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和文学艺术的渊源
提到中国饮食文化,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从内心深处涌起一种自豪感!常听人说:“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那么,这渊源到底有多远、有多长呢?有学者认为,从50多万年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开始,中国人就开始有了自己的饮食文化。 从《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来看,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精湛的酿酒工艺,并开始将这些酒剂应用于医疗实践之中。
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记载了汤液和醪醴的制作工艺及药效。汤液和醪醴,都是五谷酿制而成的酒类。相对而言,汤液比较清稀淡薄,醪醴更加浓稠醇厚一些。在这些酒剂的制作过程中,要求选用成熟饱满的稻米为原料,以结实坚硬的稻薪为燃料。因为只有这样的谷物,才能够充分汲取大自然的阳光雨露而富有各种营养精华和能量。当一种谷物生长到颗粒饱满、完全成熟,也就是达到气味俱全的时候,还要不失时节地进行采摘收割,这样才能使其所汇聚的天地精华之气(即植物的营养精华)得到更好的凝聚和蕴藏,从而使植物的种子或果实所含的营养更加完备。
加工制作汤液、醪醴等酒剂的方法从上古时期就有了,那时候人们性情纯朴,重视道德修养,懂得养生之道,大都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基本不会生病,所以在当时制作汤液、醪醴,也只是为了防病备用而已。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欲望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到了中古时期,人们的纯朴道德渐渐衰退,养生水平有所下降,外界的自然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时有异常天气出现,引起伤风、感寒等外感疾病发生。每当这时,只要及时服用汤液或醪醴,就可以治愈这些轻微的疾病。
《黄帝内经》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很久以前就运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对谷物进行细致加工,对饮食物进行精心制作,对食疗养生进行深入探索等一系列饮食养生文化方面的进步。
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的周代,在《周礼天官冢宰》中已有“食医”的记载,书中将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设置为四种不同职责的医官,即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
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周礼天官食医》),由两个“中士”担任,主要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管理王室成员的饮食营养和卫生。可见,那时候的食医,应该是集医学知识和饮食营养知识于一身的高级医师。
饮食的制作、烹饪,虽然是由厨师来完成的,但是吃的食物、喝的饮品,以及珍馐美膳的配制,要在食医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四时气候与饮食性味的不同而进行调和与搭配,如主食应当温,羹汤应当热,酱应当凉,饮料与酒应当寒;饮食五味要与季节相应、肉食与谷物配合要适当等。这些都充分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对饮食养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
只要走进中国人的厨房,就足以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彩多姿:各式各样的餐饮器具、食品加工工具、炊具,从锅碗瓢盆到杯盘坛罐,从刀叉铲筷到菜板、面板、擀面杖、捣蒜缸、削皮器,一应俱全。还有由花椒、大料、桂皮、陈皮、生姜、干姜、大枣、茴香、肉蔻等中药配制成的调味品,正是有了这些药食同源的调味品,才能调制出各式各样的经典国菜和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每一种美食都有一套独特的调味配方,千百年来,这已经成为中国厨艺世代相传的“秘诀”。而要追究起中国饮食既好吃又养人的根源来,那就不得不提古代食医对饮食营养的科学研究和正确指导。
就说这个捣蒜缸吧,就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人在吃大蒜时,首先要把大蒜去皮,接着要把蒜瓣捣碎,直到挤出汁液,捣成泥状为止,称之为蒜泥,然后才作为调味品使用。这个过程就需要一个捣蒜缸。有捣药缸在前,弄个适合捣蒜的缸出来,应该是很容易的。发明捣蒜缸本身不是难事,关键在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把大蒜捣成蒜泥然后再吃的这种科学食用方法。
现在研究发现大蒜具有杀菌作用,主要有效成分是其所含的挥发油中一种叫大蒜辣素的物质,而这种大蒜辣素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产生的。研究还表明,大蒜被碾碎后,最好放置10~15分钟,才能更好地产生大蒜素,此时再吃才能更好地发挥杀菌效果。而中国人捣蒜的过程,正好可以达到上述所要求的效果。
我们无从考证捣蒜缸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但是,从捣蒜这一过程却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人对饮食物研究的深入程度和把握能力。中医认为大蒜味辛、甘,性温。能温中健胃,消食理气,解毒杀虫,是一种既能用于治疗疾病,又能起食养作用的药食两用佳品。历代医家运用大蒜治疗疾病、调养身体的方法有很多,医书上都有相关的记载。
现在经常会看到有的人在吃饭时拿起大蒜瓣,直接就放到嘴里大吃大嚼起来,以为这样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呢。其实,这种吃法还没有产生大蒜辣素,起不到应有的最佳作用,反而会由于过于辛辣而刺激口腔黏膜及胃肠道产生不适感或引发溃疡病。每当捣蒜的时候,我都会从心底涌起对祖先的一种感恩之情。
可以断言,中华美食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其中早已注入了中医食养大道之魂!
