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竟然是电场的相对论效应
电场与磁场都是电荷产生的,其大小和方向都与距离电荷的远近有关,也都与电荷的大小有关,所不同的是,磁场还与电荷的运动速度有关。另外,电磁与磁场能够互相产生对方。从三维空间的观点看,两者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与速度有关。但从四维时空的观点看就不同了。去学习一下美妙的狭义相对论吧,它会告诉你电磁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东西的不同表现而已,没有本质区别,就像一个立方体,你从一个侧面正看过去是一个正方形,转一个角度就变成了两个矩形,再转一个角度还可能是三个菱形。这三种不同的二维图形是表观上的区别,而本质上那只是一个正方体——就一个东西,根本谈不上区别!
简单地说,电力与磁力的统一大致是这样的:在洛仑兹变换下,一个惯性系的静电场,在另一个惯性系看来则是大小与方向都有所改变的静电场加上一个磁场——原本没有的磁场在变换中出现了!静磁场也同样可以变换出电场来。统一的四维电磁场二阶反对称张量共16个分量,但独立分量只有6个,它们就是电场和磁场各自的3个分量。这个张量的“大小”在洛仑兹变换中保持不变,变化的是它的“方向”(因此它的各个分量会改变)。(特别建议你去学习一下四维张量——0阶张量是标量,1阶张量是矢量……m维空间的n阶张量有m^n个分量……——以及张量的基本运算。表述物理的语言是数学,表述相对论的基本数学就是张量。不精通数学而想要精确细致地理解物理,那是不可能的。)
磁常被理解为是由电衍生而来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但要注意衍生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最好还是站在四维时空的观点上把两者就看成一种东西,当然,对于习惯了三维事物的人来说,这很难,需要较好的想象力和较高的数学水平,而对物理的深入理解自然更是不可或缺。
产生磁场的可以是运动的电荷,也可以是变化的电场,还可以是静止的磁单极子。尽管迄今仍未发现磁单极子,但并没有理论能够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相反不少理论的框架内都包含有磁单极子。
磁场其实是时空特性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只要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所描述的“尺缩钟慢”效应的时空是真实的(非常多的事实已证明那确实是真的),那么在电力存在的同时就必须伴随着存在磁力。
比如,0时刻在xy坐标的(0,0)和(0,1)两处飞过两个相同质量m和相同电量q的粒子,它俩的速度都是v,方向都沿着x轴的正方向。设相对论因子为r,r=(1-vv/cc)^(-1/2)。以下带撇的量都是在与两粒子相对静止的动系中测得的量,不带撇的量是相对地面静止的静系中测得的量。动系中,原点处的那个粒子在电力作用下产生的沿y轴方向的速度u'=dy'/dt',加速度a'=du'/dt'=d(dy'/dt')/dt'。静系中看,“尺缩”只发生在x轴方向,y轴方向没有,所以,dy=dy';而“钟慢”则与方向无关,所以,dt=rdt';所以,u=dy/dt=dy'/rdt'=u'/r,a=……=a'/rr。总之,从纯粹的相对论时空的运动学的观点看,静系中测得的粒子的加速度a只有动系中的a'的1/rr。若取v=0.943c,则r=3,a=a'/9。
再从动力学的观点看同样的问题,假如只有电力F而没有磁力f,那么一定会得出与上段运动学的结果相矛盾的结论。首先得知道动系中的F'与静系中的F是什么关系,这可以从物体的“尺缩效应”的类比中得出定性的结果。动系中的圆球在静系中看是一个在x方向上压扁了的椭球,类似的,动系中各向同性的电力线分布在静系中看来则是在x方向上变得稀疏、在垂直于x方向的平面方向上变得密集——静系中将看到两电荷在连线方向上的电场变强,定量分析给出:F=rF'。质量会随速度而增大——m=rm',所以,a=F/m=(rF')/(rm')=F'/m'=a'。这与上段中a=a'/rr显然矛盾!而有了磁力f后,那两个粒子间的磁力是相互吸引的,正好可以削弱电力以保证a=a'/rr。定量分析的结果是:(F-f)=(F'-f')/r,a=(F-f)/m=[(F'-f')/r]/(rm')=(F'-f')/rrm'=a'/rr。这与运动学的结论就一致了。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说是相对论的时空观要求磁力必须伴随着电力而存在,反过来,也可以说,宏观低速的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磁力正是相对论时空观正确性的一个有力的证明!通常以为,宏观低速的世界里相对论的效应都小得可以忽略,但为什么磁力又那么普遍呢?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电力其实是极其巨大的,磁力作为电力的一个相对论的效应,尽管相对比值仍是十分微小,但绝对值却不算小,以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都可以感受得到。
若q=1C,距离R=1m,则两粒子间的电力F=9*10^9N——90亿牛顿!若v=10m/s(刘翔般的速度),则两粒子间的磁力f=10^-5N——十万分之一牛顿!若v=1km/s(子弹般的速度),则两粒子间的磁力f=0.1N……巨大的电力之所以我们都没有体验,主要就是因为电荷有正负两种,一般物体总是很接近于电中性的状态。
作为一种时空效应,任何其他力也都有类似的“磁力”,但就像磁力往往比电力弱得多一样,本来就很微弱的万有引力(它比电力要弱大约10^40倍!)所对应的“磁力”就更是微乎其微了。不过在极端条件下,比如高速旋转的黑洞附近,你就能感受到类似“磁力”的那种与一般的万有引力不同的力!不论黑洞转动与否,只要质量相同,距离相同,一般所说的万有引力就也会相同,并且力的方向总是通过黑洞的中心。但是广义相对论指出,在旋转的黑洞附近,除了有上述的向心的普通引力以外,还另有一种力是垂直于上述向心引力的,常称之为“旋转黑洞附近的时空被拖曳着一道旋转”,这个力就类似于“磁力”——它不是把你往黑洞的中心拉,而是要拉着你与黑洞一起旋转,尽管你与黑洞之间并没有像你与地球表面存在着的那种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使原本与地面有相对运动的物体最终要相对地面静止)。前两年美国发射升空的那个要验证广义相对论的卫星测量的就是地球的引力的“磁力”部分。
古代汉语副词可以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意义和用法,分别举例说明
区别在于:兹有表示主体有什么;兹由表示具体执行或操作的人或事情。
1、兹有:表示现在,此时;例句:兹有对小岗村的事实和村支部书记所作所为介绍给领导。
2、兹由:表示现在由;例句:兹由王局长带队前往贵处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请予接洽为盼。
兹有造句
1. 最近迈克尔布雷和克利夫理查兹有在演唱会唱它。
2. 然后是埃勒维兹有资格作为神圣的女人管理神庙事务,以及为在逗留期间为个人活动奉献生命的那些人做准备。
3. 洛伦兹有其数学,庞加莱有其哲学,但是,爱因斯坦有物理学。
4. 只有伊内兹有勇气去公然反对他。
依据意义把全部副词分为六类,即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
一、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例如:
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
