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美与丑的区别

小肉包1年前 (2023-12-22)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老子王弼

美与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互为的观念。美有哪些个?我试着说一下,有面部美、有形体美、有语言美,有环境美,有生活美、有行为美;丑有哪些个?长相丑、形体丑、语言丑、行为丑。丑和美都有一个相对性的,也不是因人而转移的。你认为美的,别人不一定认为是美(指着外表和长相来说)。因为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繁纷复杂的社会,丑与美的共同存在,才会使世界变得五花八门,才会使世界变得丰富而多彩。没有美与丑的对比,一切都无从谈起。美与丑要具体的看待,不要人云亦云。有时美和丑会发生转化的(指行为和语言),美可以变丑,丑可以变美。当否,仅供参考。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美与丑的区别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个。

第一个证据: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

《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

9、

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

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参考资料:

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