睿智—文化—饮食—健康,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旋律,也是中医食养之道的总原则。
只要我们细心地去研究,认真地去品味,就不难发现那些蕴含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养生理念。我们在享用中国美食的同时,更应该懂得领会和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恩泽,始终不要忘记应该为维护健康而吃!
一、有3个方面本质区别,包括:主客观;不同目标 ;创意角色。
二、世界观即不同的内容来源
因为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所以创作内容可以完全来自于艺术家本人。而设计是面向使用的,其内容源自于产品目标及其所服务的对象,这些来源都是外在的。
尽管设计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主观上的行为,但实际上,随着我们对于目标、内容来源及实现方式的理解的日益成熟,设计实践已经逐渐走上客观行为的正轨。通常情况下,当设计以产品为载体提供到目标用户手中,我们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客观指标来判断设计的成功与否。而对于艺术来说,这种逻辑并不成立,艺术永远是主观行为,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艺术是主观的,设计是客观的。
三、不同的目标
艺术是关于自我表达的。它有着内在的独立价值,其目标蕴含于自身。而设计则是关于产品和用户的,它的价值依托于外在,目标完全取决于自身提供的服务类型以及用户希望通过该服务所达到的目的。所以,设计是情境化的概念,实用情境决定着设计的存在意义。
艺术具有思辨性。它会使你思考,会为了挑战规则而挑战规则。它能唤起人们的情感,能激发争论,能表现艺术家独一无二的特质。它还会制造险阻,无论出于好的或是不好的目的。而设计则在于缓解摩擦,帮你更轻松的解决问题。挑起争论绝不是设计的目标,它只为更好的执行中立性的功能而存在。它会面对现有的问题与挑战,帮助人们提升效率,降低完成任务的成本。
艺术具有探索性。艺术家会将自己置身于险境,盲目却勇往直前的探索着新的概念、风格或信念,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捉摸。而设计则在于谨慎的观察与迭代,在于对解决方案的验证及持续改善。它会充分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模式,以此为基础进行选择性的创新。
艺术用于欣赏。艺术作品可以供人们赞赏、思考或鄙视。好的作品都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能反映出艺术家自身的特质。设计则关乎功能性,用来帮助人们完成目标任务。好的设计来自于设计师对目标用户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它能反映出用户自身的现实需求。
所以:艺术是关于艺术家的,设计是关于产品和用户的。
四、创意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创意在设计与艺术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迥然不同的。对于设计而言,创意绝非目的,它只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手段。而艺术则可以为了追求创意而追求创意,因为独特性就是它的价值之一。设计师们不该因为方案本身的创意性和独特性而感到骄傲;真正值得骄傲的是你的创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问题。而艺术家们则完全有权利因为作品所体现出的独特创意而感到自豪。
一辆没有设计门窗的汽车,够独特,够创意,但人们不会去购买。人们买车是为了代步出行,没有车门,人们便无法进去驾驶,目的便无法达到。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打破常规、创意四射一类便没有任何意义。而对于艺术来说,则不存在这些逻辑的约束,突破和创新本身便可以成为终极目标,“受众”与“实用价值”一类的概念在艺术家面前往往并不成立。
所以:艺术通过创意表达创意,设计通过创意解决问题。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