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世界中庄子属于哪一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庄子混淆了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的本质差异在于“我”之不同:前者是“无我”的境界,后者是“有大我”的境界。而庄子明确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境界:“无我”的境界庄子称之为“真”境,处于“真”境中的人是“真人”;“有大我”的境界庄子称之为“独”境,处于“独”境中的人为“畸人”。冯友兰先生之所以误判庄子,是因为两者对于最高境界的判断标准不同。庄子以“无待”来定义最高境界,所以其最高境界包含了“主客对待尚未生成”的自然境界和“超越主客对待”的天地境界。从工夫论的角度来讲,“真”境是庄子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而“独”则是庄子通过“忘”的修养工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庄子欲“反真”而终“见独”。
关键词:真;独;忘;工夫;境界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指出:“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中间底分别,道家看得很清楚。但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中间底分别,他们往往看不清楚。”〖冯友兰《新原人》,载《三松堂全集》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06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所谓“看不清楚”,指的是“道家的圣人的境界,是天地境界。但他们有时所赞美底,却只是自然境界”〖冯友兰《新原道》,载《三松堂全集》第5卷,第56页〗。冯友兰先生的观察无疑是敏锐的。以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为例,其所谓的“最高境界”,有些是冯先生所谓的自然境界,有些是天地境界。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庄子“看不清楚”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区别?通过分析《庄子》文本,本文认为,庄子能够明确区分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前者庄子称之为“真”境,后者庄子称之为“独”境。而庄子之所以将两者同时看作人之存在的最高境界,是因为庄子以“无待”(超越对待)定义最高境界。而以“真”为特点的自然境界和以“独”为特点的天地境界,都是“无待”的境界。
一、“我”之差异: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的本质区别
要论证庄子能够分辨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本质区别。
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出自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论”。按照人之觉解程度的不同,冯先生将人的精神境界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指出,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觉解程度是最低的,可以说是“无觉解”,其行为完全凭借习惯或者本性。处在功利境界中的人,觉解程度较低,其行为是“为利”的,即为了个人的私利。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觉解程度较高,其行为是“行义”的,即为了社会的公利。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觉解程度最高,达到了“殊胜解”,其行为是“事天”的,即作为宇宙的一分子而去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按照上面的论述,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人之境界的两端,而作为判断标准的“觉解程度”,前者是“无觉解”,后者是“殊胜解”,两者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不会造成混淆。但事实并非如此。冯友兰先生指出,从“解”的角度来说,“无觉解”与“殊胜解”都表现为“无解”。
关于“觉解”,冯先生说:“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新原人》,第471-472页)“解”是了解,是一种认识活动。从“解”的角度来看,“无觉解”肯定是“无解”的,此无需赘言。但是,作为最高程度的“殊胜解”同样也是“无解”的。因为“解”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然有认识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而“殊胜解”是对“宇宙”的认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宇宙”并不是物质的宇宙,而是指“大全”〖“大全”是“新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之一。详见冯友兰《新理学》,载《三松堂全集》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页〗。问题即出在这里:从逻辑上说,“大全”是不可被认识的。因为根据“大全”的定义,“大全”是无所不包的绝对的“一”。如果我们把“大全”作为认识对象去认识,那么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就不属于“大全”,这就出现了逻辑上的矛盾。所以,“大全”是不可思议的,“殊胜解”只能是“无解”。
不过,从“觉解”的另一方面--“觉”的角度来看,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还是有区别的:自然境界是“无觉”的,而天地境界是“有觉”的。冯友兰先生指出:
