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政治信仰是不是比宗教信仰更加强烈
西方人长期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非常错误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几乎都是在相同条件下开始的发展,只是进入了封建时代以后,中国新的“文化”替代了旧“文化”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发生。并且,中国引发这样的变革比西方世界早了太多,所以,感觉中国文化没有宗教;但事实并非如此。
自三千年前的周朝开始,中国就已经从用于缔结社会契约的文化中剔除了宗教的成分,改用“阶级”作为划分人们身份的标准。从此,中国开始从“神权”时代进入了“人权”时代。而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家的出现,使得一个比“阶级”更加先进的文化出现了。那就是“行为”文化。这种文化以“道德”作为判断一个人身份地位合法性的标准,从而可以团结到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
下面就来具体解释一下我上面说的这些观点。
人类最早的宗教无不拥有政治性,对于任何文明来说,都有源发地,随着发展导致扩大,并且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样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就开始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源发民族”就是公族。而后来加入的,以及战败投降、被俘而来的“后进民族”就是旁族,当一个国家出现不同的民族混居现象发生以后,就需要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所有文化和制度的根本,都是一种处理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方法。
正是因为不同的方法和风俗造成了文明的差异,而对“宗教”文化来说他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要保护王权和公族的利益,这就使得王权和公族要建立起来一个非常紧密的关系。
“宗教”文化使得公族和王权相信,王权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天,并且自己是神之子,由神之子统治公族,这种关系一旦建立,那么就可以使得两者团结在一起。
国家发展得越大,那么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公族需要向王权宣誓效忠。反过来说,王权也需要向公族宣誓,也就是王权要敬神祭天,表明自己是神之子,降临人间是要为公族创造利益,使得公族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宗教文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们”关系的构建,最大的缺点同样是在“我们”关系的构建——如果一个社会只强调“我们”和“他们”,那么就会使得交流能力降低,因为重视“我们”和压榨“他们”就成了必然,这样一来社会的交流和文化的交流能力就降低了。
并且长期对于“我们”的优待和“他们”的压制,使得旁族积聚怨气,也将引起连绵不休的暴乱和叛乱。
甚至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公族不但无法得到旁族的补充,还有可能造成旁族的叛乱和通敌。所以,宗教文化一方面使得公族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更要命的是,宗教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异教徒问题,也就是说宗教与宗教之间,宗教与无神论者之间的关系一定是难以弥合的,打个比方,说白了:如果说一个佛教徒或者无神论者也能上基督教的天堂,那谁还信教呢?所以“天堂”只能留给“我们”,“他们”只好下地狱罢了。
所以宗教文化是比较落后的一种文化,它注定只能团结到少数人也就是“源发民族”或者“主体民族”,却无法达成与其它民族和宗教信徒的契约。
讲过了公族与王权相互宣誓的情况,也就是宗教的作用,那么中国的周公制《周礼》,发展出阶级文化,拔除了宗教的作用会怎么样呢?
那么王权与公族甚至旁族之间就只剩下赤裸裸的控制力关系了。那么事情的发展方向就必然转变为,“阶级”保护自己,不再保护王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中国的“春秋时代”出现。
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玩出来的,相反是从周公创造了周礼,创造了“阶级”思想和封建制度那一天开始,就必然出现的问题。
因为周公剔除了“宗教”,只保留着“阶级”思想。那么请问,公族和旁族与王权之间还有什么可以保证他们存在联系么?
失去了相互效忠的必要,就意味着双方必然向着追求控制力的方向发展,那么王权保护王权的控制力,诸侯保护诸侯的控制力,这不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么?
这样一来,中国封建制度马上就要面临崩溃状态了。因为没有了文化思想的支持,封建制度仅仅是一个制度,在这一点上它与后来的秦王朝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周王朝如果只有制度的支持,没有了文化的保护,那么结局就是《周礼》不但不能保护周王朝,相反,它正在摧残着周王朝的存在。
周王朝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单纯地强调“我们”和“你们”是不行的。
因为人多了,假如只强调压制,那么内部会离心离德。并且就当时的情况看,殷商势力还保存着非常大的实力,周武克商表面上是打败了商朝,实际上是因为殷商的公族已经抛弃了商纣王。所以,周武王只打赢了旁族和一些散兵游勇,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如果不改变,周朝继续沿用氏族时代的制度和文化,表面上是可以的,但是一件事让周公很害怕,就是在周人要如何对待殷人的这个问题上,吕尚(姜子牙)曾表示要杀光殷人,就是“爱屋及乌”这个成语的由来:“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前面说如果爱这个人,就连他屋檐下(国家里)的乌鸦(人民)一起爱。接下来的话却饱含杀机:如果恨这个人,那连他家中的胥吏家奴也该一起憎恨,不如把他们杀光,一个不剩,如何?
