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禅院和寺庙有什么区别吗

乐乐1年前 (2023-12-21)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佛教佛法

禅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其突出的特点是属于佛教禅宗派别的禅师们所建,仅供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另外,佛教的禅宗又分五个宗派,禅宗不同宗派之间的修行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禅宗不同宗派之间所建的禅院也不一样,比如由中岳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45世、永化堂上第31代法嗣德政禅师在广东省清远市御金街所驻锡开创的“少林禅院”,就是仅供中岳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这个派别的禅师们进行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

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已逐渐被中华文明及人文习俗所接收,成为对中国人的思想、生活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影响了传统医学的发展。

佛经中蕴含着大量的医药内容。据记载,集佛教典籍之大成的《大藏经》中,专论医理或涉及医理的经书有 400余部。仅在《大藏秘要》第1—5卷中,就记载有内、外、妇、儿、五官等疗病方法,如:《佛说佛医经》、《佛说婆罗门避死经》、《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安般守意经》、《佛说胞胎经》、《佛说佛治身经》、《佛咒时气病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目经》、《佛说咒小儿经》、《佛说清静眼明经》等等。

下面,仅就《佛说胞胎经》说说佛经与现代医学的关联。

诞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这部佛经中,告诉了人类许多秘密,比如人们为什么会怀孕,怀孕的条件有哪一些?导致不孕的妇科病和男性疾病有哪几类?从最直观的胚胎胎儿发育情况,从发育第一天到出生的那一天,所有情况都完美地进行了解释,而很多事情只有在电子显微镜或现代医学技术下才能知道:

《经》云:「胎成七日,初不增减。二七日如薄酪;三七日如生酪;四七日如熟酪;五七日如生酥;六七日如瘜肉;七七日如段肉;八七日其坚如坯;九七日变五泡、两肘、两髀及项;十七日续生五泡、两手腕、两足腕及头……

其大意是说:「受精卵在最初一周,没什么增减和变化。第二周稍微成长如薄酪;第三周其样子像是生酪……第六周长得像是一块瘜肉(外形像只小虾米);第七周像一块比较大的段肉(头部像是一团肉块,胚胎即将进入胎儿期)……第十周像五泡的躯干持续生成、两手腕、两足腕以及头部(可分辨出人型,此阶段后始称为胎儿);第十一周,又生长出二十六泡、十手指、十足指、以及眼耳鼻口……第三十三周耳、鼻、肩、指、膝节成熟;第三十四周生出毛发孔,但是犹未成熟;第三十五周全身毛孔具足;第三十六周爪甲快速成长……

禅院和寺庙有什么区别吗

佛陀详细地描述胎儿在母体里面发育的状况,与现代医学透过解剖和各种精密仪器观察到胚胎的变化几乎完全相同。而2500年前并没有外科解剖手术,更没有精密仪器,仅从这一部经典就可知道佛的智慧不是我们凡人能够猜度的。

《大方顶王经》描述佛祖是一位大德医王,善知病因、病情及治疗,善于普救众生超脱苦海。

尽管佛教主要着眼于众生的心病——无明烦恼的根治,但对人类的身病,也相当重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示菩萨十大行愿中“恒顺众生”一愿,就包括“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药师佛,药王、药上菩萨,都以善施医药著称。大乘佛教强调“佛法于五明处求”,五明中的“医方明”即医药学。马鸣、龙树等菩萨,留下了《医经》、《医疗八支心论》、《配方百论》等医药学专著。现今藏传佛教仍以医方明为僧尼的必修课之一,现在的藏医藏药很多都是来源于藏传佛教,西藏老百姓看病还有到庙里求喇嘛治病的;汉传佛教也有重医传统,有《大藏治病药》、《释门本草》等佛家医籍。

佛经中关于人疾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与来源于《周易》、《黄帝内经》而衍生出的祖国医学在原理上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中医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佛教医学的影响,丰富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内容。

