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ARP,OSPF,EIGRP有什么区别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22)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地址链路

ARP 是在已经知道目标IP 的情况下寻找目标的MAC地址 然后将数据进行封装

OSPF 与EIGRP是动态路由协议 当然还有静态 动态与静态的区别就是静态需要一条一条手工去配 。数目较多的时候相对比较繁琐 ,但是又比动态的稳定。

OSPF 与EIGRP的区别

1. EIGRP[1]是cisco专用的,而OSPF则是通用的协议。

2. EIGRP是一个距离矢量协议(有些资料说是混合型的),而OSPF是链路状态协议。

3. EIGRP支持自动汇总功能,它可以在A.B.C类网络的边界实现自动汇总,同时也支持手动配置;而OSPF则不可以,汇总必须手动配置

4. EIGRP的汇聚速度要比OSPF快,因为在它的拓扑图中保存了可选后继,直接后继找不到时可以直接通过可选后继转发。

5. EIGRP的多播地址是224.0.0.10,OSPF是224.0.0.5和224.0.0.6。

6. EIGRP的路径度量是复合型的,OSPF则是Cost型的(当然一般的cost还是根据bandwidth来计算的)

7. 尽管EIGRP支持路由汇总功能,但是它没有分级(hierachical)路由的概念,不像OSPF那样对网络进行分级。

8. 在邻居关系的建立上,EIGRP没有OSPF那么复杂的down-init-two way的过程,只要一个路由器看到邻居的hello包,它就与之建立邻接关系。

9. 在汇总功能的实现上,EIGRP可以在任何路由器的任何接口实现,而OSPF则只能在ABR和ASBR上实现,而且它的路由汇总不是基于接口的。

10. EIGRP支持不等路径度量值的负载均衡,而OSPF则只支持相等度量值的负载均衡。

11. EIGRP使用DUAL算法计算最短路径,而且它采用了有限状态机(finite-state machine)来跟踪所有的路由信息包,保证无回路(loop-free)以及后继路由的选择。OSPF采用Dijikstra算法计算最短路径,它不采用有限状态机。

12. EIGRP邻接关系的确立只要两个参数相符合就行:K-value和AS number;而OSPF的邻接关系的建立需要多个参数符合:hello/dead timer,authentication password,area id,stub flag等。

13. 最后就是它们配置以及检查(show command)上的不同了,这方面不同点很多,就要慢慢体会了。如ospf 中的show ip ospf database对应eigrp中的show ip eigrp topology。

图解 IPv6 技术

您好,现在我来解答以上的问题。arp协议的作用和工作原理,ARP协议的作用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arp(地址转换协议) ?arp是一个重要的tcp/ip协议,并且用于确定对应ip地址的网卡物理地址。

2、实用arp命令,你能够查看本地计算机或另一台计算机的arp高速缓存中的当前内容。

3、此外,使用arp命令,也可以用人工方式输入静态的网卡物理/ip地址对,你可能会使用这种方式为缺省网关和本地服务器等常用主机进行这项作,有助于减少网络上的信息量。

4、 ?按照缺省设置,arp高速缓存中的项目是动态的,每当发送一个指定地点的数据报且高速缓存中不存在当前项目时,arp便会自动添加该项目。

5、一旦高速缓存的项目被输入,它们就已经开始走向失效状态。

6、例如,在windows nt网络中,如果输入项目后不进一步使用,物理/ip地址对就会在2至10分钟内失效。

7、因此,如果arp高速缓存中项目很少或根本没有时,请不要奇怪,通过另一台计算机或路由器的ping命令即可添加。

8、所以,需要通过arp命令查看高速缓存中的内容时,请最好先ping 此台计算机(不能是本机发送ping命令)。

9、 常用命令选项: arp -a或arp -g——用于查看高速缓存中的所有项目。

10、-a和-g参数的结果是一样的,多年来-g一直是unix平台上用来显示arp高速缓存中所有项目的选项,而windows用的是arp -a(-a可被视为all,即全部的意思),但它也可以接受比较传统的-g选项。

