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
1.正构烷烃系列
柴西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抽提物正构烷烃系列主要有3种不同的碳数分布模式。第一种呈单峰态前锋型或双峰型分布,一般在C18~C22范围内呈偶碳数优势分布,而高碳数部分(>C23)为奇碳数优势分布(图8-1a)。第二种呈单峰态后峰型或双峰型,在C18~C28范围内呈明显的偶碳数优势(图8-1b),CPI值小于1.0,最低者仅为0.65,而在>C28以上范围基本上无碳数优势。第三种分布模式介于前两者之间,即在整个碳数范围内呈奇碳数优势分布,CPI值高于1(图8-1c)。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新近系不同沉积相带烃源岩正构烷烃的3种分布模式,可能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有关,也可能与有机质生源有联系。
柴西古近系—新近系咸水湖相烃源岩Pr/Ph呈低值,大多分布在0.2~0.8范围(图8-2),反映咸水湖相强还原的沉积环境性质。各地区烃源岩的Pr/Ph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南区生油层大多变化在0.2~0.6范围,中区在0.3~0.8之间,北区在0.4~1.2之间,呈由南向北的变高趋势。
2.萜烷系列
一般认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来源于藻类和微生物;但不同碳数的该系列化合物可能有不同的生物先质物。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为咸水湖相沉积,有机质生源主要来源于沉积水体中的水生藻类;另一方面,其沉积环境呈碱性、强还原,限制了细菌的种属,因而沉积有机质中三环萜烷含量较高,且基本上以C23化合物为主峰(图8-3)。
图8-1 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3 种碳数分布模式
图8-2 柴西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Pr/Ph 分布直方图
五环三萜烷:藿烷是烃源岩中常见的生物标志物系列,一般的烃源岩中其高碳数(≥C31)化合物随碳数增加而逐步降低,即呈阶梯形分布模式。而在强还原的潟湖相或碳酸岩烃源岩中它们呈特殊的“翘尾巴”分布模式,即C31>C32≥C33≤C34<C35,因而可用C35/C34藿烷比值判别沉积环境的还原性。柴西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中不少样品呈上述分布模式(图8-4),C35/C34藿烷比值高于1.0,甚至大于2.0。南区狮子沟、跃进一带的渐新统样品多数呈这种模式,少数中新统样品也如此,反映这些地区沉积环境的还原性很强。北区多数样品中这种分布特征不明显,与它们Pr/Ph值相对较高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成熟度较高时,由于高碳数化合物发生裂解作用也会失去这种分布特征。
图8-3 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抽提物中饱和烃m/z 191 质量色谱图
图8-4 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甾烷、萜烷分布特征
柴西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样品中普遍检测到质量分数较高的伽马蜡烷化合物,伽马蜡烷/C30藿烷比值一般在0.5以上,高者可达1.0以上,指示咸水沉积环境性质。
3.甾烷系列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认为C27~C29甾烷的相对质量分数反映了不同原油的母质类型。C27胆甾烷来源于浮游生物和甲壳动物,C28麦角甾烷主要由硅藻类提供,C29甾烷可来源于高等植物,也可来源于蓝绿藻,若C28质量分数丰富,说明C29甾烷主要来源于藻类,反之,C29甾烷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柴西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中C27~C29甾烷大多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图8-4),C27和C29甾烷相对质量分数主要分别变化在25%~70%和25%~60%范围。与其他淡水陆相盆地烃源岩相比,柴西古近系—新近系咸水湖相烃源岩的C28甾烷相对质量分数具有一定特征性,相当一部分样品的该碳数甾烷相对质量分数高于30%,高C28甾烷是咸水湖相沉积有机质的一个特有生标特征,可能与某种嗜盐藻类有关。
图2.4展示了柳北沙三3油藏原油的Pr/Ph与Ph/nC18的分布及变化,可以看出,所有数据点都紧密聚为一类,反映这些原油的母质具有基本一致的沉积有机相。原油的 Ph/nC18值在0.3~0.5之间,Pr/Ph值分布范围为1.1~1.4 之间,平均值为1.18,各原油之间差异不大,因此,说明这些原油烃源岩的有机相是相似的,反映出沉积环境具有弱氧化-还原性。
通常也用Ph/nC18和Pr/nC17值的相关变化反映原油的成熟度,图2.5 给出了柳北沙三3油藏原油Ph/nC18与Pr/nC17值的相关关系,所有数据点在整体上展示了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数据变化范围不大,这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原油成熟度基本一致。
总的看来,类异戊二烯烃参数体现了柳北地区沙三3油藏原油的成熟度基本一致,未遭受生物降解。同时,其有机相意义反映了原油来源于沉积环境基本相同的烃源岩体系。
图2.3 柳北地区的原油烷烃馏分总离子流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