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字握笔姿势是什么?
毛笔字握笔姿势是1、将手掌摊开后大拇指向上,让无名指和小指轻轻的向内弯曲。2、将毛笔放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中指和食指自然贴合毛笔,握笔的高度要距离笔根3-4cm。3、将大拇指放在中指和食指之间,大拇指方向朝上方放置,小指要紧挨无名指,握笔时手心要留余地。
毛笔字入门先练什么好
1、初学书法,多选正书(楷书、隶书、小篆)为范本。先练隶书可以练出筋骨,但掌握起来也不容易。楷书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字体,所以一般建议从楷书入手。它介于隶书与行书之间,于上承接隶书,于下则便于我们掌握与楷书相近但技法更为复杂的行书。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均可。楷书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还可以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2、初学书法,一般从临摹碑帖开始,然后是临写和背临,最后是创作。在临摹前要认真读帖,只有读得懂、看得细,才会印象深、写得像、记得牢。在描摹的过程当中要掌握字体的结构,还有如何运笔,了解每个笔画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临写的过程中要多观察,看看自己写的和原来的字帖有什么不一样。临写练习后再练习背临,在不看字帖的情况下进行练习。以上步骤都熟悉以后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二、毛笔字入门基本笔画
毛笔字的基本笔画为横、竖、撇、点、钩、捺。
1、横的起笔是逆锋向左轻起后折向下轻顿,行笔是折向右铺毫,用中锋缓行,收笔是微向上昂后,折向右下重按作顿,然后回锋向左提收。
2、竖的起笔是逆锋向上轻起后折向右重按作,行笔是转向下铺毫,中锋缓行,收笔是稍驻后,回锋向上提收。
3、撇的起笔是逆锋向上轻起后折向右重按作,行笔是折向左下铺毫后中锋行笔,形微弯,收笔是顺势出锋收笔,宜尖。
4、点的起笔是逆向左上轻后,折向右重按,行笔是折向右下铺毫,然后转折回锋向上提收,方点的左边要直,成斜势,圆点的中间要饱满,右下要圆润。
5、钩的起笔是逆锋向上轻起后折向右重按作,行笔是竖钩同竖,竖弯钩的中段微弯,收笔是斜向左下作顿,然后回锋向左,平向左出锋,钩尖较短。
6、捺的起笔是向左逆锋轻落笔,再折向右轻顿,行笔是铺毫向右下中锋行笔,边行边按,由轻到重,收笔是行至末端,折向右,转锋,平向右边提边收,收笔部分不可太长。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如55页。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亦可使之方、扁,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尤其是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讨好了。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视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