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为什么说众生皆有佛性

小肉包1年前 (2023-12-21)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佛性众生

众生,亦译作“有情”、“有情众生”等,泛指一切生命存在,以人类为主,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佛教所认为的众生与现代的生命有很大不同。在它看来,世俗世界的一切众生,可以从大的类上分为六种,也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牧、饿鬼、地狱、合称“六道”。六类众生分处欲、色、无色三种世界之内,又可分成许多更为详细的种类。如天可以分成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人可分为四大部洲;地狱可以分为八大地狱、十八地狱等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总不出此三界六道之外。

佛性,亦译“如来佛性”、“觉性”,原指诸佛的本性,后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佛性种子等。

早期的佛教理论基本不谈佛性问题,而是以因缘、因果为中心,组织佛教的各种理论,认为一切众生,皆为自身业力所迫,生死轮回于三界六道之中。故佛教当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截断因果,从世俗的三界中超出,进入无因无果的出世间。后来大乘佛教兴起,打破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否定在世间之外别有一个出世间存在;加以阐扬普遍佛性论的佛性思想出现,遂使众生佛性问题成为一个中心问题。佛性思想的看法认为,佛法是一种永恒的真理,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能投入到一切万物之中,也能与一切众生相应符会。这种普遍的真理,一般可称为“真如”,当它显现在万物之中时,就是万物的“法性”。呈现在一切从生之内时,就是一切众生的“佛性”。由于“真如”是普遍的,所以“佛性”也就是普遍的。一切众生,无论其性质善恶染净,都会先天领有“真如”,即先天具有“佛性”,先天具有成佛的种子,这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基础。

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思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先天具有成佛的因性种子,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温和地说,它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佛。极端地说,则意为每个人都先天就是佛,不待修行而与佛完全一致。

众生能否成佛,是大乘佛教的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小乘佛教一般不考虑这一问题,因为小乘一般以修证阿罗汉果为最高目的,不主张众生能修行成佛。初期的大乘经典开始提出了这一问题,如《般若经》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意思是说众生的心是本来清净的,只是因为“客尘”(外界的烦恼)所染才变得不净。这种“心性本净”思想的提出,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至中期大乘经典,如《涅盘经》、《胜鬘经》、《如来藏经》等,便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如《大般涅盘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而佛性同时又是常住不变的。《大般涅盘经》集中体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根本思想,一般被称为“涅盘佛性论”。

由于涅盘佛性思想与印度以“无我”为主体的佛教思想相冲突,故未能在印度本土广泛流传,但却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流传和发展。当涅盘佛性论在两晋之际初传中国之时,出现了以道生为代表的经师,专治涅盘,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被称为“涅盘学”,影响了当时许多着名的学者,并在当时掀起了一次大的学术讨论,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后来的大乘各派,多从佛性学说中汲取营养,以充实发展自家的学说。随着中国佛教各宗的出现,对佛性概念的解释开始了有了不同,对“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对众生佛性的问题一般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主张此说在印度有《涅盘经》及如来藏系统的各经典,在中国则有以道生为首的“涅盘师,”以及后来的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他们所以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根据于“真如遍在”、“佛性常住”的原理,认为佛性非常非断,非内非外,遍布一切众生与万物之中,故即使是断绝善根的“一阐提”(意为断除一切善根之人),其佛性仍在,也能成佛。另一种认为,众生中一类人即“一阐提”是没有佛性的,不能成佛;其他众生的佛性也有渐次之别。主张此说在的印度有瑜伽行派,在中国则有法相宗。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印度着名佛教学者世亲所说的五种姓说,认为声闻种姓的人,通过修习四谛可得阿罗汉果;缘觉种姓的人,通过修习十二因缘可得辟支佛果;如来种姓的人,通过修习波罗密多可得佛果;不定种姓的人,得果不定,或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或是佛果;无种姓的人,因其断绝一切善根,终无出世功德,故展转复坠恶趣,永远不能成佛。而在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各家之中,对佛性的解释,以及对于获得佛性的方法,也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有的主张顿悟,有的主张渐修。 在主张顿悟的人中,则又有大顿悟与小顿悟之别。各自的修行方法常常因之出现不同,表现出自家独特的宗门风范。

总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中国佛教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把成佛的可能性交给一切众生,保证了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从而使佛教更加具有了普遍意义。

《佛性之差别义》:

佛性乃真如之用,依真如为体,真如以佛性为用。譬如灯与光,真如是灯,

佛性是光。光从灯而生,不能离灯而独存,但光不是灯。同理,真如具备佛性之

作用,但真如不等于佛性,佛性虽从真如而来,但佛性不等于真如,故佛性与真

如非一亦非异也。此真如心体亦名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

识、阿陀那、所知依、本际…同体异名也。大般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为什么说众生皆有佛性

」佛性不能离于三界众生而能显现,若离三界者不名众生。但真如却能离于三

界而能独存,诸如辟支佛、阿罗汉入无余涅盘时,灭五蕴十八界,佛性灭而不显

现,但仍有本际——第八识独存也。又佛性非一般人之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

知,若离见闻觉知则不见佛性;故佛性与见闻觉知非一非异也。以下分说四点佛

性之差别义:

一、佛性有二义。「成佛之性」及「佛性」。眼见佛性者乃谓狭义之佛性,而

「成佛之性」主要是指第八识如来藏。诚如前述真如是体,佛性为用;真如譬如

灯,佛性喻如光。大般涅盘经中所谓之「佛性」,即是指「眼见佛性」。在其它

大乘经典中,所涉及「佛性」一字,例如《大乘密严经》卷3云:「如是赖耶识

,是清净佛性。凡位恒杂染,佛果常宝持。」其中所谓之「佛性」,多指「成佛

之性」,即第八识如来藏之体也。再者,最后身菩萨见性成佛,而能起成所作

智者,乃谓「眼见佛性」,非是心眼所见之「成佛之性」第八识也。相较之下,

二者之差异,唯明心与眼见佛性者方能了知体验领受个中差别,余人闻之悉皆不

解。故依佛性有二种义故,而说见性有二种:一者「非见性宗通」。二者「见性

宗通」。「非见性宗通」,谓此明心之宗通也。彼以证悟明心故,能亲见自他有

情身中第八识阿赖耶识之性,谓见此「成佛之性」为「见性」。然此「见性」唯

「心眼」所见故,非指肉眼所见之「佛性」,是禅宗之初关——开悟明心也。

「见性宗通」者,乃谓「眼见佛性」,即禅宗之重关——见性。如是眼见佛性之

证量极难描述譬喻,唯证者自知,迥异于明心者之观见自他第八藏识体性。然而

欲求肉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菩萨应具之福德。此三若缺其

一,必不能见,不唯善知识不能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

《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五)》:

“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何以故?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诸众生不断不灭,犹如灯焰。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无?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常乐我净。是故名无。有无合故即是中道。是故佛说众生佛性非有、非无。”

“善男子。如有人问:是种子中有果无耶?应定答言:亦有亦无。何以故?离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子未出芽,是故名无。以是义故。亦有、亦无。所以者何?时节有异,其体是一。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言众生中别有佛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