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的历史有多悠久?
中山大学前身是广东大学
中山大学是唯一一所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创办并以其英名命名的高等学府。为培养革命和科学文化建设人才,孙中山于1924年亲手创办了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是年2月4日,孙先生下了两道大元帅令。其一:“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其二:“派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邹鲁是同盟会员、中华革命党人,1923年任广东省财政厅长、国立广东高等师范校长,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中央常务委员、青年部长。学校筹备委员有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伍朝枢、马君武、孙科、李大钊、许崇清、胡适、陈树人、熊希龄、王星拱、邓植仪、何春帆、梁龙、程天固等35人。
国立广东大学是以1905年建立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和广东法科大学以及1909年建立的省立广东农业专门学校为基础创办的。1924年3月3日,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组织大纲。根据大纲精神,高师被改编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文科和理科,法大被改编为法科,农专改编为农科,另外再组建工科和预科,后又设置师范科。
孙中山先生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注意用革命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1924年1月27日至8月底,孙中山先生先后10多次到国立广东大学礼堂向师生系统讲述三民主义。他的演讲深入浅出,结合日常现象和历史故事,涉及古今中外各派学说,内容极为丰富渊博,风趣盎然,深受师生的欢迎。
1924年5月9日,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工作完成。6月9日,孙中山先生又下大元帅令:“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校校长”。
同年夏天,国立广东大学首次招收预科学生372名,9月开始上课。
1924年11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黄埔军校演讲。他没有忘记国立广东大学师生,特雇船把国立广东大学的师生接到黄埔,和军校师生一道听演讲。孙中山先生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对两校师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黄埔学生,都是从各省不远数百里或数千里而来到这个革命学校求学,对于革命都是有很大的希望,很大的抱负的。广大的文学生(指国立广东大学学生),今日是不远数十里来到黄埔听革命的演说,研究革命的方法,对于革命的前途也当然是很希望成功的。”
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了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他原计划亲临庆典大会,后因准备北上,未能成行,特委托广东省长胡汉民代表他致训词。典礼由校长邹鲁主持,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等国民党要员出席并讲话。
孙中山先生十分关心国立广东大学。无论是在这所高等学府的筹办过程中还是成立以后,他都经常过问、检查、督促学校的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有限的文献材料中查到,从1924年2月4日孙中山下令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到1925年3月10日这一年零36天的时间里,孙中山先生关于国立广东大学的命令、训令、指令、题词及演讲等就有45篇之多。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先生应冯玉祥等邀请离开广州北上。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山大学的创办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铁狮子胡同11号行馆逝世,享年59岁。在悼念孙中山期间,1925年3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国民党员黄行致国民党中央党部函《改广大为中山大学之提议》。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廖仲恺先生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71次会议提议,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列入议事日程。同年8月5日,国立广东大学第38次校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并呈报国民政府批准。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8次会议也通过了改国立广东大学为国立中山大学的决议。1926年3月13日,国立广东大学第70次校务会议决定组织筹备中山大学委员会,并提出了拟聘委员名单,呈请国民政府审批。是年6月19日,国民政府批准了由褚民谊、甘乃光、沈同宝、陈树人、宋子文、陈公博、蒋介石、金曾澄、许崇清、郭沫若、邓植仪、黎国昌、熊锐等40人组成的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会还有林伯渠、孙科、蔡元培、陈其缓、吴稚晖、顾孟余、李石曾、蒋梦麟、张伯苓、于右任等30名特聘委员。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为戴季陶。
1927年3月1日,国立中山大学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来宾有国民党政治分会代表、国民政府代表、教育行政委员会代表、广东省教育厅等数百人。全校师生员工2000多人参加了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不少人发表了演说。鲁迅先生(时任中山大学文系主任和教务主任)演说的题目是《读书与革命》。鲁迅先生着重从学习目的的角度阐述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后来成为中山大学的光荣传统。
