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为什么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别如此之大呢?

泡在奶味里11个月前 (12-21)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长子地位

为何要有?嫡庶?之分?得从周代的宗法制度说起。

宗法制度?,是以?血脉?来衡量一切的价值,包括最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个人身份。宗法制度的社会,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最本质的内核就是?嫡庶?。简单的说,大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嫡(嫡出),小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庶(庶出)。比如周代的大王,他与王后产下的儿子就是?嫡?(嫡出),他与妃子产下的儿子就叫?庶?(庶出)。

那么,为什么要分?嫡?和?庶?呢?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为了继承。

为什么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别如此之大呢?

前一代大王,即统治者去世了,他的接班人如何决定?比如周王朝的天下,就是姬姓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俩带领一帮人推翻商王朝,打下来的天下,江山当然姓?姬?而不能够是别人的了。可是,坐天下的大位传递就成了一个问题谁来承接?周大王的儿子很多,如果大家都想要争夺天王的位子,就会发生流血事件,天下就会大乱。

于是,根据历史上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周王朝改造、确定并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大位由嫡子,并且是最先出世的那个嫡子来继承,也就是说,大王与王后结合后生的儿子,最大的那一个,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其他的都是非法的。除非王与后没有男性后代,才可以有替代品(庶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宗法社会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要区别嫡庶!

我们可以看出,?宗法?设立的本意,其实是古人想要依靠人类自然形成的血缘的亲疏,来划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嫡出的地位高,庶出的地位低,地位低的权力比地位高的权力小,地位高的受到地位低的尊敬和拥戴,并由这种自然形成的地位差别,来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让大家从小接受并认可这样的思维:嫡庶的区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相当于现代人理解的?法律?;谁要是侵犯了、扰乱了、冲击了按照血脉关系排列起来的社会等级地位和等级关系制度,那他就是社会的公敌。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所以说,西周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贵族的等级制度,所有的贵族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其社会的结构在几百年间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应该是比较稳固的。

大宗和小宗

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比如周武王,他死后由嫡长子周成王即位,周成王死后仍然由周成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嫡系继承大统,他们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

宗主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在先秦文献中有充分的反映,比如《诗经》中,有曰:?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说,宗子就像是城墙,别让城墙受破坏,不要孤立自遭殃。《礼记》曰:?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支子?,就是与大宗相对立的?小宗?,而他们祭祀祖先的权力是有限的,他们要祭祀,必须告诉大宗,即宗主。

在周代社会,周王是地位最高的宗子,他所在的都邑,就尊称为?宗周?,《尚书》?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宗周,就是对于王都的尊称);《诗经》?周宗既灭?(周宗,应为?宗周?,指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在周代彝器铭文里,也是直接尊称?宗周?,比如《献侯鼎》、《大盂鼎》、《善鼎》等,它们的铭文内容都有?宗周?字样。

谁是小宗?就是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兄弟。

在继承刚开始的时候,大约有两类;第一类,是王与后的儿子,其中的嫡长子是大宗(宗子、宗主),除此之外的弟弟都是小宗,嫡生的除嫡长子继承大位之外,其他嫡出次子,统称为?叔?,他们是大王的同胞弟弟,是国家的?大叔?,他们是失去做大王资格的人,倒不是因为血缘他的血缘仍然是大王和王后的结合,完全是凤与凰产下的正宗王子,其问题在于,他们晚于嫡长子来到凰的肚子里,?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是他们命运的真实写照;第二类是王与妃的儿子,他们可能是嫡长子的兄,也可能是弟,他们是?庶出?,毫无悬念的全部都是小宗,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是因为古人认为他们的血脉没有嫡出的纯正,他们因而被称之为国家的?叔?或者?伯?;?投胎投偏了一点点?是他们命运的真实写照。

天下人为了将?嫡出的叔?和?庶出的叔、伯?有所区别,又称嫡出的叔为?别叔?。?别叔?们的血脉,比庶出的?叔?们的血脉要?纯正?,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成为大王的继承人,实际上他们是王位的第二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夭,他们就会顶上去成为大王。在周王朝几百年的历史中,?弟承兄位?的史例有两次。所以,嫡出的王子比庶出的王子承位的机会要大得多,他们很有可能在哪一天不小心成为天下的大王--就像他们出生得晚一些,曾经一不小心与大王的尊位擦肩而过一样。宗族内,凡是嫡出的人,应该是?贵族中的贵族?,是宗族内的一个专门派别,非常特殊,所以才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称呼,称为?别子?(别叔)--大约是?有别于其他同血脉兄弟?的意思。

大宗的政治地位高

周王朝分封的诸侯中,绝大多数都是同姓的;作为周王来说是?大宗?,而诸侯比如被封的鲁国君主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晋国的君主唐叔虞(周成王的弟弟)就是小宗。然而,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也是以嫡长子即位,比如鲁国,它的始祖是周公旦,周公旦的嫡长子继承鲁国君主的权位,成为第二代鲁国君主,而嫡长子生下的嫡长子,又继承鲁国的第三代地位,这样一直到N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在本国也称为?大宗?。而周公旦的嫡次子以及众庶子将被封为大夫,这些大夫相对于国君来是小宗,而诸侯国君又成其为大宗了。接着,大夫在自己的封邑里,亦以嫡长子即位,同样的是封邑里的大宗,众庶子成为士,即是小宗在宗法系统里,除周天子之外,每个角色都有双重身份,对于上一个层次而言是小宗,对于下一个层次而言,又是大宗。在西周初年,宗法制首先在周王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随着贵族等级制的形成,宗法制也扩及中小贵族以至士、庶民之中了。