同天的境界,虽是不可思议了解底,在其中底人,虽不可对于其境界有思议了解,然此种境界是思议了解之所得。所以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自觉其是在天地境界中,但在自然境界中底人,必不自觉其是在自然境界中。如其自觉,其境界即不是自然境界。(《新原人》,第572页)
因为“觉”是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并不关涉认识的问题,所以“殊胜解”虽然是“无解”的,但却是“有觉”的。而自然境界的“无觉解”则是既“无解”又“无觉”的。因此,两种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觉”之有无。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无解”前提下两者的本质区别。之所以要加这个前提条件,是因为处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同样也是“有觉”的,只不过他们是“有解”且“有觉”的。为了说明“无解且无觉”的自然境界,“有解且有觉”的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无解而有觉”的天地境界之间的不同,冯友兰先生引入了“我”的观念。
以“我”来划分人的境界,最早见于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将人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载《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5-26页〗
这是以“我”之有无来划分人之境界。冯友兰先生吸收了这种观点,指出“知有‘我’可以说是‘我之自觉’”(《新原人》,第505页),是人的主体意识的显现。从“我”之有无的角度看,自然境界中的人,主体意识尚未生成,所以是“无我”的。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主体意识都已挺立,所以是“有我”的。进一步,“我”可以细分为“与物有对”的“小我”和“与物无对”的“大我”。同样是“有我”的境界,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是“有小我”的境界,而天地境界是“有大我”的境界。因此,根据“我”之不同,人的境界可以分为三种:“无我”之境、“有小我”之境和“有大我”之境。〖冯友兰先生将“我”分为“有私义”的“小我”和“主宰义”的“大我”,已经具备了“我”之“相对主体”与“绝对主体”的含义,但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冯友兰先生把道德境界看作发展不彻底的“有大我”的境界,这主要是从“主宰义”来考虑的。如果从“相对主体”与“绝对主体”的角度看,道德境界本质上还是“有小我”的境界。(冯友兰《新原人》,第504-505页)关于“相对主体”与“绝对主体”的区分,参见蒙培元《主体·心灵·境界--我的中国哲学研究》,载《今日中国哲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41-859页〗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冯友兰先生所谓的“我”,其实就是作为境界主体的“人”之主体性。因为境界总是人的境界,人有什么样的主体性,就有什么样的境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主体性”,并非指作为主体的人具有的某种性质(比如能动性),而是指人作为何种主体而存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主体意识尚未生成,“人”还处于前主体状态,所以其境界是“无我”之境。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其主体意识已经生成,人作为一个“与物有对”的相对主体而存在,所以其境界是“有小我”的境界。而天地境界中的“人”,超越物我对立,成为了“与物无对”的绝对主体,其境界是“有大我”的境界。
综上,自然境界是“无我”的境界,天地境界是“有大我”的境界。而对于庄子来说,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他称之为“真”境,后者他称之为“独”境。
二、“真”境:“无我”的自然境界
“真”字在《庄子》中出现了六十余次。其中,“反其真”的说法与境界有关。《庄子》两次提到“反其真”,第一次是在《大宗师》篇中: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语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莫然有见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大宗师》)〖本文所引《庄子》以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为准。〗
子桑户死了,作为朋友的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不悲伤(“相和而歌”),并且称子桑户的死为“反其真”,流露出了一种羡慕之情(“而我犹为人猗”)。何谓“反其真”?成玄英解释说:“夫从无出有,名之曰生;自有还无,名之曰死。汝今既还空寂,便是归本反真,而我犹寄人间,羁旅未还桑梓。”〖[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66页〗在这里,成玄英将“真”与“无”相对应,认为“反其真”就是回到了“无”。“真”为什么会是“无”?这与“真”字的本义有关。
一般认为,“真”字的本义是“登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真”解释为:“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
