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谈谈佛道儒的区别

百变鹏仔11个月前 (12-22)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佛教儒家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谈谈佛道儒的区别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佛:万法皆空!道:无为而治! 儒:仁礼安邦!

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作佛,因果循环

道教讲的是清静无为,修身养性

佛学与儒学的比较研究

我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结合的产物,但在统一的文化形态背后又有各自独立的存在方式,而且相互间存在分歧。其中,将佛学与儒学进行比较研究较有深意,对当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好的启迪。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从天竺国(印度)传入中国,但在当时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只是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迅速传播。然而随着佛教的兴盛,佛学思想中丰富系统的教义渐被人们所接受,这必然与占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发生冲突,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的本源的提示。

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讲“十二因缘”,说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由“无名”、“行”等十二种因缘会合而成的。这一因缘链条因果相生决定着众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不断流转的过程,人生是轮回转生、业报轮回的过程;而儒学更多的是采取人生思考与安顿生命的意义来面对,他们对宇宙本体和形上道体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对生死大事做了较多的思考。在由此形成的死亡观中,生死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气之聚散),不存在灵魂不死之说。生死不可避免,不需逃避,重要的是以虔诚的道德生命来坦然面对,他们肯定了作为人生的终极关怀的生死课题探究的意义。

二、对人生观的不同诠释。

佛教的宗旨在于普度众生,使一切众生从生死流转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得到永恒的寂静。佛教认为人世为苦海,人应脱离尘世,跳出苦海,宣扬一种“出世”观;而儒家则强调“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他认为人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努力摆脱外界的束缚,持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儒学积极投身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一生都在为追求自己理想价值而努力。儒学以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培育了一代人的笃行精神。

三、对伦理的不同看法。

首先,在宣传的教义上不同。佛教在在认识论上是虚无的,是无中生有的,它以空无为起点,以空无为终点。佛教吹奉“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同时,他们主张“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只讲生死轮回,不讲“忠、孝”;而儒家却提倡纲常伦理,把不讲忠孝视为大逆不道。其次,在修养心性的方式途径上不同。佛教讲“六度”,即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通过这六种方式进行修行;而儒家讲“五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通过五种方式来修身养性。

四、对育人的理解。

佛教所主张的人应艰苦修行。首先,通过“八正道”的方法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永恒的寂静。其次,通过禅定修持,保持精神的统一,达于空如的实在,这也可以进入涅槃的境界,这里佛教用佛性代替人性成佛的目标;而儒家重视教育的普及性思想,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与必要性。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教育是启发人们“仁之端”的必要过程与手段,而且必须贯彻教育在先、惩罚在后的原则,“不教而诛谓之虐”,是儒家极力反对的。

五、结语

佛学与儒学在对人生与育人的理解上存在分歧,我们应正确区分和对待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在当今时代,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加以弘扬,力求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谢龙先生说:“哲学的创新更是通过比较实现的。反思是创新的前提与准备,创新是反思的目的和结果。”所以,通过以儒学、佛学为两个不同的参照系,进行两者全方位的比较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完整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可以从哲学层面对两者进行反思、创新与超越,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宝库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