所以,《吕氏春秋》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疑:比拟,僭越)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庶)无别则宗族乱。?如果谁不按照?先王之法?,即宗法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办,天下就会出现大问题天子不照办,天下大乱;诸侯不照办,诸侯国大乱;大夫不照办,采邑大乱;士不照办,家中大乱。

在正常情况下,周王以嫡长子继统,众嫡弟和庶兄弟被分封为诸侯。周武王的亲兄弟周公旦被分封在了鲁国,周成王的弟弟姬虞被分封在了晋国;还有被分封在燕国、卫国、中山等国的姬姓子息。

所以,宗法制对于周代社会结构中的等级秩序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此《左传》里面有明确的论述:?故天子建国(指分封诸侯之国),诸侯立家(指分封卿大夫之家),卿置侧室(嫡子外的儿子),大夫又贰宗(大夫受封于诸侯,其嫡子为小宗,次者为贰宗,犹如卿的侧室辅佐嫡室),士有隶子弟(士的地位卑下,只有以子弟充当的仆隶)?。

众所周知古代的人家向来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即一正妻多小妾。而自从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区别后,他们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个孩子曰嫡长子。除正妻外,其余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个孩子就叫长子,也叫庶长子。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误认为古时候实施的是“三妻四妾”制度,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承认一个家庭有三位妻的存在,甚至如果有的话还会遭到严惩。

比如在秦朝被发现一个人有两个妻的话,就会“夫有二妻则诛”。又比如在唐朝则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再比如在明清时期则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可以说现在人认为的平妻也是妻,平妻之子也是嫡子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那么在解释了相关的误区后,长子、嫡子、嫡长子都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之间在待遇上到底又有何差距呢?这里就有澳古君来为大家一一解答。我们都知道长子就是男主的第一儿子,但是这个长子并不是正妻所生。而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诸如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等。

那么这三者都有何区别呢?首先自西周开始奉行的都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位、爵位、官位和财产必须有嫡长子来继承,如果嫡长子去世则由嫡次子继承(当然前提是嫡长子没有儿子,否则由嫡长孙继承),以此类推,当然如果当时的正妻没有儿子,或者说都去世了,那么就从当时的妾室中挑选出地位最高的妾所生的儿子为继承者。

在当时如果这位长子的母亲地位如果不高,那么他几乎就没有继承任何爵位、官位和财产等的机会,当然如果这位长子的运气好到逆天,在他前面的诸嫡子、诸嫡孙和比他地位高的庶子都死了,那么他自然就能继承所有的东西,不过这个机会微乎其微。

不过到了汉朝之后情况出现了些许的变化,此时汉朝规定除了爵位、官位等是必须要嫡长子继承外,其余的财产等则采取“诸子均分”的方法,也就是说此时在财产的分配上嫡子、嫡长子和长子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财产。

当然在汉朝财产“诸子均分”并不是法定的继承原则,这条继承法律直到唐朝才被纳入到相应的法律当中。当时规定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只要是男主的儿子就能分到数量不等的财产,当然这不包括私生子。而在当时如果出现绝户的情况,男主的女儿还可以获得男主全部的财产。

之后在元朝的时候,私生子开始有了继承权,份额为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而到了明朝则为嫡子的二分之一,同时如果男主没有其他儿子则可财产完全的继承。当然在明清之时,在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上制度已经趋于完整,此时在身份继承上,基本采取嫡长子-嫡长孙-嫡诸子-嫡诸孙-庶长子-庶长孙-庶庶子-庶次孙(嫡诸子就是嫡次子、嫡三子....,嫡诸孙也如此)的继承原则,而在财产继承上则采取“诸子均分”制,只要是男主的儿子,不管是私生子,还是什么都拥有继承权。

当然不管如何从嫡长子的身份被确定那刻起,不出意外这个嫡长子日后就是大宗,而长子永远都只能是小宗。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皇族中就经常出现小宗靠造反坐上了大宗的位置,比如明朝的朱棣就靠造反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大宗位置。不过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嫡长子的地位永远是最高的,其次是嫡长孙,然后说嫡子,再是嫡孙,再是长子。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就知道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了吧。首先这三者的母亲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嫡子和嫡长子的母亲是正妻,也就是家中除男主外,身份最高的,而长子的母亲就只是妾,地位要比正妻低很多,而且身份也是不被认可的。

之后在继承权上,首先正常情况下嫡长子是王位、官位和爵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是不容侵犯的。而其余的嫡子们只有在嫡长子去世后,然后嫡长孙又去世,才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否则永远没有继承的权力。而对于长子来说,基本上他不太可能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除非是运气逆天,嫡子们和嫡孙们都去世了才有资格,而且还得保证他的母亲地位还要高,只有这样才有资格。

当然在汉朝之后,在财产的分配上嫡子、嫡长子和长子都有相应继承的资格,只不过嫡长子分到的财产要比嫡子和长子多,而嫡子也要比长子多。不过不管怎么说,长子在继承权上永远都是最吃亏的,他能得到的东西都要比嫡子和嫡长子少。反之嫡长子则是获利最大的,他能得到的远远要比长子和嫡子的总和都要多。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