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两大重要战役,那么它们与本课课题“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官渡之战直接改变了曹操和袁绍集团的实力对比,使曹操成为北方军事实力最强的军阀,为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为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些稳定条件,也助长了曹操的骄傲气焰,使其在北方还为完全统一(西凉马超尚在)而且水军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贸然南下,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一败涂地。是三足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赤壁之战分析
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会刘表卒,刘琮降操,刘备逃至夏口,并与孙权联手,与曹操战于赤壁,大破之,曹操退还南郡。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对以后三足鼎立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战前·曹操
一代枭雄曹操,从官渡之战中崛起,到成为北方的霸主,历时约八年。建安五年春二月,袁绍攻白马,兵至黎阳,将渡河,于是官渡之战展开。冬十月,曹操大破袁绍。绍及谭弃军逃走。七年夏五月袁绍病死。北方的一大威胁消除,曹操马上挥军南下,八年秋八月即军西平,准备南征刘表――由此可见曹操觊觎荆州之心久矣――但没料到北方袁绍刚死,袁谭和袁尚就开始内讧,争夺冀州袁谭失败,走保平原,并向曹操求援,如此机会,曹操怎会让其溜走,于是引军还邺,曹操的第一次南征刘表宣告结束。十二年,北征三郡乌丸,并于八月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而后辽东太守公孙康斩袁尚,袁熙,于是河北袁氏故地尽为曹操所得。十三年春正月,曹操还邺,作玄武池训练水师,秋七月,南征表,八月表卒,表子琮举众以降,于是赤壁之战展开。
综上所述,曹操在于官渡击败袁绍到南征刘表这八年间,主要精力放在收复袁氏故地上,事实上,官渡袁绍虽败,势力尚在,但不幸袁绍而后早死,二子纷争,曹操再收渔翁之利,虽袁尚逃至乌丸,仍无可挽回。期间征刘备所在的下邳,刘备不敌,南投刘表,为日后赤壁之战埋下伏笔;期间企图南征刘表,但可能曹操也感到后方不稳,是时袁氏二子相争,于是曹操引军还邺,待到击破乌丸,北方平定,于是曹操的大军无所顾虑下,正式南下。
战前·孙权
江东孙权,在曹操与袁绍于官渡激战的那一年,接替死去的兄长孙策,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在孙权掌权到曹操南下的8年间,和曹操一样,孙权也忙着稳定后方。在建安八年,十二年,十三年三次讨伐他的死敌黄祖,并于建安十三年破其城,虏其男女数万口。而在江东刚刚稳固,父兄打下的势力刚刚平定,就传来了曹操南下,以及刘表死去的消息。深知荆州,江东唇齿相依,孙权马上派鲁肃前往荆州,坐观其变。鲁肃未到,而曹操已临其境,刘琮举众以降。这时逃往夏口的刘备与鲁肃相见,并与之联合。在周瑜,鲁肃等的坚持下,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在曹操大军压境情况下,孙权军终于西进,而赤壁之战,也在此时一触即发。
战前·刘备
汉宗室之后的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很是落魄。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即将展开的前夕,曹操东征刘备于下邳,虏其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刘备亡走青州袁绍。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再次征讨刘备,刘备不得已南联刘表,屯于新野。十三年,曹操南下,刘备再次出逃至夏口刘琦处。此时鲁肃已到荆州,与刘备遇于当阳,并与其联合。于是,刘备把他仅有的兵力屯于鄂县之樊口,等待孙权军的到来。
战前形势综述
总的来说,这一战是必然要发生的。曹操平定袁氏故地,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河东地后,必然要向南占据荆州--汉末战乱,人口大量流入荆州,且荆州自古多奇士,土地肥沃,为四战之地,据有江陵,襄阳后,无论进,退都有余。而此时,据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等地的孙权对内完全接管了孙策留下的权力,对外击败了心腹之患黄祖,
势头正盛,此时就算没有曹操南下,孙权也不会放过荆州的――荆州占据长江上游,对他的威胁是在太大了,而且根据周瑜的“天下两分之策”,荆州也是他下一步的目标。
当然,此时,荆州以西,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还未降服;马超,韩遂还在关中,――曹操的后方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稳固――而刘备,当天下大势正日益清晰的时候,他还在颠沛流离,他还在等待。也许,他也没想到,这一战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机遇。
战后·曹操
