顺势化发是活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也。
三、练拳似画太极图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描绘阴阳太极图的过程。太极是螺旋运动的环形混元体,通过旋转开合达到阴阳的变化。万物运动皆依此理,太极拳也不外乎此理。
拳术套路中贯穿着各种螺旋缠丝和环形开合的动作,其实就是不同方向、不同方位运动的太极图。一动一静无不符合阴阳太极图之法像,一开一合无不都是缠丝混元圈。时而画平圆太极图,时而画立圆太极图,时而画螺旋开合太极图,时而正画,时而斜画,处处似画美丽的太极图。
画图时必须与意气结合,使太极图像与意气运动结合起来,以至于只要一想太极图像,意气神形就会整体统一地描绘该太极图。同时凭着肢体描绘的感觉,再去练神、练气,进而使意、气、体三者紧密结合,逐渐进入不知有我,惟有太极图像的境界。
;打太极拳对人身体有哪些好处?
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
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 ,跑步是日常生活中健康减肥的方式 ,运动和饮食控制一样都不能少,除了跑步运动还有其他的方式能养生呢? 太极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看看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
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1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架子愈慢愈好”, 太极拳缓慢的特点,道出了防跌的功能。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习惯,行路处事也就轻盈自如,不易跌倒。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久练太极拳者拳架特低,根据物理重心低则稳,就更不易摔跌了。
练太极拳,结果后者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稳健,摔跤骨折比前者减少50%。 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器械的锻炼要好得多。
老年人常练太极,不仅能健身,还能养生。虽然是一项养生项目,但效果不一定比花钱的`差呢。不信就去试试吧!
每日在什么时候练拳合适
练拳最好在每日黎明或傍晚。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而且可以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进入到积极的活动状态,使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都活跃起来。
到傍晚,经过一天劳动如果不感到过度疲劳,则可以通过打拳调剂或化解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的疲劳。
什么样的环境适于练太极拳
练拳最好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室外或室内进行。在阳光下运动有许多好处,可以多接受紫外线的照射。
学者和体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但熟练后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练习,这对脚的适应力还有好处。有益于推手技术提高。
环境幽静容易做到情绪镇定。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因为初学者最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
太极拳为何能治病
太极拳是一种徐缓运动,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2太极拳的自然深呼吸对身体有好处
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可使横膈肌和胸腹运动增强,相对有效地加大了肺部气体的交换容量,使新陈代谢加快、加强。
练武所需要的正是身体内部各器官机能的良好及身体素质,显然经常抽烟、喝酒,对练武有极为不良的影响。练太极拳收势后应注意的问题
收势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收势完毕后,应缓慢散步,在此过程中要配合呼吸,一呼一吸迈一步,同时意守丹田,气定神舒。
2、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身体难免要出汗,此时不可走向风口,应避风休息,慢步而行,待汗下去后,再回住处。练完拳后要保持愉快,心情舒畅。
太极拳的自然深呼吸对身体有好处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可使横膈肌和胸腹运动增强,相对有效地加大了肺部气体的交换容量,使新陈代谢加快、加强。
大家都知道肠胃蠕动加强能够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对防治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慢性疾病效果良好,膈肌活动范围增大,使胸部呼吸肌和横膈肌力量增强,可加速静脉血液的回流,改善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
膈肌活动范围的增大,还能对内脏起到一种自然的按摩作用。所以,太极拳中自然的深呼吸法对防治一些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及消化系统疾病都有较好的作用。经常抽烟、喝酒对练武有很大的影响
吸烟、喝酒对身体有害,已为大量科学研究及现实所证明,因为,长此以往,会损坏人身体的各个器官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练武所需要的正是身体内部各器官机能的良好及身体素质,显然经常抽烟、喝酒,对练武有极为不良的影响。练太极拳收势后应注意的问题
收势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收势完毕后,应缓慢散步,在此过程中要配合呼吸,一呼一吸迈一步,同时意守丹田,气定神舒。
2、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身体难免要出汗,此时不可走向风口,应避风休息,慢步而行,待汗下去后,再回住处,心情舒畅。
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一)
根据近年来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许多生理学家对中枢神经的研究,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以适应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兴趣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推手"的时候,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这些都有是练拳的人情绪提高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许多试验都证明,做一种运动里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对患难与共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经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作用。
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二)
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
我们知道,全身各部骨骼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样也能加速。这一点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胸部不要紧张,而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这样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会增加,这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与淋巴的循环。我们经常见到,当一个人胸部、肩训、肘部肌肉紧张用力时,由于胸廓固定,吸气受到限制,结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练者产生面红耳赤、颈部血管弩张的现象。练太极拳时就没有这种现象。
打太极拳,很多动作、姿势要求气向下沉,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膈式呼吸,它在医疗与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此外,横膈的运动又可以给肝脏以有规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证实,经常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影响良好。他们对两组老人进行了机能实验(在一分钟之内,上、下四十厘米高的板凳十五次)结果证明,太极拳组老人心血管功能较好,三十二名老人中除一名不能完成这种定量负荷外,其余都能完成,而且血压、脉搏的反应也都正常。相反,对照组的老人,年龄越大,完成定量负荷的人越少,出现机能实验不良反应类型(如梯形上升型及无力型反应)的人越多。心电图的检查也同样证明了这点。心电反应异常的,太极拳组只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二,而对照组的一般老人则占百分之四十一点三。从这些观察结果不难看出,经常打太极拳可以使心脏冠壮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血液动力过程良好。 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打太极拳,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改善了体内各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氧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因而,常打太极拳的人发生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较少。太极拳组的平均血压为134.1/80.8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为 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率,太极拳组是百分之三十九点五,一般老人为百分之四十六点四。
从身体检查证明,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预防肋软骨骨化)、肺的通气功能及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太极拳组的老人的胸部呼吸差及肺活量都比对照组的大。这是因为经常打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肺组织的弹性好,肋软骨骨化率低。对于已有肋软骨骨化的老人来说,太极拳深长细匀的呼吸和腹肌膈肌活动,即能增加透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有规律的改变,使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这都有利于保持老人的活动能力。在完成定量活动测验时,太极拳组老人气喘轻,恢复快,原因就在这里。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三)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很突出。以脊柱为例,练太极拳与腰部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经常地练习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有良好的作用。据观察,太极拳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点五,而一般老人则为百分之四十七点二。驼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结果。但是,经常打太极拳,驼背的发生率就远比一般人少。经常打太极拳,脊柱的活动幅度也较好,太极拳组老人弯腰时手能触地的占百分之七十七点四,对照组老人占百分之十六点六。 X线照像检查发现,太极拳组比对照组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较低(百分之三十六点六比百分之六十三点八)。老年性骨质疏松是一种衰老的退行性变化,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骨质中的成骨细胞不够活跃,不能产生骨的蛋白基质,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质变松。骨质松就容易产生畸形,关节活动也就不灵活。而打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圆活,周身节节贯串,因此打太极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四)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目前还不多,但从上述两组老人的骨骼变化及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来看,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影响是良好的。近年来,国内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运动的防老作用。例如,有人报道,老年人锻炼五到三十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其中以胆固醇增高的老人,下降尤为明显。也有人对动脉硬化的老人进行锻炼前后的代谢研究,发现经过五到六个月锻炼后,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却明显减少,而且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大大减轻。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良好影响。
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五)
前面已经提过,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因此可以促进消化作用,预防便秘,这对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所以,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保健体操与病人的医疗体操。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