11、 arp -a ip——如果你有多个网卡,那么使用arp -a加上接口的ip地址,就可以只显示与该接口相关的arp缓存项目。

12、 arp -s ip 物理地址——你可以向arp高速缓存中人工输入一个静态项目。

13、该项目在计算机引导过程中将保持有效状态,或者在出现错误时,人工配置的物理地址将自动更新该项目。

14、 arp -d ip——使用本命令能够人工删除一个静态项目。

2019 年 11 月 25 日已分配完公网 IPv4 地址,以后就没有多余地址可以分配了。短期内可以使用 NAT 技术进行缓解。长期来看,还是要用 128 位的 IPv6 地址替代 32 位的 IPv4 地址,IPv6 有 3.4 10^38 个可用地址,多得不得了,可以满足未来 IP 地址的需求。

IPv6 地址不但比 IPv4 的地址长度长,还其它方面的不同。

32 位的 IPv4 地址,分隔成 4 个 8 位段,每 8 位段的值在 0 ~ 255 之间,每个 8 位段之间用 “ . ” 分开,这就是 “ 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 。举个栗子:

192.168.0.1

而 128 位的 IPv6 地址,是 IPv4 地址的 4 倍,如果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法,那么会有 16 个八位组,地址过于冗长。为了使用方便, 使用十六进制表示法,分隔成 8 个 16 位段,每 16 位段的值在 0000 ~ FFFF 的十六进制数之间,每个 16 位段之间用 “ : ” 分开。举个栗子:

2001:1111:0100:000a:0000:00bc:2500:0a0b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查看下面的 进制转换表

但是 IPv6 地址还是太长,不方便记忆,看着都头晕,也不方便书写,毫无规律可言。于是就有了两条 简化 规则。第一条规则是:

上面的 IPv6 地址可以写成: 2001:1111:100:a:0:bc:2500:a0b

这里需要注意,开头的 0 才能省略,末尾的 0 是不能省略的,因为这样会引起歧义,无法确定省略的 0 是在数字前还是数字后。

如果有个 IPv6 地址有一串的 0 ,比如:

2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

可以简写成:

2001:0:0:0:0:0:0:3

这时,还可以使用第二个规则进行简化,第二条规则是:

上面的地址还可以简化成:

2001::3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 IPv6 地址内,只能使用一次 “ :: ” 表示。如果使用两次及以上,也会产生歧义。举个栗子:

2001:0a0c:0000:0000:0021:0000:0000:0077

正确的写法有是:

2001:a0c::21:0:0:77

2001:a0c:0:0:21::77

如果使用了两次 “ :: ” ,那么就是错误的:

2001:a0c::21::77

有两个全 0 字符串,就无法确定它们的长度,上面错误的地址会有几种可能:

2001:0a0c:0000:0021:0000:0000:0000:0077

2001:0a0c:0000:0000:0021:0000:0000:0077

2001:0a0c:0000:0000:0000:0021:0000:0077

IPv4 的网段地址可以用子网掩码表示,还可以用斜线法表示。IPv6 只能用斜线法表示网段地址,即在 IPv6 地址后面加上一个斜线 “ / ” ,后面加上一个十进制的数字,来表示前面多少位是网络位。网络位是 64 位的 IPv6 地址表示如下:

3001:2222:333:aa:bc::707:9900/64

对应的网段地址是:

3001:2222:333:aa::/64

全是 0 的 IPv6 地址可以写成一对冒号。当网络位是 0 位时,表示默认地址。

::/0

当网络位是 128 位时,表示未指定地址( unspecified address )。设备未分配 IPv6 地址时,就用未指定地址作为标识进行报文交互。

::/128

IPv6 地址根据使用范围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

对比 IPv4 ,IPv6 地址中没有 广播地址 ,但是有一个包含全部节点的 组播地址 ,跟 IPv4 中的广播地址功能相同。

其中单播地址又细分为 全球单播地址 唯一本地地址 链路本地地址 等。

单播地址表示单台设备的地址。 全球单播地址 是指这个单播地址是全球唯一的。也就是说,全球单播地址是可以在公网使用、全网可路由的 IPv6 地址,类似于 IPv4 的公网 IP 地址。全球单播 IPv6 地址是由 Internet 地址授权委员会( IANA )分配给地区 Internet 注册机构( RIR ),再由 RIR 分配给 Internet 服务提供商( ISP )。