赤壁一战,曹操大败,死者大半。曹操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曹操本为夺取荆州而南下,此刻曹操大军北还,留下的荆州这个香饽饽,于是成为三方争夺的焦点。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结束,到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陆逊诛杀关羽,在这十一年间,三足鼎立之势终现,赤壁之战的影响,至此才宣告结束。
一年后,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操军至谯,作轻舟,再治水军。秋七月,军合肥――因此时孙权正围攻合肥,而解了合肥之围后,无力南下的曹操引军北还。
建安十六年春三月,遣锺繇讨关中张鲁;秋七月,曹操亲征关中马超,韩遂等。九月,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韩遂、马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十月,曹操围安定,杨秋降,而曹操也于随后返回。
一年后,即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再次南征孙权。并于三个月后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
另一方面,曹操自前年平定关中后,派夏侯渊屯长安以防马超。而夏侯渊也终于在十九年破马超,韩遂;前者逃往汉中,后者逃往西平。
夏侯渊大破马超的同时,曹操再次南征孙权,并再解合肥之围。
一年后,建安二十年春三月,曹操西征张鲁,秋七月,汉中平。而此时,刘备袭取益州,并抢占巴中,无奈汉中以为曹操所据,无法再次北进。而汉中,也成为日后武侯北伐时的主战场。
二十五年春正月,权击斩羽,传其首。
至此,“天下三分,其二归魏”的形势正式形成。虽然赤壁之战后曹军退出荆州,但应该看到,战死的很大一部分是荆州军,曹操本部军的损失并非太大,这从三年后曹操即开始连续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平定关中,追杀马超,定凉州,屡次击退孙权主力于合肥,平定汉中就可以看出来。而接着曹操取得了关中,凉州,汉中,而此时荆州的关羽已经被陆逊捕杀,失去了荆州的刘备元气大伤,而孙权在合肥被曹操压制的不得北上。时间到了东汉建安二十五年,三方势力有了微妙的平衡,而曹操的生命,也到了尽头。一代枭雄,就此陨命。
大约半年后,魏王曹丕即位,为魏文帝。
战后·孙权
事实上,赤壁之战后孙权一方是最为被动的。孙权清除了来自上游荆州的威胁,却怯于曹操威势,而将荆州借与刘备,同时孙权亲自攻打的合肥却屡攻不下,及到刘备取得益州,才由陆逊击杀关羽夺回荆州。而此时刘备羽翼已丰,孙权再也无法西进。
赤壁之战结束后,孙权兵分两路:一路孙权亲自围攻合肥,一路周瑜与刘备追击曹操至江陵。合肥孙权久攻不下,江陵在周瑜围攻一年后攻破。占据南郡后周瑜本计划继续西进占据益州,可惜未回江陵而病死道中,而孙权在北方曹操的压力下,也无力增兵荆州以西进。孙权方面围攻在建安十三年,十九年率主力进攻合肥不下,期间曹操还在十八年,二十一年进攻孙权所在的濡须。直到建安二十四年,一方面孙权惧怕关羽在荆州势大,一方面孙权在赤壁之战中的果实也消化完毕,于是趁关羽,于禁激战正酣时派吕蒙,陆逊西征关羽。十二月,关羽服诛,而荆州到手。
于是,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十一年,终于夺得了意义非凡的荆州。不久,曹操死去,而曹丕即位。群雄逐鹿的时代结束了,孙权独霸江东,将刘备压制在川中一隅。
战后·刘备
不可否认,刘备是赤壁之战最大的受益者。曹操北还后,刘备趁机抢占了江南四郡,成为荆州牧,此后更与张松里应外合,夺取了刘璋的益州,成为曹,孙外第三股势力。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操将遣锺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在张松建议下请刘备入蜀,而刘备又怎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留关羽,诸葛亮留守荆州后,刘备北到葭萌关,未即讨张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随后曹操攻孙权,孙权呼刘备救援。刘备在行军途中对刘璋反戈一击,猝不及防下,刘璋节节败退,于建安十九年夏于成都出降,于是刘备尽得益州之地。
夺得益州后,刘备马上开始争夺其北面得大患汉中。建安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刘备三次进攻汉中,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于定军山大破夏侯渊,遂有汉中。不想随后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刘备失去了向外扩张得基地,从此蜀汉只能困于成都平原。
于是,在这十一年间,刘备从无立足之地,到成为可以曹操,孙权相抗衡的另一股势力,虽然失去了荆州,但是刘备也应该感叹命运的曲折了,谁能料到,这一战,竟这么深远地影响了今后数十年的天下大势!
战后形势分析
赤壁之战最大的影响,就是造就了刘备。这一战后,一夜间荆州成了一个真空地带。刘备利用这个机会,占据了江南四郡,有了立足之地。而曹操,孙权由于对方的牵制,也乐于培植刘备这个缓冲势力,或者说无力干涉刘备的扩张势力。而刘璋的昏庸,张松,法正的里应外合,又给了刘备第二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占据了益州后,虽然争霸不足,但守成有余。刘备真是一夜之间暴富啊。
曹操引军北还后,致力于北方的平定,同时一方面要压制孙权对合肥的压力,一方面要保持对南郡关羽的压力,也是无法全力南下;而孙权一方面被曹操阻于合肥,另一方面由于刘备的缘故要争取荆州,关羽死后三方处于微妙的平衡中。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