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史记?吕不韦列传》)
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水经注?清水》)
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主父偃列传》)
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张丞相列传》)
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例如:
① 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晁错传》)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
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汉书?文帝纪》)
这些例句中的程度副词可以译成“更”、“更加”等。
① 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汉书?李广利传》)
② 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 ,不敢发。……故盗贼寖多。(《史记?酷吏列传》)
③ 春秋之时,王道寖‘坏。(《汉书?刑法志》)
④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这些例子中的“渐”、“浸(寖)”、“稍”都是逐渐、渐渐的意思。但“稍”字又有稍微、略微义,例如: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黔之驴》)
古汉语中表示稍微、略微、程度不深的副词有“差”、“少”、“略”、“颇”等。例如:
① 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后汉书?光武纪》)
②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③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④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例① 的“差”是略微的意思;例②“少”,不是多少之少,也是稍微、略微义;例③的“略”也是略微义;例④的“颇”亦表程度较轻,可译为约略、稍微。但是,“颇”有时也表示程度之高,相当于今天的“很”,例如:
①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史记?儒林列传》)
大体来说,在程度副词中,表进一层意思的“加”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稍”表逐渐,“少表”略微与今用法不同;“颇”字的二义中,今天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下表程度之高一义。
二、 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有的表全部范围中限定的一部分,如“唯”、“独”、“但”、“仅”、“第”、“特”、“直”、“徒”等。表范围的全部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例如:
① 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 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史记?叔孙通列传》)
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⑤ 公疾,徧赐大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⑥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或用在动词前,或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谓语前,所限定的对象或动作行为,或是人物、事物。这一类范围副词有“唯”、“仅”、“第”、“但”、“独”、“特”、“直”、“徒”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只有”。例如:
①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
②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③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量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④ 至秦,焚书,书散亡益我,于今独有士礼。(《史记?儒林列传》)
⑤ 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史记?儒林列传》)
⑥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了?梁惠王下》)
⑦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有其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几个表限定的范围副词中,第、但、独、特、直、徒不但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而且语音也相同或相近,是一组音同或音近的通用字。这几个字上古声母均属定母,具有双声关系;韵部,“徒”属鱼部,“特”“直”属职部,“独”属屋部,“第”属脂部,“但”属元部,主要元产时相同或相近。
副词“仅”在古汉语中有二义,一是表示少,相当于“只”。例如:
①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
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柳子厚墓志铭》)
另一义是表示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这一用法在中古开始出现。例如:
① 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赵王伦列传》)
② 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没也,距今兹仅二千岁。(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
③ 槐花满田地,仅绝行人迹。(白居易《昭国闲居》)
后面这一意义的“仅”,读音是jìn。
表分别、共同、相互主的词有“各”、“共”、“相”等。这几个词都有称代作用,是称代性副词,一并在范围副词中加以介绍。例如:
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② 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汉书?高帝纪》)
③ 君何不 太尉,深相结。(《汉书?陆贾例传》)
但是“相”字除具有相互义外,很早就用于偏指,起偏指一方的称代性副词的作用。例如:
① 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以与我郑国争土地。(《左传?隐公十一年》)