,从目,从乚。八,所承载也。”〖[汉]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6页上〗许慎的“登仙说”似乎符合《庄子》对于“真人”的描写: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庄子笔下的“真人”与世俗之人不同,既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也不会受到生死的困扰(“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无疑就是后世道教所谓的“神仙”。所以,许慎将“真”理解为“仙人变形登天”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来讲,这种解释有待商榷。董莲池教授指出,许慎解读的“真”字是根据“真”的篆文字形而来的,而“真”字的金文字形或从?从鼎,或从?从贝从丁,“构形之意虽不能明,但所表绝非‘仙人变形而登天’。字不从目,不从乚,所从‘八’也不表‘所承载’。许说不可信”〖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323页〗。
就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而言,篆文是后起的文字,而“真”字在金文中早已出现。所以,许慎对于“真”字的解释,更像是一种附会。也就是说,是兴起于汉代的道教先将先秦道家中的“真人”理解为“神仙”,然后许慎受其影响,反推“真”字的本义是“登仙”,最后根据“真”字的篆文字形进行附会。
通过分析“真”字的金文字形,唐兰先生指出:
余谓真字本作?,当时从贝?声,?非变?之?,实殄字古文之?也。真在真部,殄在谆部,真谆音相近。《诗经·小宛》:“哀我填寡,”毛传:填,尽也。陈奂、胡承珙等均谓填读为殄,是其例也。变?之?,古殆无此字。倒人为?,与倒大为屰同。?与?左右相反,实是一字也。……王筠《说文释例》于?云“盖从倒人”。殊有卓见。然犹未了于同为倒人之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补遗于?云“疑从反?,”更较透彻,顾亦不知古无变?之?,?可写作?,实皆应读如殄也。〖唐兰《释真》,载故宫博物院编《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第33页。原载《考古社刊》第5期,1936年。〗
按照唐兰先生的考证,“真”字的本义是“倒人”,即“倒下的人”,并由此可以引申出尽、死亡、灭等意。日本汉学家白川静也指出,“真”字是由“?”和“県”组合而成,而“‘?’为人倒置之形,指代死者。‘県’形示头朝下倒悬之人”〖[日]白川静著,苏冰译《常用字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
一半还与天地,一半让给人间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这时一位老者一边笑一边走过来,年轻人不禁叫住老者问:“老人家,你为何而乐呢?”老者道:“天地之间,以人为尊,我生而为人:星辰之中,惟日月灿烂,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是五谷养人,我能终生享用,何乐而不为呢?”老人见年轻人还是那么一筹莫展,就笑盈盈地问:“一块泥土与一块金子,哪个更自卑?如果给你一粒种子,去培育生命,哪个更有价值?”说完老人朗笑而去,年轻人顿然释然。
其实,只要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观察,就不难发现,生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充满活力,同样是半块甜面圈,为什么有人悲叹道:“哎,只剩半块了!”,有人则道:“呀,还有半块呢!”同样一种生活, 为什么有人过得有滋有味?有人则陷入绝望的泥潭?因为他们正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去年,我奥数考试考砸了,心里很难过,但今年我便又恢复了往日的水平,是什么不让好强的我不自卑,是因为我不但没有把着件事看得太重,而且我还认真学习,将失败看为成功之母,今年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记得《读者》上所说“如果把挫折看成一种调味品,你会感到挫折的生活很美丽;如果把艰难看作一笔宝物,你会感到,艰难会芬芳我们的人生!”是啊,只要换一种角度,再悲惨的生活也会峰回路转,阳光明媚;再痛苦的人生也会柳暗花明,美不胜收!
我希望,每天清晨醒来,都是美好的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带着阳光,带着微笑,带着好心情,这一路上,我还可以遇见许多的美好!
这些愿望说起来很简单,但还真不是每天都能达成的。
有些小病小恙小意外,总是不请自来,破坏了你的好心情。
因为下雨的缘故,我不知怎么就着了凉,有点儿小感冒,鼻子实实的。
昨个夜里,都已经睡下了,觉得身子底下有点凉,怎么也睡不安稳。
没办法,又爬了起来,撤了凉席和夏凉被,换了床薄被子,这才算是睡踏实了,夜里还捂出了汗……
今早起来,感觉轻松多了,我忍不住地感叹: 有啥也别有病,哪怕是个小感冒!
看到刘哥的早餐,我又忍不住地感慨起来: 要是我也能吃上几顿这样丰盛的早餐,就更幸福了。
几天连绵不断的雨儿,把热气腾腾的暑气赶走了,一丝丝凉意,让人感到沁人心脾。
想起昨天下午,我出门溜达了一个大圈儿,天色那个湛蓝,秋风那个凉爽,空气那个透凉,我心那个舒畅……
又忍不住说了声: 心情真好!
好心情,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追求快乐的动力,是拥有幸福生活的源泉。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有“ 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在血液里的骨气和刻在生命里的坚强。 ”
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直顺心顺意着,我们要放平心态,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或许有些等待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铺垫。
不争不抢,不嗔不怒,该来的美好,都已经在路上了。
人生哪能皆如我意,万事只得一半称心。
未来世事茫茫,一半还与天地,一半让给人间。
生活,也不必苛求十全十美,能达成一半,就已是圆满。
做人,刚柔并济才是最好,不能太死心眼儿,也不必太过为难自己,怎么高兴就怎么活。
一辈子不长,干嘛不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好往后余生的平凡生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