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艾是否又称茵陈?有何药用价值?

桃子1年前 (2023-12-21)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华佗茵陈

艾是否又称茵陈?有何药用价值?

茵陈

菊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艾是菊科多年生

灌木

状草本植物。艾的功效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茵陈的功效是

清利

湿热

,利疸退黄。两者同属菊科,功效各异。

田艾和茵陈有什么区别?

青蒿30g,黄连、黄柏、大蒜、地肤子、蛇床子各20g,丹皮、生栀子、山豆根、百部、补骨脂、公丁香、白矾、冰片各10g,用食醋200ml,75%酒精800ml,浸泡5天,取滤液即得。本外搽剂为医院制剂,有解毒化湿、杀菌止痒、消肿散热之功,可用于湿疹、癣症、带状疱疹、多发性毛囊炎、夏季皮炎等多种皮肤病

今天去买青蒿,店主告诉我,3月的茵陈,4月的青蒿,5月6月当柴火烧,原来这茵陈和青蒿是同一个东西啊。正巧他家没有青蒿了,就带着我去外边去采,原来这青蒿就是那种带有香味的蒿子啊。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ps:

传说,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瘦似刀螂,一步一哼地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痨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对这病也是无能为力呀!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人。谁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死,反倒变得身体强壮,满面红润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人回答道:“我没请医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了吧?”“药也没有吃过。”“这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过多日野草。”“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什么草啊?”。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是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青蒿?阴虚潮热骨蒸,外感温热暑湿,头目昏晕,疟疾,黄疸,泻痢

艾草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本品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田艾草大致分为两类,一种叫大艾,具有特殊刺激气味,不可食用。仅用于端午节的时候或产妇等

会用来煮水洗澡,以达到驱除邪气的作用;

另一种即是田艾又叫白头翁,是冬天收割完后田野里生长出来的一种野草,经常摘取来制作饼等糕

点食用,以达到避邪气、驱寒毒的功效。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还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

功效。

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是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等待春耕的田野上长满灰绿色的田

艾。约10厘米高的田艾,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给人毛绒绒的感觉。

茵陈,别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多卷曲成团

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

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

气清香,味微苦。

扩展资料:

茵陈全草入药,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

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在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作香薷收购及使用。

全草又可提芳香油,鲜茎叶含油0.07-0.2%,干茎叶含油0.15-4%,油的比重(15℃)0.868-

0.910,旋光度(20℃)-20°-70°,含醇量(以香草醇计)2-3%,含酚量(以麝香草酚计)约含

7%,除供调配香精外,亦用作酒曲配料。此外它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参考资料:

田艾-百度百科?茵陈-百度百科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