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而哈赤为何姓佟?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的姓氏有六种说法———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一般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姓爱新觉罗。其实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文献记载,稗官野史,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团历史之谜。据文献记载就有六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满学专家阎崇年教授在其文章《清太祖姓氏之谜》中,考证大量史学资料,试解努尔哈赤姓氏之谜。一个普通人,按常理说,出生之后,依照习惯,子随父姓,明明白白。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姓氏,为什么倒成了历史之谜?
清朝皇室祖先以神话为名,认为其姓氏“爱新觉罗”原系天赐。
清朝开国皇帝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据文献记载,一共有六种说法,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阎崇年在文中指出,努尔哈赤的姓氏之所以谜团重重,原因在于,满洲开始没有文字,没能留下原始的满洲文献记载;此外,清朝编修《明史》,凡是对清朝皇室祖先不利的史实或被删除、或被篡改。《清太祖实录》不提清朝皇室祖先的旧事,他们编一些奇异的神话,来隐瞒历史的真相。
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进腹中,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男孩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清朝在《清太祖实录》之后,官修的“会典”、“宗谱”、“通志”等,以及皇帝的御制诗文,凡属清代的官书,都来自努尔哈赤及其后裔一方的记载,都是“钦定”、“御制”,也都是说自己姓爱新觉罗。
在明朝、朝鲜的文献记载中,努尔哈赤姓“童”和“佟”。
刚开始满洲并没有满文,当时明朝、朝鲜的官私书籍里,关于清朝先世的姓氏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据阎崇年考证,明朝和朝鲜的文献均有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佟和童。努尔哈赤曾作为明朝的建州卫官员,先后八次骑马到北京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明人或明清之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记载,都说努尔哈赤姓佟。
而且努尔哈赤曾同朝鲜打交道数十年,朝鲜文献也留下大量记载。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有如下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朝鲜国王回帖云:“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尔哈赤禀”等等。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作为朝鲜南部主簿到达佛阿拉,受到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资料珍贵,相当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李昖的。这是努尔哈赤亲自审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但是,朝鲜文献更多的是把“佟”写作“童”。
“童”和“佟”实际上是女真人的普遍姓氏,是假借汉人的姓氏。
佟姓或童姓,不但是辽东的显著大姓,也是当时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谁做了部落的酋长,谁与明朝发生关系,这人便以佟或童为姓,通过“四译馆”,转给明朝政府。
章炳麟的《清建国别记》中提到一种说法,佟姓原来是汉人的姓氏,后来常被夷人袭用,以假冒汉人,提高自己的身价。清朝皇室的祖先在名字前面冠以“佟”姓,也是因为羞于提起自己夷人的身份,于是假借汉人的姓氏。可见女真酋长,可以随时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为他们的公姓。
努尔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的说法之外,朝鲜人还有记载称他姓雀或姓崔。
童氏的来历 姓氏源流
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迁徙分布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童姓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在台湾排第九十七位。
“童”姓的由来?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
童姓起源于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 黄帝有孙子名叫颛顼儿子中有个取名叫老童,老童的后代中,有人用童字作为姓。还有一支童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叫胥童,是位忠臣,但后来被人陷害杀死。胥童的家人逃亡,定居后怕被追杀,就改胥姓为童姓。童姓的先人还有如〔童翊〕汉代时候人,弧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姓童的人起源于什么地方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童”姓的来历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 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郸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
童氏家族的来源和家谱安徽有多少姓童的 童(Tóng)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2、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童氏敦睦堂的来历开化县童姓敦睦堂什么地方迁来的? 小童
仝氏姓的来历 仝姓起源:
源流一: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 姓为分别支庶,
源流二:
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 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源流三:
源于赐姓。起源于宋朝: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人们常说 :伴君如伴虎。果不然,这位二品高官,最后终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职,灭了姓氏,贬为庶民,流放到东陵脚下为生。“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源流四:
避祸改姓。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 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
这个来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始祖为福新、文瑞:有家谱,有谱系。传承至今,约有三十代。按:元灭在公元1368年,距今约640年,以二十年为一代,当有三十代。这个起源的仝姓后裔主要在今山东郓城、江苏睢宁。
2.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应为入元后的女真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3.山西的女真遗裔: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处仝姓渊源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来源于金人夹古氏。可见,在元灭之时,为避乱,金姓夹古改为汉姓仝,是比较统一的做法。
源流五:
*** 中的仝氏,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源流六:
少数民族融和的改姓。起源于清:为满族姓氏佟佳(Tongjia Hala)的汉姓,也作佟、童、董等。
宋代童参为何人? 童参是宋代的隐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