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会听到有一些剧中的和尚经常会说一句话看破红尘,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简要回答看破红尘的意思是指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现指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
详细内容 "看破红尘",佛学常用语,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在行为上一般采取消极逃避的策略和行为,例如遁入空门、隐居等行为方式,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对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看破红尘,有顿悟和渐行两种方式。看破红尘,保持自我内心安宁是有用的,但其消极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个人责任的担当。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看穿人世间的一切,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看破红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关于看破红尘,需要正确理解,世间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红尘是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快乐感去走人生的道路。解释:指看破世间一切,不再留恋。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佛教不讲红尘,而讲的是六尘。“红尘”与“六尘”一字之差,其含义大相径庭。
“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词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奢华的生活景象。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后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活,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词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很多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误区。学佛修行本身不但不是让人逃避现实生活,若想增益进取反而恰恰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去除我执,除尽贪瞋痴爱喜怒哀乐。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佛教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无常的。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这是成就解脱必须要做到的。
可见,佛教讲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活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END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