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是公孙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21)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公孙冲脉

有两个解释:

公孙 - 穴位

足太阴络脉, 是十五络脉之一,亦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名曰公孙。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公孙穴

所属

足太阴络脉,足太阴脾经的络穴

出处

最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通于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功效

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

近人报道

头晕,胸痛,心悸,下腹部痉挛

操作

直刺0.6~1.2寸。可灸

方例

足趾麻痛:公孙、束骨、八风

地位

经络血道

所属科目

医学

目录

1基本信息

2主治疾病

3针灸操作

4临床运用

5穴位配伍

6穴位方例

7穴位名解

8文献摘录

9现代报道

10相关信息

1 基本信息

1.1 出处

1.2 络穴

1.3 定位

1.4 解剖

2 主治疾病

3 针灸操作

4 临床运用

5 穴位配伍

6 穴位方例

7 穴位名解

8 文献摘录

9 现代报道

9.1 单纯性肥胖

9.2 原发性低血压

10 相关信息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基本信息折叠编辑本段

出处折叠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络穴折叠

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折叠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折叠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折叠编辑本段

1、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2、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3、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古代记述:久疟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善呕,痰壅胸膈,肠鸣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鼓胀,霍乱,心痛,脾冷胃痛,胁胀,胁痛,食不化,肠风下血,足心热或痛,痫疾。

近人报道:头晕,胸痛,心悸,下腹部痉挛,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痛经,胎盘滞留,足趾麻痛。

针灸操作折叠编辑本段

直刺0.6~1.2寸。可灸。

临床运用折叠编辑本段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脘胀痛;配丰隆、膻中主治呕吐、眩晕。

穴位配伍折叠编辑本段

1、配丰隆、中魁、膻中,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2、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3、配束骨、八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穴位方例折叠编辑本段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公孙、丰隆、中魁、膻中。

中脘停食、疼刺不已:公孙、解溪、中脘、三里。

胁肋下痛:公孙、支沟、章门、阳陵泉。

久疟不食:公孙、内庭、厉兑。

足趾麻痛:公孙、束骨、八风。

穴位名解折叠编辑本段

什么是公孙

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后会急速气化。

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

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名解。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公孙穴意义: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

功能作用: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文献摘录折叠编辑本段

《甲乙经》:“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己乃衰,即取公孙及井俞。

《灵枢·经脉》:“去本节之后一寸”;

《医学入门》:“太白后一寸陷中”;

《循经考穴编》:“赤白肉际。”

《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现代报道折叠编辑本段

单纯性肥胖折叠

配合天枢、梁丘、丰隆,针刺得气,平补平泻,天枢加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原发性低血压折叠

配合内关,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20分钟,10-20天为一疗程。

相关信息折叠编辑本段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穴、足三里穴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穴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脾经

穴位介绍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阴陵泉

血海穴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大包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地机

公孙 - 姓氏

公孙姓,为中国一复姓。公孙一姓来源相当的久,据说,黄帝轩辕氏原姓公孙,他的后代便以公孙为姓,然而,并不是所有姓公孙的都是黄帝的后裔,春秋时期,人们称贵族子弟为“公孙”,这些贵族子弟的后代便以公孙为姓。在今日,公孙姓仍然是中国复姓中的一个大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公孙

外文名称

公孙

性质

姓氏

拼音

Gōng sūn

百家姓排名

429

注音符号

ㄍㄨㄥㄙㄨㄣ

目录

1简介

2姓氏渊源

3迁徙分布

4郡望堂号

5历史人物

6虚构人物

1 简介

2 姓氏渊源

3 迁徙分布

4 郡望堂号

4.1 历史郡望

4.2 古代名堂

5 历史人物

6 虚构人物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公孙姓

公孙(Gōngsūn公孙)姓,中国复姓,据传源于中国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华夏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之一。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跟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姓氏渊源折叠编辑本段

公孙姓

公孙(Gōng sūn 公孙)姓源流较广,源出大类有二:

渊源一,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

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据《广韵》载 :“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渊源二,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

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

得姓始祖:黄帝轩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叫轩辕。传说神农的异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公孙为姓。黄帝轩辕帝曾姓过“公孙”,后来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

在春秋时,各国各地的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公”。以当时的制度,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正式登基前,应先立为太子,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改姓为公孙。这样,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迁徙分布折叠编辑本段

公孙姓

公孙一姓源远流长,据《路史》上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由此看来,“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上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从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可见,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如近来的对人的“公子”称谓。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氏了。由此可见,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

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百家姓中名列一百位之后。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

郡望堂号折叠编辑本段

公孙姓

历史郡望折叠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

高阳郡:古有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秦末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即指此路。又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今河北省高阳东)。晋曾置高阳国,治博陆(今蠡县南)。北魏只有高阳郡,仍治高阳。隋废。

古代名堂折叠

白马堂:后汉公孙瓒被封为讨虏 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历史人物折叠编辑本段

公孙姓

黄帝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公孙龙,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家学者。

公孙衍,战国人。

公孙瓒,东汉人。

公孙度,东汉人。

公孙康,公孙度的儿子。

公孙恭,公孙度的儿子。

公孙晃,公孙康的长子。

公孙渊,公孙康的次子。

公孙修,公孙渊的儿子。

公孙轩辕

黄帝姓公孙(一说为姬姓),名轩辕,号轩辕氏、有熊氏和归藏氏,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华夏族的缔造者,五帝之首,有些说法被列为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公孙侨

公孙侨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

公孙鞅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虚构人物折叠编辑本段

公孙策,《包青天》人物。

公孙止,金庸小说人物。

公孙绿萼,公孙止的女儿。

公孙胜,《水浒传》人物。

一、原因:

1、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2、后来泛指读书的文化人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是一种尊称。

二、简介:

1、公子纠(?—前685)春秋时齐国人。齐襄公之弟,齐桓公之兄。

公子纠(?—前685) 春秋时齐国人。齐襄公之弟,齐桓公之兄,母为鲁女。齐襄公时,政令无常,恐遭杀害,于鲁庄公八年(前686)携管仲、召忽奔鲁。襄公与公孙无知被杀后,齐国内乱,鲁派兵护送他返齐争位,管仲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扣(齐桓公),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结果这时出奔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齐即位。即为齐桓公。

2、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3子、齐襄公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

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