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药第一次的时候用凉水,熬第二次的时候用开水可以吗?请回答的详细点!
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说“中药煎煮时间越长劲儿越大”;常常看到有人图省事儿,一股脑儿将一包中药倒入锅中,根本不考虑“先煎”、“后下”的区别;还有人为了节约煎药时间,直接用滚开的沸水煎药……其实,上述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说起煎中药,许多人都曾亲历过。但是,会正确煎药的却不多。
煎前须冷水浸半小时
通常情况下,煎药用水多少与饮片质地、吸水性及煎药时间长短有关。一般来讲,加水后按住饮片,以液面超过饮片约2厘米左右为宜。由于中药饮片绝大多数都是植物的根、茎、叶、花及种子,直接用沸水煎药,容易使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产生凝固现象,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也不易破裂,会妨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因此,煎药前应在常温下用冷水将药物浸泡半小时左右,然后再上火煎煮。
煎中药时,一般宜先大火后文火,即没开锅前用大火,开锅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药或其他芳香类药物,可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0~15分钟即可。补益类药物宜用文火久煎,以利有效成分溶出。
一剂药至少应煎两次
煎药时最好采用砂锅、沙罐,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性好。其次,可选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最忌使用铝、铁、铜等金属器皿,因为金属元素容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一般来讲,为了充分利用药材,减少浪费,一剂药至少应煎两次,且两次药液应兑在一起,分2~3次服用。煎好后的药液宜榨渣取汁,以使药渣中吸附的药液能够充分滤出。
一般口服给药时,服药用水的温度以40℃~50℃为宜,但有些药物不宜用热水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B1 、维生素B2性质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助消化类药物多是酶、活性蛋白质或益生菌,遇热后会凝固变性而失去作用。止咳糖浆类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粘度,不能在咽喉部形成保护性药膜,会影响其减轻刺激、缓解咳嗽的功效;故服用这些药物时,水温应低于37℃为宜。还有活菌或疫苗类制剂,常见的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等活菌制剂。现在这类活菌制剂多数制成了胶囊,如培菲康。但在给婴幼儿服用其活菌粉末时,宜用温开水或温牛奶送服,以免遇高温而失效。而小儿麻痹糖丸等活疫苗类制剂也忌用热开水冲服,宜用凉开水送服较妥。此外,脾胃虚寒人群、风寒感冒的人益用50℃左右热开水服药。胃热病人,可以用凉开水服药。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