②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墓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效。(《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例①“相从”是说让许国服从郑国,而不是两国互相服从;例②是说陈余不肯救张耳,而不是说二人不肯互相救助。
三、 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情况。
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尝”、“曾”等。例如:
①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
②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史记?蒙恬列传》)
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④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传》)
表示动作将要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且”等。例如:
①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则必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② 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副词有“方”、“正”、“适”等。例如:
① 上方踞床洗,召市入见。(《史记?黥布列传》)
② 禹梦车骑声正讙,来捕禹,举家忧愁。(《汉书?霍光传》)
③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等。例如:
①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②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史记?陈涉世家》)
③ 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张释之列传》)
④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乱废。(《龚遂传》)
四、 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有的用在谓语前表示对情况的强调和认定,有的表示一种不敢十分肯定的估量。
表示强调或认定的情态副词常见的有“固”、“必”、“诚”、“信”等。例如:
①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许行》)
② 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韩之战》)
③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蔺列传》)
④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
例① 的“固”可译作“本来”;例②的“必”可译作“一定”;例③的“诚”可译作“的确”;例④的“信”可译作“确实”。
表估量、推测情态的有“盖”、“殆”等。例如:
①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② 玉之言盖有讽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玉,指宋玉。言,指宋玉《风赋》中的话。
③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④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
表估量的“盖”、“殆”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许”、“大概”。
五、 否定副词
古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等。这些否定副词语音相近,用法相通。
“不”“弗”同属帮纽,韵部上“不”属微部,“弗”属物部,为阴入对转。“不”的用法古今变化不大,它是一个一般的否定副词,既可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也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例如:
① 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鞍之战》)
②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韩之战》)
③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
④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②的“不祥”“不孙”中的“不”作饰形容词;例③“不”修饰不及物动词;例④“不”修饰及物动词。
“弗”相当于“不”。但先秦时“弗”后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所以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弗”相当于“不+之”,即“弗”是由“不”和置于动词前的宾语“之”压缩而成。用“弗”否定的动词不带宾语的例子如:
①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城濮之战》)
③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④ 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先秦时,“弗”后动词也有带宾语的,如“虽与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这种用法的“弗”看不出与“不”有什么不同。两汉及两汉以后不但“弗”后动词带宾语的多起来,而且“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事物性状的否定,也译成“不”。例如:
① 上以灌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纪》)
“毋”和“勿”同属明母,与“不”、“弗”同为唇音字。“毋”、“勿”和“不”、“弗”的区别在于,“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毋”、“勿”用在祈使句命令句中着力于表示对某种行为的禁止或劝阻,前人称之为“禁戒之辞。“毋”又写作“无”。“毋”(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例如:
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选进》)
③ 大毋侵小。(《左传?误用公十九年》0
④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张释之列传》)
⑤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以十五年》)
⑥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
