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乐乐9个月前 (12-21)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德育道德

联系:是提升人的素质与修养的必修课。

区别:

一、目标不同

1、道德教育

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2、心理教育

其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概念不同

1、道德教育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2、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途径不同

1、道德教育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2、心理教育

1)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以优化心理素质。

2)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3)进行必要的心理测查,以了解心理状况。

百度百科-道德教育

百度百科-心理教育

德育的过程就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

德育和品德:品德是人的发展过程。德育是对于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调节和指导,教育者只有按照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发展规律。德育是调节的过程。

德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组织者发行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德育的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现有的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总起来说是一种社会矛盾。

德育的基本规律:情感,知,意志,行为(衡量德育水平高低的最高标准)以知为起点,行为终点,但是也可以情感教育为起点。引起受教育者内部的思想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发展过程,是交往活动和统一多方面因素的。

德育原则是指导德育活动的纲领,对于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德育组织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德育原则:导向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和个人原则,尊敬信任和严格要求原则,正面疏导和纪律要求原则,积极引导和克服消极原则,一致性和长期性原则。

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为达到德育的目标的渠道。德育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思想道德课和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班主任课,共青团,班会等。

德育方法:为完成德育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陶冶熏陶法,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的指导法。

影响德育方法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学生身心发展发的规律和个性。

我国德育的途径: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基地,革命教育滴

我国德育的问题:重智力教育,轻德育,忽视德育的首要地位。

德育目标不切实际

德育内容脱离生活

知行不统一

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形式主义和夸张主义盛行

改革趋势:重视德育的首要地位

德育目标要切合实际

德育内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行为习惯,个性和品质发展水平相适应

知行统一:社会实践工作

德育方法应该多种多样

应该因地制宜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