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与脑中风有什么区别?该如何进行区分呢?
脑缺血广义上来讲是指脑血液供应不足,难以满足脑组织代谢需求,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严重的脑缺血会造成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脑缺血实际上是比较宽泛的名词,在医学上脑缺血相关疾病包括且不限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慢性脑供血不足等。而老百姓所理解的脑缺血一般是指急慢性脑供血不足,常见症状包括头晕、头疼、反应迟钝、神经功能障碍、视觉功能障碍等,好发于老年人。脑缺血原因复杂,涵盖多种疾病。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塞、脑栓塞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脑缺血与脑中风发病的时段不一样。短暂性脑缺血这种疾病一般只会短暂性的发生,只要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是中风这种疾病只要发生一次就是永久性的,并且哪怕及时进行治疗也是会留下后遗症的,甚至会导致瘫痪的。所以说短暂性脑缺血与中风的发病时段是不一样的。
脑缺血与脑中风治疗方法不同。针对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如果患者的脑缺血情况是过于严重的话,需要患者及时的做头颅ct根据检查的结果来针对性的进行手术治疗。但是中风这种疾病一般是选择中药治疗的,因为中风一般是由于气血堆积,情志郁怒等所造成的,所以一般服用一些活血化瘀、滋阴潜阳的中药是能够缓解的。.
脑缺血与脑中风的症状不同。当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时候,主要表现为眼前发黑、浑身无力、眩晕以及无法站立的症状,但是这些症状都是短暂性的,一般持续几分钟是可以有效缓解的。但是当患者出现中风的时候,一般会伴随有气虚、血瘀、口舌歪斜什么叫中风
中医 养生 名著《 养生 三要》中说:“安寝乃人生最乐。”人体通过睡眠能够消除机体疲劳,养蓄精神,从而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然而有很多人,一到夏季就睡不好,特别是天气炎热、心情烦躁时更容易失眠。每天夜晚变成了大家最难熬的时刻! 那么失眠的问题出在哪里,长期失眠又会给人带来什么危害呢?
饮食和睡眠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通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补充能量,整合信息,从而保证身体的 健康 。然而,许多人由于不能得到良好而充足的睡眠,身心 健康 受到影响,出现头昏、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长期如此,还会诱发一系列疾病。
因为失眠,人在长时间睡眠不足的情况下,身体会感到非常的疲惫不堪,以至于身体免疫力的下降,会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这些症状。而长期失眠,情绪非常不稳定,也极为容易引发中风、高血压或者高血脂及心血管病等致死性疾病,严重的话非常有可能会猝死,给失眠症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失眠会加速衰老
失眠容易使我们提前进入衰老,人体会产生两种比较关键的物质来维持肌肤的坚韧及其胶原和弹性蛋白,这两种物质只会在夜晚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才会大量的产生,平时比较少;从而会加速衰老。影响了人体的正常内分泌,导致内分泌失调,生物钟发生了混乱现象。女性长期失眠会导致更年期提前,皮肤越来越差,影响美观;男性长期失眠会出现肾虚,身体差,精神不好等症状。
3、失眠导致大脑思维不正常
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让大脑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灵活的反应,生长素的分泌主要在晚上睡着后,这就是为什么学生要早睡的原因。相反,睡眠长期不足,大脑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会发生一系列的情况,比如脑细胞加速死亡,反应越来越迟钝,整天没有精神,神情恍惚等等,严重的影响到了工作或者学习和生活,这是非常糟糕和不好的。
4、影响情绪,导致焦虑和抑郁
常常失眠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失眠很容易导致患者神经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等,对于患者的情绪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如产生抑郁、焦虑不安等情绪,就是我们常说的抑郁症;病情严重者可有精神障碍或者神经衰弱等。
如今大多失眠人群都十分依赖助眠产品,如褪黑素、安眠药。拿安眠药来说,安眠药中的安定成分会控制中枢神经,降低脑细胞的活跃度,给人一种镇定的感觉,从而慢慢地进入到睡眠状态。但安眠药对于失眠只有辅助的作用,无法真正的治疗失眠、在没有其他治疗的情况下,一旦停止使用安眠药,患者就会再度失眠,从而对安眠药产生了依赖性。而遍布网络电商的褪黑素,低剂量短时间内使用是安全的,长期服用的安全性则没有定论。 因此,想要解决失眠问题,还得从根源入手。
失眠,在《内经》中被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篇》亦有言:“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均阐述了心主神明。而《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有记载:“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明确指出,心藏神,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若心神不安,则可引起失眠。 现代学者通过对失眠症的证候要素分析,认为夏季失眠主要有这几种情况:
1、火盛扰心
四季中夏属火,火气通于心,进入夏季之后,人的心阳会逐渐旺盛起来。过高的气温加上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令人烦躁不安,导致心火过旺。 另外,夏季火热之邪易侵入人体、过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长期压抑不良情绪等原因都会导致心火旺盛,使心不能藏神。
心火旺的人舌尖是通红的,容易出现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入睡困难、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舌尖疼痛、小便短赤、失眠、苔黄等情况。
2、心肾不交
进入中伏以后,天地之间的阳气到达了顶峰,不仅植物开始进入疯长的阶段,也带动我们体内的心火呼呼地往上冒。如果心火一直降不下去,漂浮到我们的头面,无法与肾水交融,人会感觉精神头很足,怎么样都睡不着,这就是典型的心肾不交了。
心肾不交最常见的外在表现就是「上热下寒」,也就是上半身在夏天,下半身在冬天。上热:心胸发热烦躁,手心也热,咽干喉痛、口舌生疮。下寒:小便量多,或次数多;双脚感到发凉,有的甚至腿也发凉,腰骶处也凉。
3、气血虚弱
中医理论中,也有“血为神之母”一说,意思说的是, 血充足则神自安,而血虚则神魂不安,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神志病。 在日常生活中,若心血不足以养心,心藏神,心气虚,则神不安,而发为失眠。另一方面在于肝,《黄帝内经》曰“肝藏血,藏魂……人卧血归于肝”。明确指出,肝藏血功能正常为夜寐自安的前提。血虚,肝血不足,则肝魂失养,肝失条达,从而导致失眠的发生。 这类人群往往因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劳累过度、情志损伤,引起气血不足、痰热内扰肝胆,从而导致多梦。
这类人常表现为,舌淡苔薄白或可兼齿痕,而面色萎黄或苍白,少气乏力,头晕心悸,眼睛干涩,经少色淡。
明代医家张景岳:“夏应心而养长。”夏季失眠与“心”息息相关,治疗关键在于养心。与现代医学不同, 中医治疗失眠,注重整体调理,强调辨证施治,总的治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主。
针对火盛扰心失眠,治疗以滋阴宁神方为主,阴宁神方由酸枣仁汤加减而来,由酸枣仁、知母、茯苓、玄参、炒甘草、五味子六味药经提取浓缩制成,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效;针对心肾不交失眠,治疗以“交通心肾”为主。临床治疗多用交泰丸、磁朱丸、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方剂进行治疗,皆是针对清心火、养心阴、滋肾阴而设;针对气血两虚失眠,治疗则以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以达疏肝解郁、养血行血、健脾安神的功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失眠证型有多种,中医认为,五脏受损,皆可导致失眠发生,此外, 每人的症状轻重缓急有所不同,故治疗也不应拘于一方, 建议当出现失眠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切记不可擅自服用药物,防止症状加剧。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希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声明:
1、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
中风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疾病,那么什么叫中风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叫中风1.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辨证施治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则:化痰通腑。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
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应予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如胆南星、全瓜蒌、丹参、赤芍、鸡血藤。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茯苓,夜交藤等育阳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4.气虚血瘀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则:益气活血。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如半身不遂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作用;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已等淡渗利湿;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山药以健脾。
5.阴虚风动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则:滋阴熄风。主方:大定风珠加减。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如偏瘫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桑枝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地鳖等以活血祛瘀;语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郁金、远志开音利窍。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