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人人都可演讲?不必要的紧张如何去除?
是否人人都可演讲?不必要的紧张如何去除?
我认为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搞演讲。有些人非常地努力学习演讲的技巧、演讲前反复练习(也找亲朋观摩了,也录像了)、甚至做过N次真实演讲,一上台仍然克服不了紧张感。一些性格内向、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感情爆发力弱的人,我建议他们直接放弃演讲的念头得了!为什么偏跟自己较劲,自找痛苦 嘬 呢?内向的人可以通过单独谈话、书面汇报、请客送礼、有偿新闻等花样百出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再说啦,干嘛非得别人能干什么,你就非得能干什么不可啊?谁规定的啊?平等就是我选择不干什么的权力与你选择干什么的权力一样大(前提是不违法),我不干,你不能歧视我!
...
首先,是否人人都可演讲?
我认为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搞演讲。有些人非常地努力学习演讲的技巧、演讲前反复练习(也找亲朋观摩了,也录像了)、甚至做过N次真实演讲,一上台仍然克服不了紧张感。一些性格内向、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感情爆发力弱的人,我建议他们直接放弃演讲的念头得了!为什么偏跟自己较劲,自找痛苦 嘬 呢?内向的人可以通过单独谈话、书面汇报、请客送礼、有偿新闻等花样百出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再说啦,干嘛非得别人能干什么,你就非得能干什么不可啊?谁规定的啊?平等就是我选择不干什么的权力与你选择干什么的权力一样大(前提是不违法),我不干,你不能歧视我!
其次,演讲真的不需要紧张吗?
我认为能得到一片喝彩的演讲都带有演戏的成分,包括学术演讲,而政治煽情演讲尤甚。既然是演戏,自然要掺假了要真真假假!很多好莱坞经典**,都演得真实感人、催人泪下。呵呵,不过,仍然还是做戏!演戏嘛,演员的精神状态太紧了、太松了,都出不了好戏。同理,好的演讲者要既放松又紧张。一点不紧张、不兴奋、无激情,讲演也不会精彩。所以,不能把紧张感赶尽杀绝、片甲不留。演讲者需要必要的紧张。
再次,不必要的紧张如何祛除?
不必要的紧张与必要的紧张正好相反,有了前者会使演讲变糟糕。
不必要的紧张有三种。第一种是?处女紧?。就像处女膜被第一次捅破时会疼那样,至少第一次上台演讲,99%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紧张感(哈哈!个别人没处女膜~)。演讲的本质,说穿了,是当众讲话;说精细了,是带有表演性的当众讲话。会议主持人(无稿的那种)、节目主持人、政客(如台湾的民意代表)等人,平时当众讲话惯了,演讲时的紧张感会比常人弱,或者最开始有点紧张,讲了一小会儿就?入戏?了,把紧张忘了。没有当众讲话基础的人,紧张感会很强烈,并持续很久。
我认为消除?处女紧'的捷径是从不带表演性的、相对人数较少的当众讲话开始起步练习,由易而难。比如老师课堂提问,要抢着举手发言,别怕答错被同学笑话(脸皮厚很重要);课堂分组讨论,不仅要踊跃发言,还要毛遂自荐当组长,组织大家讨论,这能一石三鸟,同时练了勇气、观察力、随机应变能力。如果是工作会议,只要允许,每次都要发言,有独家见解最好,若没有,不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但要重新组织一下语言。不用在乎别人议论你好出风头,演讲本来就是出风头的事。你要不想出风头,直接放弃演讲好了。如果平时在小众、熟人的环境中,你都张不开口,那么在大庭广众之下,要克服上台演讲的紧张感真的很困难。
第二种是不懂行。由于不掌握演讲技巧,对?怎么讲?和?讲完了效果好不好?心里没数,就会一直担心讲砸了。演员一般都经过专业训练,演讲也是,经过训练,掌握了其中的套路,就可以不闹心了。因为按套路、程式走,一般都能保证效果。如果现场发挥又好,就能赢得满堂彩。
第三种是欠准备。比如明知稿子或提纲的内容有硬伤、不能自圆其说,但来不及修改。这就像演员都开拍了,戏词还没背熟,怕挨导演骂一样,心中没有不忐忑的。只要事先做好功课,这点很容易避免。
呵呵,**《国王的演讲》中的案例除外。像亨利六世那样结巴又非得演讲不可的人人类史上有几个啊?
