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叫xx宗和叫xx帝这有什么区别?
xx宗xx祖等是庙号,是皇帝的后代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以及加强皇室对国家的正统思想的建立而设立的。一般开国皇帝驾崩后会在首都和全国主要城市设立皇帝庙。
xx帝指的是皇帝驾崩后,后世子孙根据他一生的功绩做的一个评价,是谥号。由于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长,而且缺乏公正性,所以唐以后主要对皇帝采用庙号来称呼,还由于唐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只有功绩比较大的皇帝才有。唐朝以前的谥号还是比较客观的评价一个皇帝的功绩的。例如:汉武帝谥号为”武“,主要是显扬他在武方面的功绩的,汉文帝谥号是”文“,一个道理。
如: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庙号太祖,谥号”高“,在汉朝时期刘邦的子孙通俗称呼刘邦为太祖高皇帝,他的庙为高庙,汉朝以后史学上通常将高皇帝与太祖统和称呼为汉高祖。
清朝的称呼算是一个特例,清朝皇帝大多是终其一生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称呼一个皇帝的年号来指示这个皇帝。而其他朝代则不行,因为皇帝的年号特别多,通常都会因为一些重大事件而改变年号,也就是”改元“。清朝在皇帝驾崩后也是称呼庙号的,如清圣祖康熙皇帝。
皇帝为何有时候叫宗(唐太宗),有时叫帝(汉武帝),有什么区别?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剪灭六国,建立秦朝,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封建王朝君主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自称“始皇帝”。
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皇帝,后人的称呼往往也有所不同,比如汉朝的皇帝,很多都称之为“XX帝”,比如汉武帝、汉景帝、汉献帝等,再比如唐朝、宋朝的皇帝,往往都是“XX祖”或者“XX宗”,比如唐高祖、宋太祖、唐太宗、唐玄宗等。至于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皇帝,则经常以年号来称呼,比如嘉靖、崇祯、康熙、乾隆等。那么,问题来了,都是皇帝,为何有的皇帝称“帝”,有的称“祖”,还有的称“宗”呢?
首先,对于“XX帝”形式的称呼,往往是借助于谥号来称呼皇帝,比如“汉武帝”这三个字,“汉”代表朝代,“武”是谥号,“帝”则是皇帝的意思。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
在汉朝时期,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比如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当然,因为汉朝的皇帝谥号,基本上都有一个“孝”字,所以,后人在称呼的时候,为了方便,往往就省略了共同的“孝”字,以此称呼为汉武帝、汉景帝、汉文帝、汉献帝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汉朝的皇帝,不以庙号来称呼呢?如果使用庙号的话,一般称之为“XX祖”或者“XX宗”。对此,根据史料记载,这是因为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太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
进一步来说,在汉朝时期,庙号的授予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不是贡献特别大的皇帝,一般是不授予庙号的。与此相对应的是,谥号则是汉朝皇帝人人都有的。所以,用谥号来称呼汉朝的皇帝,也就形成了“XX帝”的说法。对于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了隋朝时期,比如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
不过,到了唐朝时期,皇帝的称呼,逐渐由谥号变成了庙号,也即为“XX祖”或者“XX宗”的形式了。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点,一是自魏晋时期开始,绝大部分皇帝,基本上都有庙号了,这和汉朝时期的情况明显不同,二是皇帝的谥号越来越复杂了。
举例来说,李渊病逝时,一开始的谥号为太武皇帝,上元元年(674年),改谥尊号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加谥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
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谥》、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