中山大学的诞生和发展与孙中山先生的英名紧密相联,与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密切相关。回顾中山大学75年的发展历程,虽几经曲折,历尽艰辛,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中大人没有忘,没有丢、代代相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是中大人的光荣传统,是中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大人自强不息的根本。
议yì意见,言论:议论。
提议。
建议。
讨论,商量:商议。
会议。
协议。
议案。
议决。
议价。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议。
恐招物议。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议。
驳议。
笔画数:5;部首:讠;笔顺编号:45434笔画顺序:捺折捺撇捺
详解
训_xùn动同本义〖instruct;teach;lecture〗训,说教也。
《说文》大训。
《书·顾命》告之训典。
《左传·文公六年》是为明训。
《国语·晋语》。
注:“教也。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左传·闵公二年》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张溥《五人墓碑记》训俭示康。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如:训蒙;训蒙教授;训人;训章解说,注释。
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explain〗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三国魏·曹操《孙子》序又如:训故;训义;训解;训传训练;讲习〖train;lectureandstudy〗有智略,能训治军旅。
宋·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又如:训戎;训治顺从;归顺〖tame〗四方其训之。
《诗·大雅·抑》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
《书·洪范》取名〖chooseanamefor〗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
宋·赞宁《宋高僧传》训_xùn名典式、法则〖code;rule〗。
如:训令;训典;训格;训范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words〗。
如:训诰解说的词语〖commentary;caption〗。
如《尔雅·释训》训斥xùnchì〖reprimand;rebuke;berate〗严厉的或正式的谴责,尖锐的申斥训词xùncí〖admonition;instruction〗进行教导的言词或为教导传授给某人的言词训迪xùndí〖instructandguide〗教诲开导训迪厥官。
《书·周官》训导xùndǎo〖lesson;instructandguide〗教训开导;教育学名词。
训导与训育涵义大致相同训诂xùngǔ〖explanationsofwordsinancientbooks;gloss;glossary;commentaryworkonclassics〗解释古文字义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训话xùnhuà〖anadmonitorytalktosubordinates〗旧指上级对下级讲教导和训诫的话训诫xùnjiè〖getafter〗∶受训斥、斥责或攻击放松对教改所内诈骗犯的训诫〖sermonize〗∶教训地或教条地讲道训练xùnliàn〖train;drill〗教练、操练兵士,教育学名词。
与教学意义相近。
训练的目的,是使受训者获得一项行为方式或技能训练新兵训令xùnlìng〖instructions;command;injunction〗公文的一种。
上级机关对所属机关带有命令性的指示训蒙xùnméng〖educatechildren〗教导初入学的人或孩童训勉xùnmiǎn〖instructandencourage〗教诲勉励训示xùnshì〖instructionstosubordinates〗上级、长辈对下级、晚辈的训导训释xùnshì〖explain〗解释字句的意义训释字义训学xùnxué〖givemoralteachingstostudents〗学校对于学生德性的训导和教育训诱xùnyòu〖instructandguide〗教诲诱导多方训诱训育xùnyù〖moralteachings〗教师本着教育原则,顺应学生身心的需要,予以教导,使能向好的方面不断地生长发展训喻,训谕xùnyù,xùnyù〖instruct〗训示晓喻;教诲训责xùnzé〖instructanddenounce〗训诫和斥责
出处
[①][yì][《__》宜寄切,去_,疑。
]“议1”的繁体字。
谋度;斟酌;商议。
选择。
评论。
非议;讪谤。
议处;议罪。
言论;意见。
通“俄”。
倾斜。
通“_”。
仪型,法则。
通“_”。
显现。
通“_”。
宜,适宜。
通“_”。
道义。
参见“_不反_”。
通“_”。
文体名。
多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
酉集上言字部_;康熙笔画:20;页码:页1188第18唐_集___?宜寄切,音_。
_文_也。
徐曰定事之宜也。
_雅言也,_也。
___也。
正__也。
易·_卦君子以制_度_德行。
_·周官_事以制。
_·曲_公事不私_。
_子·_物_六合之_,_人_而不_。
文中子·_易篇_其_天下之心乎。
___有_。
又___也。
__·有司_乃_侑于_以_姓。
_____也。
__之_者,可以侑尸,必用_姓_敬也。
又玉篇法有八_。
周_·秋官·小司?以八辟_邦法,附?_。
一__,二_故,三__,四_能,五_功,六__,七_勤,八__。
又唐_·百官志下之通上,其制有六,四曰_。
蔡邕·__其有疑事,公卿百官__。
若__有所正_,而___意,曰__。
又官名。
後_·百官志__六百石。
唐_·百官志有__大夫。
又司__。
又通作?。
_前?字_。
又集___切__疑_切,?_平_。
_度也。
_·小雅或出入__。
_德明_句音宜。
又叶牛何切,音俄。
史_·述_桓公之_,太史是庸。
及侵周禾,王人是_。
庸叶_,_叶禾。
_文本作?。
考_:〔易·_象君子以制度_,_德行。
〕_照原文度_改_度。
卷三言部编号:1508_,[宜寄切],_也。
从言__。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