《大智度论》认为,生病有“外缘”和“内缘”两种因素,“外缘”即为外在条件,如受到寒热、饥渴、摔伤,挫伤等等;“内缘”即内在条件,如纵欲贪色、发怒、恐惧、思虑等等。《摩诃止观》则认为,贪恋色、声、香、味、触“五尘”会生疾病。中医也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把内伤七情与外感六*并列为致病之因。佛教、中医说心理、行为导致疾病,要比现代心身医学、行为医学早了几千年。

佛教在拯救众生诸苦的基本理论中,向众生提供了医治众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艺,不仅其全部佛法的教理体系可以作为广义和深义的身心对治方法,而且还以佛教医学善治施医著称于世。

药师佛曾立下12条誓愿以救度众生,其中有几条就与人们的心理保健有关,如“所求满足”、“安立正见”、“苦恼解脱”。药师佛还有两个化身,一是药树王,专医人的肌体疾病(即生理疾病),二是如意珠王,专治人的精神疾病(即心理疾病)。据《法华经》记载,服了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方面的疾病便可治愈,从而使人心旷神怡,身心安乐,健康常乐。可以说,药师佛既是大医王、药王,又是出色的生理学家,是众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神。

佛教“医方明”与中医理论相互吸收和影响。我国历代医书中,不乏渗有佛家的思想,如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慎柔所著《慎柔五书》、慎斋著《慎斋遗书》等。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佛教的八正道、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疗法。它们对指导人生正确的心理观和生活态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身心疗法的角度看,佛教徒修持内容中的礼拜、忏悔、唱诵、打坐参禅、看护病人等,都有防治疾病的效用。

比如,佛教徒经常磕头礼拜,对此,不信佛的人不说迷信,也认为封建。但仅就礼拜的效果说,从外观看,那种屈伸肢体的全身运动,正是一种很好的健身体操,能够起到舒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用。

静心打坐也对身体十分有益。透过静坐,将身心调和,使情绪稳定,有益血液循环,调畅五脏六腑。此外通过禅定可挖掘出人的智慧潜能,钱学森教授说“定能生慧”。一些老修行八九十岁了,头脑思维敏捷,还能著书立说,与常人是不一样的。

持咒念佛同样对身心有益。称念佛号,能将妄想止息,能把烦恼抛开,使心志清醒,不但有益修行,对事业也有很大的助力。奇山有一位老太太,过去疾病缠身,通过念佛,现在不但能生活自理,还能照顾孙儿。

按照中国医学的原理来讲,每个人的寿命应当要活一百岁以上,就象一部机器,你要会保养,用得很正常。人的生命就是这样,需要很好地保养,佛法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养生最重要的是懂得养心,心是静的,心里面是清净的,心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所以养心,心要清净,心要虚。心清净了,所有身体组织就正常了,这个身体使用一百年那是可能的。

病从哪里来?就是因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胡思乱想就会使身心里面的零件组织发生变化,换句话说,这组织就逐渐不正常了;不正常的组织,就会导致种种疾病都出来了,所以病是从妄想里头出来的。现代科学也研究人的预计寿命是120岁,如果懂得养生,人人都可以活到100岁。

如果能通过礼拜、念佛、参禅打坐等方式静心,什么都不想,不用几个月,许多现代医学上的疑难杂症就会不治而愈,没有病就自然健康长寿了,所以说佛法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可以说科技越发达,越能证明佛法的真实不虚与伟大。

日本心身医学家池见面次郎先生说:在西方医学家、心理学家研究吸收东方佛学之时,我们作为东方人,不仅有必要继承东方世界宝贵精神遗产的精华,还应该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加以研究” 。

现代人应该从现代医学及其它多种学科的角度重新认识佛法的价值,把佛法的精华贡献于人类,更要学习佛菩萨的救世精神,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要像文殊菩萨一样智慧,为患者正确诊治,解除痛苦;要像普贤菩萨一样行愿,为了医学事业,奋斗终生;要像地藏王菩萨一样无畏无私,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总之,佛法在现代医学上的意义,不仅在于治疗身病,更在于根治现代人的心病。自净其心,根绝一切身心病苦而回复自性的常乐我净,不仅是佛教徒的事情,也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当代医生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资料:

烟台名中医、市中医院 衣秀娟《佛教与医学》演讲报告。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