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介绍:什么是智商分类与智商的七大能力
智商有两种,一种是比率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商数。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智商介绍 :什么是智商分类与智商的七大能力,希望大家喜欢!
智商介绍:什么是智商分类与智商的七大能力(一)
什么是智商分类
智商有两种,一种是比率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商数。如果某人智龄与实龄相等,他的智商即为100,标示其智力中等。另一种是离差智商,把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作为智商。现在大多数智力测验都采用离差智商。
1.为了准确表达一个智力水平,智力测量专家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即用一个人在他的同龄中的个对位置,即通过计算受试者偏离平均值多少个标准差来衡量,这就是离差智商,也称为智商(IQ)。
2.比如说,两个年龄不同的成年人,一个人的智力测量得分高于同龄组分数的平均值,另一个的测验分数低于同龄组的平均值,那么我们就作出这样的结论:前者的IQ比后者高。
3.目前均大多数智力测量都用离差智商(IQ)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4.人群的智力商分布。
在现代典型的智力测验中,设定主体人口的平均智商为100,则根据一定的统计原理,一半人口的智商,介于90-110之间,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占25%。智商在110-120的占14.5%,智商在120-130的人占7%,130-140的人占3%,其余0.5%人智商在140分以上,另有25%的人IQ在90分以下。另据我国科学家证实,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和不同血型的人的智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异,而且智商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后天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
儿童 智力量表
5.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
智力测验问世后,要区别智力的差异就变得容易起来。人们发现智商极高(IQ在130分以上)和智商极低的人(IQ在70分以下)均为少数, 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IQ在80-120分)之间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智力超过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超常,那些智力低于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低常。
智商测定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就制定出第一个测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22年传入我国,1982年由北京吴天敏先生修订,共51题,主要适合测量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智力。1916年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4-6.5 儿童的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Z),韦氏量表于80年代中后期引进我国经过修订出版了中文版,因而应用较广。
我们采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由我国湖南医科大龚耀先等人修订,制定了中国常模。现在我们可以测查6-16岁的儿童和16岁以上的成人。通过心理测量可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潜能所在,鉴定交通事故导致智力损伤,为发挥自己的优势,科学填报高考志愿,优生优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智商测试的类别
(1) 按测验的内容分: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如成套的成就测验等。
(2) 按测验的对象特点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3) 按测验表现形式分:文字测验(纸笔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4) 按测验的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5) 按测验的时间分: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6) 按测验要求分:有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
智商测验项目
智商测验包括十一个项目,有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记忆、字词、图像、积木、排列、拼图、符号分别测验,完成整个测验大约需要一小时,汇总分析,写出测验 报告 约需要一个小时。 智商分类 智商有两种,一种是比率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商数。如果某人智龄与实龄相等,他的智商即为100,标示其智力中等。另一种是离差智商,把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作为智商。现在大多数智力测验都采用离差智商。
1.为了准确表达一个智力水平,智力测量专家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即用一个人在他的同龄中的个对位置,即通过计算受试者偏离平均值多少个标准差来衡量,这就是离差智商,也称为智商(IQ)。
2.比如说,两个年龄不同的成年人,一个人的智力测量得分高于同龄组分数的平均值,另一个的测验分数低于同龄组的平均值,那么我们就作出这样的结论:前者的IQ比后者高。
3.目前均大多数智力测量都用离差智商(IQ)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4.人群的智力商分布。
在现代典型的智力测验中,设定主体人口的平均智商为100,则根据一定的统计原理,一半人口的智商,介于90-110之间,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占25%。智商在110-120的占14.5%,智商在120-130的人占7%,130-140的人占3%,其余0.5%人智商在140分以上,另有25%的人IQ在90分以下。另据我国科学家证实,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和不同血型的人的智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异,而且智商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后天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
智商介绍:什么是智商分类与智商的七大能力(二)
智商的七大能力有哪些:
智商的的能力注意力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智商的的能力 记忆力
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 经验 的能力。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智商的的能力观察力
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表现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智商的的能力思维力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智商的的能力 想象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智商的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人,往往学术有专攻,技能有专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着独到的成就和见解,并进入常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智商的的能力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经过大量思考过程后,所做出的决策。