IANA 分配 128 位的 IPv6 地址时,同 IPv4 一样,也是分配一个网段,即网络/子网位,不会分配 128 位的地址。IPv6 单播地址的通用格式如下:

全球单播 IPv6 地址的前 3 位固定为 001 ;第 4 ~ 48 位的这 45 位由地址分配机构分配;48 位之后的 16 位是网络划分子网位,称为 子网 ID ;剩余的 64 位 IPv6 地址就是主机位,但是叫做 接口 ID ( Interface ID )。因为一台主机可以有几个接口,用 IPv6 地址表示主机的一个接口更准确,而不是表示一台主机。同时,一个接口可以有多个 IPv6 地址,还可以有一个 IPv4 地址,接口 ID 只是这个接口的几个标识符之一。

通常,全球 IPv6 地址的接口 ID 是 64 位,子网 ID 是 16 位。一个 16 位的子网 ID 可以划分 65536 个不同的子网。很少有这么多子网的网络,因此全球单播 IPv6 地址还有另外一种格式:前缀是 n 位,子网 ID 是 64-n 位,接口 ID 也是 64 位。两种格式也不是矛盾的。

将全球单播 IPv6 地址的前 3 位固定值转换为 IPv6 表示法,可知全球单播地址的前缀为 2000::/3

IANA 和 RIR 把长度 /32 或 /35 的 IPv6 前缀分配给本地 Internet 注册机构( LIR )。LIR 通常是大型的 ISP ,LIR 分配前缀长度 /48 的 IPv6 地址给各个客户。也有一些例外,会分配不同长度的前缀:

IPv6 地址开头的二进制标识地址类型。比如:全球单播地址的前 3 位是 001 。

除了 全球单播地址 ,还有几种其它类型的 本地单播地址 ,分别应用在不同的场景。

有哪些本地单播地址呢?

本地单播地址有 4 种类型,分别是 唯一本地地址 、 链路本地地址 、 未指定地址 、 回环地址 。

虽然 IPv6 地址非常充足,但是 IANA 还是分配了一段可以在私有网络使用的私有 IP 地址空间。这种可以自行使用而不用申请的单播 IPv6 地址叫做唯一本地地址。唯一本地地址只能在私有网络使用,不能在全球路由,不同的私网可以复用这类地址。它的作用和范围跟 IPv4 的 私有 IP 地址 相同。

唯一本地地址的前 7 为固定是 1111110 ,前缀为 FC00::/7 的 IPv6 地址。之前还有 站点本地地址 ( Site Local Address ),前缀是 FEC0::/10 ,已被ULA取代。

唯一本地地址的第 8 位比较特殊。第 8 位为 0 时,未定义,也就是说, FC00::/8 这个 IPv6 地址前缀属于保留的地址空间。目前私有网络使用的 IPv6 地址是以 11111101 开头的,即前缀为 FD00::/8 的 IPv6 地址。

IPv6 的 链路本地地址 ( Link-Local Address ),是 IPv4 地址中没有的类型,是 IPv6 新定义的地址类型。

链路本地地址是只在 链路内 有效的地址。启动 IPv6 时,网络接口会自动配置这样的一个 IPv6 地址,就可以直接和同一链路上的其它设备通信。因为链路本地地址只在链路本地有效,所以这些数据包不会被发送到其它链路上。

链路本地地址的前 10 位固定是 1111111010 ,之后的 54 位固定为 0 ,最后 64 位是接口 ID 。也就是说,链路本地地址的前缀为 FE80::/10