最后,眼睛看哪儿?
有一次去德云社听相声,运气好,赶上郭德纲登场。我特佩服郭德纲的眼神,我觉得他站在舞台上,眼里笑光闪闪,脸上憋着坏笑,一直盯着我说呢!然后我问别人,?你有没有觉得郭德纲一直看着你,就像他这场专门为你一个人说相声呢答案都是:?你不说,没意识到。你一说,还真是这样的!?所以,演讲人如果能做到郭德纲那样,即使讲的二流,也能把听众征服了。
但我想,郭德纲一定是专门练过眼睛的,才能在那么大的一个场子,同时让很多人感到专为自己一人逗乐。他的绝技,不给他拜师,恐怕学不到!
演讲人与听众交流无疑很重要。在拜不到郭德纲为师的情况下,就看那些你目力所及、对你露出好感的人呗。也可以看你目力不及的地方,你想象他们对你露出好感。
;演讲时的口语技巧和方法
表面沉闷但热爱表演的人可能是一个内向或者保守 的人,他们可能更喜欢在幕后工作,喜欢创造和表达,但可能不习惯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他们可能觉得表演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表达方式,通过表演他们可以与他人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情感,或者通过角色探索和呈现不同的人性和情境。
这种个性的人通常比较深沉,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可能在朋友或家人面前比较活跃,但在陌生人面前就会表现得很内向。他们可能比较享受孤独,喜欢花时间在自己的想象中,他们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和梦想,但可能不是很擅长向他人表达。
这类人可能在表演方面很有天赋,比如演戏、演讲、唱歌等,他们可能很喜欢在这些领域中寻找灵感和自我表达的方式。表面沉闷但热爱表演的人也可能比较敏感和情感化,他们可能会对情感和情感表达有很深的理解和感受力。
总之,表面沉闷但热爱表演的人可能是一个内向、保守、深沉、敏感和情感化的人,他们通过表演来表达自己和与他人连接。
演讲时的口语技巧和方法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艺术化”起来,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演唱家一样。有文才,善于写出好的演讲词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讲得娓娓动听。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为重要。如果演讲者讲话哼哼哈哈,拖泥带水,“这个”“那个”的一大串,那么,即令有超凡脱俗的智慧,有深刻广博的思想内容,也无漳于事。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还要有出众的口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经过严格的口语训练培养出来的。演讲口才的训练,不仅要勤练、苦练,而且要巧练。要练习得法,摸清规律,掌握要领。朗诵和演戏是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综合运用的最佳形式。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字正腔圆
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音响亮,送音有力。读音要符合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标准,严格避免地方音和误读。如将“鞋子”说成“孩子”,将“干涸”说成“干固”等。读错、讲错字音,一方面直接影响听众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整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演讲者的声誉和威信,降低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
腔圆,即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富有音乐美。要发音响亮。演讲时齐齿呼音节(i和i开头的韵母)与撮口呼音节(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发音时由于口腔开合小,共鸣腔不大,音发出来不亮。要尽量在备稿时换成开口呼音节(a或以a开头的韵母)与合口呼音节(o或以o开头的韵母)。如把“至”改为“到”,把“与”改为“和”。
2、分清词界
词分单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词不会割裂分读,而多音节词则有可能割裂引起歧义。例如:“一米九个头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荡的山谷里。”这句话中的“一米九个头”本意是“一米九的个头”念时应为“一米九--个头”,如果词界划分不当,很容易弄成为“一米--九个头”,把“个头”(身材)一词割裂为“个”(量词)和“头”(名词)两个词,因而产生歧义。演讲者如出现这种错误,便会令人忍俊不禁。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
(1)双音节化。汉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表达意义复杂、深刻,如果能改成双音节就明白、通俗些。且双音节响亮明朗,有顿挫变化,易于表现语言的音乐美。
(2)注意押韵。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押韵,更能产生一种声音的回环美与和谐美,讲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似有散文诗的风韵。
(3)平仄相间。汉字一字一调,高低升降,起伏变化。做为平声字的阴平、阳平变化不大,比较稳,易听清楚;仄声字的上声、去声变化大,声音短促,音感强烈。二者要相间配合,使音节起伏变化。此外,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和叠声词,进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声情并茂的功效。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吭吭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尽弱中间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传情达意。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
二、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
(一)语音训练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隔膜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气量大,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
