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合与地支合哪个好,天干和地支哪个作用大
提起天干合与地支合哪个好,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天干和地支哪个作用大,另外,还有人想问详论天干地支的合化,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男女合八字天干合和地支合的区别,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天干和地支哪个作用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干合与地支合哪个好1、天干合与地支合哪个好:天干和地支哪个作用大
天干和地支哪个作用大?天干和地支作用一样大,是相辅相成的八字合婚看天干还是地支。
2、天干合与地支合哪个好:详论天干地支的合化
内容来自用户:紫气东来邵看两人合不合看天干还是地支。
八字推命学中,天干的生克合化与地支的刑冲合化,是判断一八字吉凶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八字格局高低的重要关键之一。
通常在一个八字中,同于干支所处的位置不同,其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的力量也就不同,分远、近、遥合、隔合、有力、无情等等。
八字中的合、冲、刑、克、害是根据命局中的组合的不同,而对日的喜、忌、吉、凶发生转化的分析,它分远近的组合、的组合、干支的组合、地支的组合、生克的组合,合冲的组合。天干的相干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戊己土生庚辛金,庚辛金生癸水,壬癸水生甲乙木。相生又分几种情况:紧贴相生:是指五行在天干中的距离紧贴,如日对月或时,年对月,时对日,紧贴相生,力量。隔柱相生:是指五行在天干的距离中间隔着一柱,如日对年,时对月,相生的力量比紧贴的力量要小。遥隔相生:是指五行天干的距离中间隔着一柱,如年对时,时对年,遥隔相生的力量最弱,不过当相生的五行强旺有力时,遥隔的五行也能生助衰弱的五行。另外,阳干生阴干或阴干生阳干,其生力大;阳干生阴干,阴干生阴干的其生力小,异性之相生,为有情之生,其力必大;同性相生,为无情之生,其力不尽生。壬癸忠诚宽厚,安份守己,重信讲义,如若在八字中无气,又带杀(七杀),那么则会多嗔好怒,性刚,是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人,如不吉则缺乏人情味,诡计多端,不知廉耻。隔合、遥合:辛亥、戊戌、癸酉,丙辰之
3、天干合与地支合哪个好:男女合八字天干合和地支合的区别
依年份算天干地支加十二生肖属性在配五行金木土水火依时辰算卦位
男女合八字天干合和地支合的区别你还不如报上男女生辰时日我给你算算地支争合为不合吗。
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采纳。天干与地支谁重要。
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O(∩_∩)O谢谢!!
4、天干合与地支合哪个好:请教:2人合婚,天干相合和地支相合,哪个更重要呢?
什么是不考虑其他因素,合而还要有根化,无根合而不化,又怎么说有利无利
5、天干合与地支合哪个好:好婚姻是看天干五合还是地支?
结婚方面的预测从古到今始终还处在探究当中奇门遁甲用乙庚合为正宗出现丁与庚为插足往往用在应期上八字坤造如遇到多往往是指女的婚姻不稳定三合用在俩人结婚上少用在应期上也较多如遇空如遇冲不成三合之应期……
以上就是与天干和地支哪个作用大相关内容,是关于天干和地支哪个作用大的分享。看完天干合与地支合哪个好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干地支与公元记年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和关系:
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一般人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
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年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
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球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三百五十四日,与岁实相比较,约余十一日,积至三年,余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则十二个月。天干地支tiān'gāndìzhī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干地支来源 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首先说一下公元的概念,公元即公历纪元,是一个国家建国的时候公布的官方历法,民国的时候,公元是国号纪年,西历纪录月日,清代的公元则是我们现在的农历。
我们现在的公元是使用国家最多的历法,1949年建国的时候,为与国际接轨,直接使用了该历法,该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1582年10月,天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为不足历法上的误差,直接砍掉了10天,10月4日之后是10月15日。这个月只有21天。而新历法是400年闰97天,被400整除的世纪数年份为闰年(如1600年,2000年,2400年),不是的则为平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2500年等等)闰年2月是29天,平年2月28天,新历法3000多年才会有一天的误差。改历前为“儒略历”,或“旧历”四年闰一天,400年闰100天,东正教区并没有改历,直到苏联的十月革命才改历,而十月革命的名字,是旧历的名字,而这时候,新历与旧历的误差已经扩大为13天。你所说的公元,就是格里高利历。
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天干地支纪年法则是阳历的部分,24节气是中国农历的核心,它分为12节气和12中气,12节气是每个月的第一天,而12中气则与阴历闰月有关,称为“无中气置闰”,我们现在的农历,是1645年开始使用,改历原则是借鉴了西历的新历(历法制定者之一的徐光启是一位天主教徒,该历法明末开始修订,但未来得及实行,明朝就结束了,直到清代顺治二年,即1645年才开始实行),重新确定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然后重新确立24节气在黄道中的位置与日期。这次改历也是中国历法上对历法结构的最后一次改历,简单的说就是平气该定气。
联系:天干地支纪年法与格里高利历都是太阳历,都是先确定了春分(Spring Equinox),秋分(Autumn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冬至(Winter Solstice),然后再按照秋分到春分,春分到秋分少几天而确定历法结构而确定的历法。
区别:是一年的第一天,西历受宗教影响,而我们则是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春天大地复苏,的日子,把它当作一年的第一天顺应民意。中国以春季为一年第一天是从公元前104年开始(汉武帝元封7年,改历后称为太初元年,改历的新版本也被称为“太初历”)而西历则是公元前46年开始,公元前8年变成现在的历法结构,1582年起确定了400年闰97天的结构。
1970年电子时的发明,使各国的不同版本的历法最终固定下来,误差则以润秒来向全世界公布。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