ARP,OSPF,EIGRP有什么区别

如果链路本地地址的前 64 位都是相同的,那么接口如何使用 64 位的接口 ID 进行标识,才能确保链路本地地址在链路中不会出现 IP 地址冲突呢?答案是接口使用自己的物理 MAC 地址 来填充接口 ID 字段。理论上接口的 MAC 地址是唯一的,因此通过 MAC 地址生成的接口 ID 和链路本地地址也是唯一的。

把 MAC 地址转换成接口 ID ,使用 MAC-to-EUI64 转换法 。简单的讲,就是使用接口的 48 位 MAC 地址,在 MAC 地址中间,也就是 OUI 后面,插入一个固定的十六进制数 0xFFFE ,并把第 7 位的 U/L (全局/本地)位设置为 1 ,这样就转换为一个 64 位的接口 ID 。

未指定地址 是 128 位全为 0 的前缀地址,简写成 ::/128 ,相当于 IPv4 中的 0.0.0.0/32 。这个地址不能分配给接口使用,只有当 IPv6 设备还没获取到地址时,才将未指定地址作为数据包的源 IPv6 地址。

回环地址 是前 127 位全为 0 ,最后一位是 1 的 128 位前缀地址,简写成 ::1/128 ,相当于 IPv4 中的回环地址 127.0.0.1/8 。回环地址表示节点自己,不能分配给接口使用。只要设备的协议栈状态正常,设备就可以收到发送给回环地址的数据包。

IPv6 定义了一种任性的功能,通过任意播地址( Anycast Address )实现。 任意播地址 是根据功能定义的,而不是根据报文格式,IPv6 没有定义任意播的地址空间,与单播使用相同的地址空间。所以,无法根据地址判断是单播地址还是任意播地址。

单播是一对一,组播是一对多,广播是一对全体,那么任意播就是 一对最近 的通信方式。

一个任意播地址可以分配给多台设备,路由器会有多条路由到达相同的目的地,选择 代价最小 的路由进行数据转发。在大型网络中,流量可以发送到最近的设备,数据传输效率更高。而且当最近的设备故障时,路由器可以把路由指向下一台最近的路由器。

组播地址 不是标识一台设备,而是一组设备: 一个组播组 ( Multicast Group )。发送组播数据包通常是单台设备,可以是组播组成员,也可以是其它主机,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组播地址。

组播组成员有可能是一台设备,也可能是这个网络上的所有设备。IPv6 没有广播地址,但是有一个包含 所有节点的组播组 ,和广播地址做相同的事情:所有节点都是这个组播组的成员。

组播地址 的前 8 位全是 1 ,后面跟着 4 位标记位,再后面就是 4 位表示地址范围。最后的 112 位作为组 ID ( Group ID ),标识不同的组播组。前面的 80 位是 0 ,只使用后面的 32 位。

4 位 标记位 中,第 1 位是保留标记位,未使用,使用固定值 0 。第 2 位用于汇集点( Rendezvous Point ),汇集点是组播的一个概念,叫做 R 位,通常取值为 0 。第 3 位表示组播地址是否带了前缀,叫做 P 位。组播地址没前缀,取值为 0 。大多数情况是 0 。 最后一位 是 T 位,值为 0 时表示是已定义的、永久的组播地址;值为 1 时是临时充当一些设备的组播组。因此,各个协议使用的组播组是以 FF0 开头的 IPv6 地址,而自定义的组播组是以 FF1 开头的。

组播地址和单播地址一样,有一个有效范围,4 为 范围位 定义了组播地址的使用范围。不同取值的范围表如下:

常见的 IPv6 组播地址的格式是标记位的值是 0 ,范围位的值是 2 ,即前缀为 FF02 的组播地址。

在 IPv6 地址的环境中使用 IPv4 地址,需要用到转换技术,把 IPv4 地址转换成 IPv6 地址。比如 6to4 技术就是将 IPv4 地址转换成 16 进制数,再嵌入到 IPv6 地址的最后 32 位。

