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词帝李煜:一个不像昏君的亡国之君,你怎么看呢?
知道李煜,还是从初中的课文中的诗词中所了解,依稀还记得那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当时虽然在老师的解析下,才明白这是一首哀怨亡国的诗词,是一首亡国之君写的诗词,但当时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怨自艾而已,然而好奇心的趋势下,开始去了解李煜,了解他的生平,才发现,李煜是一个昏君,但又是一个不像昏君的亡国之君
南唐后主李煜
不像昏君的昏君李煜本来长在深宫之中,根本无意当皇帝,相当一个逍遥的王爷,然而本来轮不到的他的帝位却在一系列的变故中降临到他的头上,然而对于他来说,登上皇帝的宝座,不过是更加方便的游乐,可以用到更好的东西罢了。
于是登基后的李煜崇尚奢侈,不思朝政,喜欢吟词弄墨,夜夜笙歌,“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无不描绘了李煜此时的宫廷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潇洒,如果旁边没有立志统一的大宋的话!
李煜和大周后
面对虎视眈眈的大宋,李煜被迫自削国号,年年纳贡,妄图凭借长江的天险,继续过他的奢侈的帝王生活!
要是李煜老老实实的当个昏君就罢了,历史上的昏君,贪财好色、奢侈无度,不思朝政,这些李煜都占了,偏偏他又是一个心怀仁慈,妇人之仁的人,广施善心,多次减免赋税,免除徭役,休养生息,虽然作为一个昏君,对于良谏从来不屑一顾,但是对于死谏犯上的大臣又是一笑了之,不加理会,这种宽宏大量在历代皇帝中实属少见,更何况亡国之君?
亡国前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立志一统天下的赵匡胤三番两次要其投降,都被李煜的鸵鸟政策挡了回去,然而大宋还是大举进犯,如果此时李煜投降,至少可以和蜀后主刘禅一样,落得一个不忍百姓被杀的好名声,但一直鸵鸟的李煜,这时候却硬刚了一把,决定靠南唐几十万大军以及长江天险与宋军一战,不当亡国君,甚至都做好了殉国的打算!
然而不识兵的李煜如何抵挡势如破竹的宋军?并且听信几个无用大臣们瞎指挥,直到宋军围了金陵城,李煜都被蒙在鼓里,得知金陵被围后,一气之下的李煜连斩两员大将,并且下令死守金陵城,李煜期望宋军在攻城不下,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可以退军。
然而围了一年的金陵城终究还是在李煜投降中被破了,誓死殉国的李煜还是回归了懦弱,不敢殉国,一纸书信投降了宋军,“肉袒降于军门”,或许曾经的国家覆灭在即,李煜颇有思虑,写下了著名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破阵子》
囚禁生涯凄凄惨惨的李煜和妻儿老小一起被押到汴京,而赵匡胤为了安抚江南民心,自然不会杀李煜,只是给了一个“违命侯”这个具有羞辱意味的爵位供养起来,成为阶下囚的李煜由于没有了国库的挥霍,自然有点囊中羞涩入不敷出,只好舔着脸去赵匡胤那边哭诉,不过大度的赵匡胤还是赏赐了一些财物,让李煜可以继续生活下去!
三国志里面的刘禅是怎么样的。三国演义里面的刘禅又是怎么样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帮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却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却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一个“此间乐,不思蜀”,让人们误解了他千年,只觉得这人是个昏君,国破家亡而不知所谓,却忽视了“左右皆笑”这个注脚,其间所包含的处境地位及屈辱,以及藏而不发的杀机,触目而惊心。
当然,看不出其中杀机的人也是有的,咱们且来看看历史上与刘禅有着相似境遇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履历”。李煜其人,才名高著,但实在不适合做皇帝,南唐未亡时,其人亲小人、远贤臣,重用诸如皇甫继勋、陈乔、张泊等势力小人,弄死了潘佑、李平等人;南唐大势将倾时,便“消极怠工”,纵情声色,只是道“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南唐亡国后,李煜处于囚居状态,“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又写了些“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权做烟甍,几曾识干戈”……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煜于生日命帮伎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享年四十二岁。刘禅能够在囚禁生活中保持着“乐不思蜀”的态度,这才能够活到六十六岁。整日思念故国,岂非是寿星公上吊,嫌命太长了?乐不思蜀,实在是一种明睿的保命方式。
刘备一共三子,即刘禅、刘永、刘理。刘备不是没得选,如果刘禅真是昏到透顶的人物,以刘备的见识,如何不选刘永或刘理?刘备临终,以遗诏告诫刘禅多读书,“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这遗诏与刘备托孤时的言语相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自然不是说刘禅已经没有希望了。
其时,蜀亡已成必然,诸葛亮隆中对策时便说得清楚,不能图江东,扯上孙权联手弄老曹才是正事,可惜关羽身死,刘备不惜一切怒怼江东,吴蜀交恶,进取不足,只能自安一隅,被曹操各个击破。便诸葛亮六出歧山,不过是做困兽之斗罢了。
刘禅本人其实并未做过太大的恶事,其人为帝四十载,不过是执政的最后几不过是执政的最后几年被人蒙蔽做了几年昏君。即位之初,他自知在政治上干不过另外两家,将政事全权交予诸葛亮之手,他甚至“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帮也”,以求缓解吴蜀之间的关系。
魏将邓艾兵夺蜀都的情况下,其子刘谌言“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必败的情况下,刘禅保持了冷静,做出“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的决定,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情况发生。
这样的皇帝,虽不如秦皇汉武,却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
三国志中说:「其实刘禅这位国君本质是纯净无暇(素丝)的,若他有贤明的将相辅佐,必然成为优秀的君主,只不过他被周围太监小人所蛊惑,才成为昏庸的君主。」
三国演义属于章回小说,虽架构上有参考史实,但对话大多属于作者的想像,因此罗贯中对刘禅的评价,多从小说人物的对话中寻觅。蒐集各种小说人物的对白可以看出,刘禅昏庸,耽于安乐,不知国之将倾,而且刘禅周围又围绕着许多无能的大臣和太监,像谯周、黄皓等人。国中虽有忠臣义士,刘禅平时多不珍惜,只有到火烧到眉头时才去重用他们,就算他们为国捐躯,刘禅亦无动容,另外,刘禅对忠言也毫不入耳,只知苟且偷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