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与寺的区别
现代日常用语中,我们经常把宗教人员居住、生活的地方统称之为“寺庙”。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许多汉字都有其专属的含义,事实上“寺”和“庙”从场所功能性来说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汉语中“寺” 指的是佛教徒起居的地方或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之所,例如少林寺(佛教)、普陀寺(佛教)、清真寺(伊斯兰教)等;而“庙”指的是祭祀鬼神、先祖的地方,例如太庙(供奉皇室先祖)、土地庙(祭祀土地神)、城隍庙(祭祀城隍神)、孔庙(祭祀孔子)等。
寺
《说文解字》中把“寺”解释为“廷”,指的是政府机关的意思。先秦文献中“寺”也通假“侍”,如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中嫪毐的角色就是“寺人”,特指王宫内的近侍。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寺是以动词还是以名词出现,都和朝廷、皇室分不开。寺作为一个政府机关,从先秦至清,在历届王朝中均有设置。在汉朝中“九卿”办公的地方都称之为寺。如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光禄寺等。大理寺,它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执掌刑狱诉讼和案件复核;鸿胪寺执掌朝会、祭祀、礼仪、外交,其职能相当于明清时代的礼部。那么如此严肃的政府机构何时成为了佛教徒的传教、起居地点了呢?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此前佛教徒起居传教的居所称之为“伽蓝”,意思是“寂静之处”。公元 65 年,两位印度僧人前往中国传教,使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当时的东汉都城洛阳。崇尚佛教的汉明帝欣喜万分,便安排两位僧人居住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宜的“鸿胪寺”内。翻译经文、布道传教工作纷繁复杂,所需人力、空间颇多,长时间居住在朝廷官衙内多有不便。公元 68 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为高僧建造精舍,取名“白马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这里的“寺”就延用了“鸿胪寺”的官署含义,代表寺庙的官办性质和皇帝对佛教的礼遇敬重。此后“寺”字便成为佛教徒起居、传教之所的称呼流传下来。而伊斯兰教自传入我国后,民间称之为“回教”、“维教”等,一直没有统一的称呼。到了明朝后,才有官方名称为“清真教”,其礼拜、讲经场所俗称为“清真寺”。
庙
《说文解字》中把“庙”解释为“祭祀先祖之地”、“王宫的前殿”,皆有大而广的含义。从一开始“庙”就是祭祀先祖的地方。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某皇帝死后,后世要为其取庙号,例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刘邦的庙号为“高祖”。这里的庙即特指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被称之为“太庙”。汉代以前,庙的使用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非皇室宗亲不可使用。“宗庙社稷”这个成语即把庙的等级与皇权直接对等,平民百姓是无法给自己的祖先立庙祭祀的。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鬼神之论兴起,各地出现众多庞杂的神祗信奉现象,供奉这些神祗的神社也被百姓称之为“庙”、甚至一些世族大家也可以将自己的先祖供奉于“家庙”之内。严格来说“庙”与道教传教的“观”有很大不同。庙是民间原始的一种神祗信奉状态,供奉的神祗有道教体系的神仙,有自己的先祖、也有鬼、怪、妖、魔,其基本没有宗教传播的功能性。
发展到后期,封建统治者为了褒扬先贤,也会为那些功绩卓著的文臣武将立庙。如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祭祀孔子),关帝庙又称武庙(祭祀关羽),岳庙(祭祀岳飞)等等。后世也常把佛教的“寺”俗称为庙,但请注意这里只是俗称,“寺”与“庙”从神祗的信奉到宗教功能性方面都有着严格的不同,庙基本只具备祭祀功能。由于庙的产生掺杂了宗教信仰、原始崇拜、社会风俗、先祖祭祀等多种因素,使得其名称、性质尤其多变,甚至一间庙可以容纳多个不同体系、不同宗教的神祗。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称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
奉先殿与太庙虽然同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庙宇, 但是二者还是有以下区别:
一,规制上
太庙的规制要更高些,祭祀的是国家范围的祖先,包括炎黄五帝;
奉先殿祭祀的仅是本朝祖先。
二,祭祀活动上
太庙地位尊崇,受限于礼的制约,祭祀活动属于国家重大典礼,规模庞大且次数不多,明清一般是四孟时享、岁暮_祭共五次(临时性的告祭等除外);
奉先殿建于内廷,皇帝平时可以更频繁、更方便地致祭,如元旦、清明、万寿圣节、册立、册封等均在奉先殿上香行礼。
三,规模上
太庙占地二百余亩约十六万五千平方米,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建筑面积达2240平方米。
奉先殿前为正殿,后为寝殿。前殿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225.00平方米。后殿面阔9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755平方米。
四,出现历史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出现时间久远,如,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奉先殿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
百度百科-太庙
百度百科-奉先殿
我们认知当中,寺和庙一直都是一同出现的,寺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普通的一个词汇,但其实?寺?和?庙?完全是两个不一样场合,那么古代?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寺,形声字,上?土?下寸,表示寸土之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在《说文》当中记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在《一切经音义》当中也有:寺,治也,官舍也,关于寺的文献记载,一直都在提权力、法治。
其实寺,是古代官员府邸的名称,通俗来讲,就是古代官员上班的地方,在秦以后任职的地方都统称为寺,比如大理寺,大理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审核刑狱案件的地方,《汉书?元帝纪》就有: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庙跟寺有很大区别,庙,形声字,从广,?广?又跟建筑有关,在汉代以前庙是供奉先祖的地方,而且对于修建庙的规模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礼记》当中就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供奉祖宗的庙,凡是有官爵的人都可以按照法治修建规模不同的庙,不过汉代以后庙的定义就变得不同了,它跟土地庙混合在一起,蜕变成了供奉鬼神的场所,?人死曰鬼?,鬼魂会通过庙停留在人间。
造成这种区别,也是因为佛教的传入,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在某一天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高6丈的金人站在庭院当中,那金人浑身散发金光,汉明帝刚想询问金人时。
那金人就朝着西方飞去,第二天汉明帝召集群臣解梦,太学博毅就说:西方有神,名曰为佛,陛下梦见的大概就是佛吧!?,自从知道了是佛,汉明帝就一直念念不忘,于是就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取经求佛。
使者用一匹白马驮了佛经,汉明帝十分开心,就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佛庙?白马寺,从西域远道而来的僧侣都住在白马寺,此时寺跟庙就开始逐渐融合,因此寺庙,大多数都被称为佛庙。
但其实,寺跟庙差距相当大,在印度本土佛教当中,佛境有三相,塔、窟、庙,三者在逻辑关系上,就奠定了寺庙主流的出现,佛教的建筑象征是塔,代表着王权,但石窟的中心也是塔。
塔是没有僧侣居住的,但如果容纳了僧侣,就会变成寺,不管是佛教历史还是建筑史都是异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汉塔、汉庙都存在于白马寺,几千年来,寺和庙也已经区分不开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