智商与情商的区别
智商和情商在心理品质的区别
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律动能力等。
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人的理性的能力。它可能是大脑皮层特别主要是主管 抽象思维 和分析思维的左半球大脑的功能。
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
情商所反映个体把握与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情感常常走在理智的前面。它是非理性的,其物质基础主要与脑干系统相联系。
大脑额叶对情感有控制作用。
智商和情商在形成基础的区别
情商和智商虽然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但是,它们与遗传、环境因素的关系是有所区别的。智商与遗传因素的关系远大于社会环境因素。据英国《简明不列颠 百科 全书智力商数》词条载:根据调查结果,约7080%智力差异源于遗传基因,2030%的智力差异系受到不同的环境影响所致。情商的形成和发展,先天的因素也是存在的。
例如,人类的基本表情通见于全人类,具有跨 文化 的一致性。(《情感智商》,潘云明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第22页)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的研究表明,从未与外界接触过的新几内亚人能够正确地判断 其它 民族照片上的表情。但是,情感又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民俗学 研究表明,不同的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显著差异。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天盲童由于社会交流的障碍导致的社会化程度的影响,其情感能力相对薄弱。
人类学研究表明,原始人类的情感与文明人的情感有极大差异。他们易怒易喜,喜怒无常,自控能力很差。
美国有的人类学研究者认为,人类童年时代的情感控制能力很弱,以今天的眼光看,很像是患有集体精神病。从近代史研究中也可以看到,人的情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总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二战时代德国的社会情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智商和情商在作用的区别
智商的作用主要在于更好地认识事物。智商高的人,思维品质优良,学习能力强,认识深度深,容易在某个专业领域作出杰出成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调查表明,许多高智商的人成为专家、学者、教授、法官、律师、记者等,在自己的领域有较高造诣。情商主要与非理性因素有关,它影响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
它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智商不高而情商较高的人,学习效率虽然不如高智商者,但是,有时能比高智商者学得更好,成就更大。
因为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之勤能补拙。另外,情商是自我和他人情感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因此,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较大关系。其作用与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有密切关联。
情商低的人人际关系紧张,婚姻容易破裂,领导水平不高。而情商较高的人,通常有较健康的情绪,有较完满的婚姻和家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成为某个部门的***,具有较高的领导管理能力。
来看看提高自控力的几个小秘诀吧。
一次只做一件事
这个时代真是太忙了,很多人都告诉我们,要一心多用,要多任务切换。我曾经也在文章里过,有人同时做几件事,这样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时间,学到了更多东西。
但是我很遗憾地发现,其实很多人没有办法多任务切换,包括我自己。我连一边运动一边思考都没有办法进行,因为那会让思考的效果大打折扣。
既然不能,那就先不要勉强,我们先一次只做一件事。这样没有太多的干扰,更容易专注。人一旦专注做某件事,就不会东张西望,不会想东想西,自控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所以,做某件事时,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关闭,不要试图花一份时间做两件事,能做好一件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能一心二用,如果自控力已经很好,你能同时做几件事还轻松自如,还能把每件事都做好,那你当然可以做。如果不能,就老老实实一次只做一件事。
专注时间要循序渐进
很多时候有这样的情况,如果让你专心看书半小时,你可能很轻松就能做到,但如果让你看两个小时,你可能就会思想开小差,就会觉得很痛苦。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强迫自己一定要坐够两个小时,也不是自责,而是改变你的计划。
你能坚持半个小时,那就把你做一件事的时间定为半个小时,几天后,再定为四十分钟。只是提高十分钟,一般人都能接受。等你能轻松坚持四十分钟的时间,再提高到五十分钟……
这样循序渐进,最后你会发现,你专注做事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长到你自己都无法想象。
你要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有些事情你做不到,并非你真的做不到,有可能只是方法不对。
远离消极的环境
永远不要小看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果你身边的人都积极上进,你就不好意思太懒惰,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斤斤计较,你也没有办法太大方。
逆势而为,必定事倍功半,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
你身边有人三分钟热情,一件事做不到几天就放弃。有人负面情绪爆棚,天天各种郁闷抱怨。有人特别喜欢在你工作时打扰你,不停地找你聊天,发一些无关紧要的链接。
跟这样的人关系太亲密,你的自控力一定会大打折扣。你会不自觉地想,别人都这样,我为什么要傻傻地坚持?而且,那些人的打扰,也让你没有办法专心。
最好的办法,不是什么让内心强大,不受外界干扰,这个一般人做不到。我们都是一般人,我们能做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远离这些消极的人。
不要怕得罪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想提高自控力,他们自控力那么差,已经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好吗。
适当犒劳自己
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肯定不止一件。在你自控力不是很强大的时候,不要试图不浪费一分一秒,不要试图连轴转。那样会让你很累,会消磨你的乐趣和信心。
一件任务完成后,不妨小小地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咖啡,跟人聊几句天,运动一下,发一会儿呆。这会让自己心情大好,继而有动力投入到下一个任务中去。
当然,犒劳自己的方式也有讲究,最好是那些不烧脑的娱乐,看书学习追剧之类的就不要了,那容易让你陷入泥潭收不回来思绪。
一天所有任务都完成了,也要犒劳一下自己,听点音乐,吃点好吃的,买一件一直心仪的东西,都会增强你的自信心哦。
如果一个月的任务都完成了,那更要好好地犒劳自己,出去旅行,跟朋友聚个餐什么的。值得庆贺的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是重要的事,而重要的事,我们必然会认真对待。
认真对待的结果,一般都不会太差。
积极的暗示
有些人是天生的消极派,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抱怨个不停,同时不停地想:这件事情我怎么可能完成呢?怎么这么难啊!
