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恶寒简介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21)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外感内伤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恶寒证的分类 4.1 外感恶寒 4.2 内伤恶寒 4.2.1 阳虚恶寒 4.2.2 痰饮恶寒 4.2.3 郁火恶寒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恶寒的穴位 2 治疗恶寒的方剂 3 治疗恶寒的中成药 4 恶寒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恶寒 1 拼音

wù hán

2 英文参考

aversion to col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恶寒为症状名[1]?。指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2]?。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丹溪心法·恶寒》:“阳虚则恶寒。”《张氏医通·寒热门》:“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绝营卫,不能升发出表而恶寒者;有酒热内郁,不得泄而恶寒者。背恶寒是痰饮。……外感、内伤、伤食、温痰、火郁、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证治汇补·恶寒》:“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拂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者,皆令恶寒。”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 恶寒证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1]。外感者,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疟疾等病症[1]。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1]。

4 恶寒证的分类

恶寒证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1]:

4.1 外感恶寒

外感恶寒指恶寒由感受外邪所致者[3]?。《张氏医通》卷三:“外感、内伤……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若脉浮紧,头痛拘急,身疼微恶寒,热起,是外感,审时令轻重发散之。”《证治汇补·恶寒》:“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

外感者,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疟疾等病症[1]。

4.2 内伤恶寒

内伤恶寒指恶寒由饮食、劳倦等所致者[4]?。《证治汇补·恶寒章》:“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张氏医通》卷三:“脉缓弱,或气口虚大,按之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热,是内伤元气证。补中益气汤,加桂附二、三分,以行参芪之力,且益阳气。”

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1]。

4.2.1 阳虚恶寒

《证治汇补·恶寒章》:“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辟,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踡卧,足冷,濈濈自汗,两尺沉细。”《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治宜温补元气,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之类择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医碥·恶寒》:“阳虚则恶寒也,治宜姜、附、参、芪之类助阳固表。”[5]

4.2.2 痰饮恶寒

恶寒简介

《证治汇补·恶寒》:“痰饮恶寒,由痰滞上焦,营卫阻滞,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恶寒。肥人多有此证。脉滑或沉,周身沉重,胸满食减,肌肉如故。”又:“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张氏医通·寒热门》:“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指迷茯苓丸。”治以通阳化痰为主,亦可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方[6]?。

4.2.3 郁火恶寒

《证治汇补·恶寒章》:“郁火恶寒,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外症口苦、溺赤、脉数,宜升阳散火汤。”或用火郁汤等。[7]

5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