“毋”(无)、“勿”用在叙述句中的动词前,表示不实行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不”或“不用”。例如:
① 若又勿坏,是无所 以重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③ 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以书?蒯通传》)
④ 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⑤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
“未”属明母物部,与上述各字音亦相近。在用法上,“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例如:
① 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有时“未”也用来表示一般的否定,与“不”用法相同。例如:
③ 君未知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非”属帮母微部。它的用法上的特点是: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尤以否定名词性词哀思为多。例如:
①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②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
③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以求之者也。(《论语?学而》)
④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例①②③是否定名词性谓语,翻译时,可译成“不”加上适当的动词,或译成“不是”;例④⑤⑥是否定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误用语,可译成“不是”。应当注意的是,不管是译成“不是”,还是译成“不”加上其他动词,“非”都不是系词(判断词)或动词,而只是一个表否定的副词而已。
六、 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自谦或尊人的副词。这类副词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来。当它们是动词或形容词时,词义具体、实在;当它们成为表谦敬的副词时,实际意义弱化或消失,仅仅表示一种客气或委婉。
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有“请”、“敬”、“幸”、“谨”、“蕙”、“辱”等。
“请”原本是动词,是请求义,所带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例如:
① 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
②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 卫侯请盟,晋人弗计。(《城濮之战》)
副词“请”的请求义已弱化,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表示对方的尊敬。例如:
①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②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本属动词,是尊敬义,往往带名词性宾语。例如:
①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② 敬老慈幼。(《孟子?告子下》)
副词“敬”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用在对自豪感中。例如:
① 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庄子?盗跖》)
②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幸”用在动词前表示敬重,是对说方的行为动作使自己感到幸运,是自己所希望的。例如:
① 臣从其计,大王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于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谨”原本形容词,是谨慎小心义。用在动词前表示敬理对方时,表示发出动作的一主是认真而审慎的。例如:
①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议。(《汉书?截光传》)
③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柳宗元谨上史馆。(《段太尉逸事状》)
“惠”的谦敬副词用法由恩惠义的名词“惠”演化而来。副词“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的某种动作行为对己方是一种恩惠。例如:
① 君惠吊群臣,又重命。(《国语?晋语》)
② 今在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史记?晋世家》)
“惠”经常用在动词“顾”前,“惠顾‘是施恩顾眷义。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赐之内主,岂惟寡君,举君臣实受其贶。(《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副词“辱“亦由动词演化而来,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发出的某一动作行为是屈尊而为。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敝邑以政刑之脩,寇益充诛,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 秦女曰:“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民?晋世家》)——子,指晋惠太子圉,时为质于秦。
④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任安书》)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伏”、“窃”、“忝”、“愚”等。“敢”用在动词前,表示发出动作的一方自谦是冒昧而为,似乎本不当如此。“伏”往往用于臣对君的言辞中,以示臣对君的敬意。“窃”作副词,有“私下”之意,以示发表意见的一方所发议论或见解乃个人不成熟之私见。“忝”用在动词前,表示有愧于任某职或进行某事,以表自谦。“愚”字表自谦自抑己方为闇昧不聪。例如:
①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城濮之战》)
②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相宜称。(《汉书?文帝纪》)
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④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⑤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