通常你这么想的时候,就预示着你很可能会放弃。一件事情看不到希望,让人做得那么痛苦,不放弃还等什么?所以消极的心理真的很不利于自控力的养成。
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吧。可以先从语言上入手,跟任何人谈论你要做的事情时,都使用积极的词语,说它很好,很有前途,很有希望,不是太难。而不是说很糟糕,很费劲,很脑残,很难很难。
积极的暗示,会让我们心情变好,会让我们充满斗志,会让我们不断增加信心。而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信心才能很好地完成。
这世上的任何事,都有好有坏,你尽量去想它好的一面,看到它好的一面,这些好,会让我们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曾经我被无数次拒稿的时候,就在这最糟糕的局面里,看到了好。我不停地对自己说,拒稿说明编辑看了,说明我没有白写白投,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只要我写得好,肯定能发表。后来的事情证明果然如此。
所以,收起你所有的消极情绪和词汇吧,积极地去做事,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简单而美好。
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
有些人习惯一边开着微信一边看书,结果看了几页,就忍不住去瞄一眼微信。
有些人习惯工作前不停地刷网页,直到再也刷不出新东西,才肯老老实实去工作,而这时候又猛然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工作只能马虎应付。
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些坏习惯,既然是习惯,我们就认为没有办法改,从而放任自流。
真的没有办法改吗?小孩子习惯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大人坚决不允许,或者给一点惩罚,他往往也能改掉。
改掉坏习惯又不会死人,我前面说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你不去尝试,不下定决心改,怎么知道改不掉?
从现在开始,和坏习惯做斗争,看书时别说开微信了,直接把手机关掉。工作前别刷网页了,直接进入工作。也许刚开始有些痛苦,很难进入状态,但只要你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
一个新习惯顶多30天就养成了,坚持住这30天,你的自控力就会有质的飞跃。
做你喜欢的事或喜欢上你做的事
前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自己干什么都不专心,看一会儿书又想去看电视,看一会儿电视又想干别的。但只要一写作,她就能专心,就不会想要去做别的。
原因当然是因为她喜欢写作。
这个应该很多人都有体会,我们喜欢某个剧,能一口气追下来,如果不喜欢某个剧,追半集都很痛苦。
做其他的事也一样啊,只有喜欢的,我们才能愉快地坚持,不喜欢的,坚持就是一种痛苦。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去做你喜欢的事。但现实是,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喜欢上你做的事。
后者有点难,但无数的前人也总结了经验,无非是心态积极一点,看到它的好,不断地钻研,让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做到这些,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正在做的事,其实也挺有趣的。自控力和自制力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一定要区别出来,我觉得是在“控”和“制”这两个字的含义上略有区别。翻翻《新华字典》,这两个字的解释上,似乎“制”在主动性的程度上比“控”更多一些,且“制”带有更多一些的强制性,“控”则有更多的随机性。只是在程度上差别很小,但在实际的理解上,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两个字的动作含义都带有主动性和强制性。以上的群友只是说了在情绪上有区别,但这两个概念不止仅在情绪上有所表现,在思维、感觉、行为动作力度等上都会有所体现。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