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道路”连用,那么古代“道”和“路”有区别吗?
道路一词并是现代才有的,在周代时就已经出现。春秋及以前,道路跟水渠是合二为一的,到战国时代生产力提高,各国之间经济交流增多,战争频繁,于是有了专门的道路。路渠分开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路随渠走不再是路存在的唯一方式。
《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这是有史记载“道路”一词出现最早的地方。《周礼》一书,形成于公元前1040年,是周公旦完成东征,大封诸侯后主持编纂的一部书。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他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周礼》。全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礼》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大禹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井田制发展农耕。井田需要用的水,除了打井取水外,还可从江河中修渠引水,因此渠应运而生。水渠除了引水外,还有交通道路的作用,在水渠两旁要修路,方便百姓通行。水渠过宽时,还会在渠上建桥,方便行人跨渠而过。井田中的阡陌就是田间小路,同时也是田地的界线。因此路桥从水利工程中而生,墨家精通土木工程,为大秦疏通天下河渠,修建全国直道提供了技术支撑。
周朝时们已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战国时代道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换为栈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建了辐射全国的直道,其中咸阳至九原的驰道被称为最早的高速公路。秦国还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大型水利工程。
“究竟是金泉街还是金泉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路名牌上写的是“街”,但不少市民却习惯称为“路”。即使是在有关部门公开的文件中,也对街名、路名名称不统一,有时甚至出现误用的情况。城市街道命名中“大道”、“路”、“街”这三者到底有没有区别?昨日,记者了解到,其实每个地名一经确定,不管其分入“街”类,还是分入“路”类,都将终身不更改。
那么,这些街道的类别又是如何确定的?张斌讲,其实专业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城市不同,城市道路总体情况千差万别,确实无法从一个定性定量的角度来约束。但没有规矩也不行,于是相对于二级城市,行业内约定俗成是把40米宽的街道称“大道”。一般而言,大道是一种区域性骨架街道,具有一定方向上的贯通性,对周边街道功能辐射示范效果大。比如滨江大道、江东大道等。
“路”比大道要小一些,但比“街”要大一些。一般而言,以交通为主,成为城市区域内的快速通道,比如西河路、人民路等;而以商业、购物为主的叫街。比如市民习惯性称外出购物叫“逛街”,没有听谁说“逛路”的。这说明路与街的划分,除了功能,还有遵从市民生活习惯而言的。比如模范街过去是百年商业老街,因此也叫街,从来没有叫“模范路”的。而“巷”是“路”与“街”的支道,一般情况下主要供行人和小型交通工具通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也仅仅只是街道最初定名时的区分。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区域内的功能布局调整,反映到街道上,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比如一些“巷”被拓宽,发展起来成为“街”,一些“街”也可能经过改造变成了“路”,但为遵从惯例,街名通常不改,沿用旧名,这就会出现类别混乱的情况。比如红光路改造成步行街,就应该称“街”,而大南“街”成为南门坝片区南北向的交通干道,应该称“路”,但都没有作变更,也就是这种情形。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