IPv6 也是使用 ICMP 来管理网络,实现错误检查和报告机制功能。IPv4 协议中 ICMP 使用的协议号是 1 ,而 IPv6 协议中 ICMPv6 使用的值是 58 。ICMPv6 对于头部字段的定义也与 ICMP 相同。

ping 功能也是使用 Echo 请求和 Echo 应答报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基于 ICMP 的新协议: 邻居发现协议

IPv6 的 邻居发现协议( NDP ) 相当于 IPv4 的 ARP 、ICMP 的路由器发现和 ICMP 的重定向,还可以发现网络中使用的 IPv6 地址前缀等参数,并实现地址自动配置等。IPv6 协议通过 NDP 功能实现即插即用特性:

NDP 报文是在数据链路内接收和发送,因此封装 NDP 的数据包是使用 IPv6 链路本地地址,或者是链路范围内的组播地址。在安全性上也有加强,NDP 报文的 跳数限制 255 。如果收到的数据包的跳数限制值小于 255 ,那么这个数据包至少经过了一台路由器,因此丢弃这个数据包。这样可以阻止 NDP 不会受到非本地链路的攻击或欺骗。

NDP 定义了 5 种报文类型,且跳数限制字段值都是 255 。如果收到的 NDP 报文中跳数限制字段值不是 255 ,那么会丢弃这个 NDP 报文。在 ICMPv6 封装这 5 种 NDP 报文时,编码字段都是 0 ,不同报文类型通过类型值来标识:

路由器在所在的链路上周期性发送 RA ,告知它的存在和配置的所有参数。未收到请求的 RA 的源地址是路由器接口的链路本地 IPv6 地址,目的地址是所有节点的组播地址( FF02::1 )。

刚接入到链路的主机,需要等待一个 RA ,用来发现链路上的路由器和链路参数。默认等待 200 秒的时间太长。所以,主机激活时,就会发送一个 RS ,这个报文的源地址可以是未指定地址( :: ),也可以是主机的链路本地 IPv6 地址。目的地址就是所有路由器的组播地址( FF02::2 ),请求链路本地路由器为主机提供一些信息。

只有路由器才会监听链路本地路由器组播地址,当路由器收到 RS 时,就会发送一条 RA 作为响应。如果收到报文的源地址是链路本地地址,那么使用链路本地地址单播发送。如果源地址是未指定地址( :: ),那么会以组播方式发送给所有节点( FF02::1 )。

当主机收到 RS 时,会把路由器的链路本地地址作为默认路由地址,添加到自己的路由表中。如果路由器列表有多条默认路由器条目,那么主机要给出选定默认路由器的方法。要么是整个默认路由器列表依次轮询,要么选择单台路由器作为默认路由。

当一台 IPv6 的设备第一次接入链路时,它能够自动配置自己的接口地址。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确定 64 位接口 ID 部分,使用 MAC-to-EUI64 转换法获取接口 ID 。

当然,接口 ID 只是 IPv6 地址的一半,还需要一个 64 位的前缀。前面提到过,链路本地前缀是 0xFF80::/10 。用它作为 64 位前缀( 0xFF80::/64 ),再加上转换后的接口 ID ,就是一个完整的 IPv6 地址,可以和同一链路上设备进行通信。

如果一台主机只需要和所在链路上的设备通信,那么它自动配置的链路本地地址就已经满足了。但是如果主机需要和链路之外的设备通信,那么它就需要一个更大范围的地址,通常是一个全球 IPv6 地址。有两种途径获取这类地址:有状态或无状态的地址自动配置。

使用 DHCPv6 服务器来分配 IPv6 地址,称为 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主机要么根据预先的配置查找 DHCPv6 服务器,要么收到字段 M 置位的路由器通告报文来获取 DHCPv6 服务器。

更有趣的是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SLAAC ),不依赖服务器、不需要手动配置。这个过程非常简单,当一台 IPv6 设备接入网络时,会发送 RS 来查询网络中是否存在路由器。RA 有一个字段可以告诉 IPv6 设备使用哪种方式配置自己的 IPv6 地址,这个字段称为 M 位 。如果 M 位置位,值为 1 时,表示设备通过 DHCPv6 协议动态配置 IPv6 地址;如果 M 位不置位,值为 0 时,则表示设备通过 SLAAC 来配置 IPv6 地址。