对于周公来说,今日的胜利看起来是“白”战胜了“黑”,那么有没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黑”,被别的“白”战胜呢?
到了那个时候,周人会不会同样面临被敌人讨论是否要全部杀光的绝境呢?
所以,我认为,周公看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不改革,周只能强大一段时间,到了一定的时候注定要失败;如果以牺牲周王室为前提,可以进行改革,那么就可以进行试验,如果试验成功了,“易”的哲学开始实际在社会中运作了,那么即便周王朝失败了,周人也就可以活下去了。
而如果试验失败了,那不过也只是提早地招至了不改革导致的败亡结果,所以在别人不能深刻理解周公的时候,他果断创造了《周礼》。
《周礼》一出,就再没有回头路走,周公赌就赌在周礼的出现能够使得一个伟大的新文化诞生。如果这个文化没有诞生,那么周朝和中华文明就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一出现,那么周人连同整个中华文明,就将重蹈殷人的覆辙,总有一天会被新的征服者讨论到底是要杀光,还是不杀光。
随后,果然礼乐崩坏,周天子权力皆无,沦为一个小诸侯,其他大诸侯相互攻伐,相互比拼控制力,这就是《周礼》造成的必然结果。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生在鲁国的孔子诞生了。
孔子的“行为论”认为,一个人的地位保障,并不是看他的“身份”和他的“血统”,而是要看他的“行为”,这就违反了族权对于追求“控制力”的追求。
因为对于族权来说,自己拥有了控制力才是地位的保障,在“宗教”和“阶级”中都是如此,地位的保障来源于控制力,但是追求控制力本身会造成一些恶行诞生。
孔子认为天下之所以礼乐崩坏,是因为人去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假如一个君王可以去做一个贤明的君王,可以礼贤下士,重用人才,那么好臣子就会来投奔,并且尽心尽力的辅佐君王治国。有了好的臣子和君王,那么人们就会安居乐业,这样一个国家就会强大,天下就会太平。
然而这一段看起来是“假、大、空”的理论背后,却真正戳中了族权的弱点。那就是,不管是“宗教”还是“阶级”都强调一个压制。
也就是在宗教视野里“我们”压榨“他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在平时可以非常善良,但是遇到与异族的战争时候,可以做到视敌人如猪狗,任意屠戮。
这就是压制和排他的思想在起作用,在这个人的眼里,对于“我们”是要善良的,但是对于“他们”就根本不把他们看做是人了。
而对于“阶级”来说,“阶级”本身维护自己利益的不变性是“阶级”的最大的愿望,也就是王权要保护王权的“阶级”,贵族要保护贵族的“阶级”,他们希望“阶级”本身是在相互之间流动的,上下是不能流动的。因为一旦上下流动,“阶级”思想就会崩溃。所以为了让“阶级”不流动,制造了礼法制度。
也就是,不同“阶级”的人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堡垒,难以相互移动。
而“行为”却不是这样,一个人的“行为”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约束。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贫民百姓,他们是善还是恶很容易分别。
“行为”不但不受外力控制,并且行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易变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所以,“阶级”通常难以改变,但是“行为”就极具易变性。
它使得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时刻处于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制约之中,这就是“道德”。
道德可以无视“阶级”来监督所有人。
所以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善人还是恶人,他们都得被道德约束着。这就改变了“阶级”为纲的封建制度,最终礼法就被道德杀死了。
也就是说,孔子创造出的行为论文化,对人只有一点要求那就是遵守道德——不管他是什么信仰、什么民族、什么出身、什么国籍、高矮美丑、男女老幼……只要遵守道德,都可以被视为“我们”。这样就能团结到全社会中绝大多数人。
从这里开始,世界出现了两种盟誓关系,一种是外国的神权时代的“宗教”,一种是中国的人权时代“行为”。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宗教“只能使得王权和公族保持盟誓,但是“行为”却能使得王权和国家内部的任何人达成盟誓。
所以与其说中国人的政治信仰比宗教信仰强烈,不如说中国人的道德信仰比宗教信仰强烈,且先进得多。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