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咬准字头(即读准声母),吐清字腹(即读清韵头、韵腹)和收准字尾(即读准韵尾)。“吐字”时,发音力量集中于“字头”上,“归音”时要读准每个音节的韵尾,即要求“到位”。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演讲者平日要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
音量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复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不些。音量大不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竟,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此外,演讲者平时还要学会准确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多采,多用业表示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这些训练最好是通过朗诵进行。
科学的发音取决于科学的运气,有些演讲者时间稍长点就底气不足,出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的现象,此时,只得把气量集中到喉头,使声带受压,变成喉音。
“气乃音之帅。”气息是声音的原动力,科学地运用运气发音方法可以便声音更加甜美、清亮、持久、有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平时要加强训练,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其要领是:又目平视,全身放松,喉松鼻通,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式,胸部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
吸气方法是:扩展两肋,向上向外提起,感到感到腰带渐紧,后腰有撑开感。横隔膜下压腹部扩大胸腔体积,小腹内收,气贯“丹田”。用鼻吸气,做到快、缓、稳。
呼气方法是:控制两肋,使腹部有一种压力,将气均匀地往外吐,呼气时用嘴,做到匀、缓、稳。
(二)语调训练
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语调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演讲者应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1.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
语法停顿既能满足演讲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份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顿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有时,为了加强某些特殊效果或应付演讲现场的某些特殊需要,演讲者常常采用特殊停顿。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前面所提到的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突顿七十二秒的事例。这种根据表意需要面是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仿效这种作法的还有一例:有次演讲比赛,一位女士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一道醒目的标题__论坚守岗位,便走下讲台,扬长而去。这时,全场听众哗然,焦急、气恼、猜测、议论,大家莫名究竟。大约过了三分光景,演讲者再次登台,诚挚而郑重地说:“同志们,如果我在演讲时离开是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时间纪律松弛,玩忽职守,擅离生产岗位,难道不应该受到谴责吗?我的演讲完了。”这时,听众恍然大悟。评比结果,她以超常的演讲表演和精巧的构思赢得了一等奖。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2、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若按声音强弱划分,重音可分为轻读型重音和重读型重音。
若按表现思想感情、内容重点或句子语法结构来划分,重音可分为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和语法重音。
(详细内容参见《普通话朗读技巧》讲义)
3、抑扬
语调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降抑调。
(详细内容参见《普通话朗读技巧》讲义)
4、缓急--弛缓结合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演讲的速率不能总是“一崭齐”,要做到急缓有致。
演讲的速率一般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语速适合的内容适合的环境适合和心理情绪适合的句段适合的修辞手法
快速叙述事情的急剧变化;质问斥责,雄辩表态;刻画人物机智、活泼、热情的性格。欢快,紧急命令,行动迅速,热烈争执。急促,紧张,激动,惊惧,愤恨,欢畅,兴奋。不太重要的句段。排比,反问,反语,叠声。
中速一般性说明和叙述感情变化不大感情平静。平静,客观。一般句段。一般陈述。
慢速抒情,议论,叙述平静、庄重的事。幽静,庄重。安闲,宁静,沉重,沮丧,悲痛,哀悼。重要句段。比喻,引语,双关,对偶,拈连。
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感情)的传达媒介。据此分析,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规律、的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节奏类型主要特点适应范围
轻快型轻松,欢快,活泼,语速较快欢迎词,祝酒词,贺词
持重型庄重,镇定,沉稳,凝重,语速较慢。理论报告,工作报告,开幕词,闭幕词
平缓型平稳自如,有张有弛,语速一般学术演讲,座谈讨论
急促型语势急骤,激昂慷慨,语速快紧急动员,反诘辩论
低抑型声音低沉,感情压抑,语速迟缓。悼词,纪念性演讲
三、演讲语言的设计
(一)承上启下
演讲,尤其是赛事演讲,一般来说,选手都对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太好做过多的临场更改。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巧妙地承接上一位或前面几位选手的演讲话题,或是他们演讲中的观点、动作等进行引发,效果将非同凡响。这种临场性的引发会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下面举几则实例:
“刚才第八号选手已讲到国家税务工作人员的辛劳不被社会理解,我与他有同样的感觉。在这里,我愿与八号及全体参赛选手一起为我们神圣的税务工作,为税务工作者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人们的理解而欢呼!”
