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称号“帝”“祖”“宗”之间有什么区别
“帝”不是帝王的称号,什么帝都是别人给的称呼。“祖“和”宗“更不是称号,而是庙号,也就是死后供奉的牌位上写的。“祖”含有开创,开基之义,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某祖”,特别是与“太”合起来的,“太”也有开创之意,基本就是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的开国皇帝,才能称“太祖”。守成的皇帝只能称“宗”。
同为皇帝,为何有的皇帝称“帝”,有的皇帝称“祖”或“宗”呢?
“祖”和“宗”一般用于庙号,“帝”和“皇”一般用于谥号。
题目中说古代皇帝“分为祖,宗,帝”是不对的,后世称呼某位君主用谥号还是庙号是习惯的问题,例如汉武帝(全称孝武皇帝)同时还是汉世宗,唐太宗同时还是文皇帝(全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由于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人人有庙号,而谥号从武曌开始,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也不称完整的谥号。唐朝以后,由于皇帝有庙号者占绝大多数,所以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补充: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谥号则为古代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权贵死后,依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另起称号,以名寓评,是为谥号。根据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考古研究,此风俗约于周穆王前后普及。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再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后期,赐谥权由皇帝包揽,取决于“圣裁”。
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不但未使用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秦朝改用世数,例如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原因是“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
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着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并不多。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甫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盖棺论定的功用。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剪灭六国,建立秦朝,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封建王朝君主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自称“始皇帝”。
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皇帝,后人的称呼往往也有所不同,比如汉朝的皇帝,很多都称之为“XX帝”,比如汉武帝、汉景帝、汉献帝等,再比如唐朝、宋朝的皇帝,往往都是“XX祖”或者“XX宗”,比如唐高祖、宋太祖、唐太宗、唐玄宗等。至于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皇帝,则经常以年号来称呼,比如嘉靖、崇祯、康熙、乾隆等。那么,问题来了,都是皇帝,为何有的皇帝称“帝”,有的称“祖”,还有的称“宗”呢?
首先,对于“XX帝”形式的称呼,往往是借助于谥号来称呼皇帝,比如“汉武帝”这三个字,“汉”代表朝代,“武”是谥号,“帝”则是皇帝的意思。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
在汉朝时期,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比如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当然,因为汉朝的皇帝谥号,基本上都有一个“孝”字,所以,后人在称呼的时候,为了方便,往往就省略了共同的“孝”字,以此称呼为汉武帝、汉景帝、汉文帝、汉献帝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汉朝的皇帝,不以庙号来称呼呢?如果使用庙号的话,一般称之为“XX祖”或者“XX宗”。对此,根据史料记载,这是因为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太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
进一步来说,在汉朝时期,庙号的授予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不是贡献特别大的皇帝,一般是不授予庙号的。与此相对应的是,谥号则是汉朝皇帝人人都有的。所以,用谥号来称呼汉朝的皇帝,也就形成了“XX帝”的说法。对于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了隋朝时期,比如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
不过,到了唐朝时期,皇帝的称呼,逐渐由谥号变成了庙号,也即为“XX祖”或者“XX宗”的形式了。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点,一是自魏晋时期开始,绝大部分皇帝,基本上都有庙号了,这和汉朝时期的情况明显不同,二是皇帝的谥号越来越复杂了。
举例来说,李渊病逝时,一开始的谥号为太武皇帝,上元元年(674年),改谥尊号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加谥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