IPv6 设备从收到的 RA 中获取一个或多个链路前缀,再加上之前确定的接口 ID ,就得到了一个全球唯一的 IPv6 地址。

IPv6 设备执行 SLAAC 的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也没有 DHCP 服务器参与,设备自行完成配置。也就是说,这种机制为 IPv6 网络提供了 即插即用 功能。

IPv4 通过 ARP 获取 MAC 地址,然而 ARP 协议无法照搬到 IPv6 环境中,IPv6 没有定义广播地址。为了解决查询目的设备的 MAC 地址问题, IPv6 通过 NDP 获取 MAC 地址 。IPv6 设备使用 NS 和 NA 来实现 MAC 地址的查询和响应。IPv6 使用目的节点组播地址作为 NS 的目的地址。

目的节点的组播地址的前 104 位固定是 FF02::1:FF ,后 24 位使用目的单播 IPv6 地址接口 ID 的后 24 位。当接口获取一个单播或任意播 IPv6 地址时,就会同时监听发送给这个单播地址对于的目的节点组播地址。

如果目的节点是链路之外的节点,那么可以通过路由器通告报文,获取默认路由器的 MAC 地址。如果目的节点在链路内,那么节点会先查找邻居缓存看一下是否已经学到这个地址。IPv6 的 邻居缓存 和 IPv4 的 ARP 缓存相似,记录 IP 地址和 MAC 地址的对应关系。

如果地址不在邻居缓存中,节点会发送一个 NS 。目的节点收到报文后,就知道源节点的 MAC 地址,并回复邻居通告报文。

如果目的节点存在并且收到了 NS ,那么它会回复一个 NA 。这个 NA 的目的地址就是源节点的源地址。收到响应的 NA 后,源节点就把目的节点的 MAC 地址添加到邻居缓存的条目中。

NDP 的 NA 还有另一种用法,当 IPv6 节点的 MAC 地址发生变化时,也可以在未收到 NS 的情况下,直接向本地链路发生一条 NA ,向本地链路上其它设备通告新的 IPv6 地址和 MAC 地址的对应关系。因为目的是通告给链路中所有设备,而不是某一台设备,所有 NA 的目的地址就是链路本地所有节点组播地址( FF02::1 )。

虽然通过 MAC 地址转换成接口 ID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保证是设备地址是唯一的,但是也可能存在重复 MAC 地址的情况,因此不管设备是如何获取地址的,都需要在使用之前进行 地址冲突检测

获取一个地址的节点会把新地址作为临时状态的地址。在地址冲突检测完成前,地址不能被使用。节点会发送目的地址是新地址的 NS 来验证。NS 的源地址是未指定地址,目的地址是目的节点的组播地址。

如果节点收到一个 NS ,并且目的地址是这个节点已经使用的地址,就会发送一个目的地址为已使用地址的 NA 。源节点收到 NA 后,就会知道这个地址是冲突的,并且不能使用。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会有一个安全隐患:即使一台设备从一个子网转移到另一个子网,它的接口 ID 始终保持不变。那么就可以通过 接口 ID 来识别用户 ,推断出用户的所在位置,追踪用户的活动和位置记录,暴露个人隐私信息。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 IPv6 私有地址 来解决。私有地址是随机生成的接口 ID 。接口 ID 通常一天变化一次,也会在获取一个新的 IPv6 地址时改变。

但是服务器的地址不需要经常变化。跟服务器通信的节点,以及 DNS 服务器必须通过静态地址了解服务器的位置。因此,标准的无状态配置的 IPv6 地址保留“公共”地址,任何一个向服务器发送数据时,使用这个地址作为目的地址。但是服务器发送数据时,使用的却是私有地址。这就像公司的分机短号一样,你能看见是谁在打你电话,但是别人看不到你的号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