“时代在呼唤,社会在呼唤,历史在呼唤,人民在呼唤!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势在必行,非常重要性!这是前面几位朋友发出的共同心声。对啊!……”
“刚才有位先生在演讲中表演了一个双手合十,顶礼膜拜的动作,这让我想起了风行世界的佛教,想起了佛教的源远流长。……”
(二)少说客套话
有此演讲者演讲时喜欢说客套话。如“本来不想讲,可刘主任偏要我讲,讲不好,请大家原谅!”有些人和尚念经,套话迭出:“在……领导下,在……号召下,在……帮助下,在……关怀下,红旗如海歌如潮。”这些话语没有文有采,没有情感。还有些人由于习惯,或由于紧张,或忘记讲稿,总是“这个,那个;那个,那个;嗯,啊,吧……”这些赘语听来令人心烦。
良好的开头语言要新鲜,忌套话、空话、老话、大话、假话、官话。
有位演讲者这样结尾:“我的演讲就要结束了,此时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耽误了了每个人五分钟,加起来就耽误了大家五百分钟。很对不起!”
演讲的结尾应该感情充沛,语气铿锵,像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的:“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给人以振奋,给人以无穷的思味与不尽的遐思。
(三)从缓、平、稳开始
高乐基地论述写作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与的。”演讲也是这样,演讲者应利用好语言的变化把基调定好,以引起听众良好的思维定向
一般来说,开始处要做到缓、平、稳,如果开始太高,到后来感情的强烈处就会声嘶力竭;过低,以后再突出高音就显得不和谐。基调确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进行,应该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前后照应,变化无穷。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却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开始,闻一多先生不是慷慨激昂,而是把语调表达得很深沉、平静,似乎把一切愤慨都埋藏在心灵的深处,以一种“忍”的感觉,为后面的爆发“蓄力”。接下去感情奔泻而出,慷慨陈词,气吞山河。
(四)起伏结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亦如此。据心理学家认为:人听讲话时的有意注意每间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有所松弛。因此,演讲者要适度地注意演讲的起伏张弛,变化有度。这主要是从语言、内容、情感几方面去体现,语调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缓,声音要宏大精细,音色要刚柔多变,情感要跌宕起伏。
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是:事实与道理相交,议论与抒情互见,严肃与轻松共存,快捷与徐缓交叉。如罗斯福的一次演讲。
(五)事例亲切可信
“事实胜于雄辩”,演讲中如果没有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做依据,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空乏的。
有些演讲者总是喜欢列举一些人人皆知的名人趣事。似乎觉得只有名人的言行才有说服力。当然,名人事迹有一定力度,能收到“权威效应”。但是如果千篇一律,听起来就会叫人索然无味。另外这些名人一般不在我们身边,时间久远,地域遥远。听众容易产生“身外之物”“可望而不可及”之感,并以此产生逆反心态。
因此,演讲中也可以举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让人感到亲切可信的事例,它们具体、生动、实在、说服力强。可以说“下里巴人”,更易走入“寻常百姓家”。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