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苦艾、艾蒿、茵陈是一种植物吗?

桃子1年前 (2023-12-01)阅读数 1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茵陈黄疸

不是

茵陈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英)Capillary Wormwood Herb

别名 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制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挥发油,油中主要为a-蒎烯、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烯块(capillene)、茵陈醇(capillanol)、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附注 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 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制法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性状

苦艾、艾蒿、茵陈是一种植物吗?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 ,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 裂;外层雌花6~10 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 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中国药典》

艾蒿

艾(Artemisina arayi)

又称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整株都有芳香气味,揉之,香气更浓。

中医学上以叶入药,性温,味苦,具有和营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带下等症。艾叶油有平喘、镇咳、去痰及消炎的作用。

用艾绒制成的各种艾条、艾柱、烧灸身体相应穴位,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透达经络,让血液更好地循环,从而治疗各种寒湿病症。

艾叶熏烟,具有很强的驱除害虫,杀灭病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实验证明,每平方米用艾叶1-5克进行熏烟30-60分钟,对各种皮肤真菌、腺病素、鼻病素、流感病毒、疮疹病毒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民间在端午节用艾束悬挂门上,以驱除害虫、毒气,有的还编成各种小饰物,佩带身上,达到辟邪除秽和健身的目的。实践证明,冬季或流感流行季节,每周用艾叶熏烟家居一二次,能使各种常见的致病细菌、病毒及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艾的茎叶都可提炼芳香油,用于制作香料。

艾的分布很广,我国各地均有,且普遍是野生的

苦艾

苦艾基本资料

名称:苦艾

别名:详艾(《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拼音:KUAI

拉丁名:Artemisia absinihium L

考证:始载于《生药学》。

资源分布:分布新疆,北京有栽培。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苦艾素(absinthin)、安苦艾素(anabsinthin)、艾黄素(artemisetin)、详艾内酯(artabsin)等,还含挥发油,成分有侧柏醇、侧柏酮、蒎烯等。

功效:清热燥湿、健胃消食。

主治:治湿热症、食欲不振。

性味归经:苦,寒。入脾、胃二经。

美国研究员发现,中药常用的苦艾(Wormwood)含有一种化学成份,十六个小时之内就可把辐射线都奈何不了的乳癌细胞杀死,研究小组希望能够研制成药丸,治疗乳癌等癌症。

华盛顿大学研究小组在十一月号“生命科学”期刊发表论文说,苦艾素(Artemisinin)对癌细胞具有高度的毒性,不过对正常细胞也有影响。

中国人早就知道提炼苦艾素用来治疗虐疾等疾病,不过失传了很久,一九七零年代被“重新发掘”出来后,许多亚洲和非洲地区的人民拿来治疗蚊虫传染的疾病。

研究小组发现,苦艾素能够治疗虐疾,是因为它对铁分集中的细菌特别狠毒,能够集中力量杀死受到感染的细胞。

研究员赖亨利(译音)等人发现,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癌细胞。他们把癌细胞的铁分增加,再让癌细胞和苦艾素接触,结果癌细胞很快就被“毒死”。

乳癌细胞实验之前,他们曾经对铁分含量高的血癌细胞做过实验,效果很好,下一步打算对动物做实验。

赖亨利说,苦艾素对人类很安全,“苦艾素丸”可能成为治疗癌症便宜又有效的新药。“中国人使用苦艾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只是拿来做不同的运用而已。”

这篇研究报告由赖亨利和辛赫共同具名发表。他们都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

田艾草大致分为两类,一种叫大艾,具有特殊刺激气味,不可食用。仅用于端午节的时候或产妇等

会用来煮水洗澡,以达到驱除邪气的作用;

另一种即是田艾又叫白头翁,是冬天收割完后田野里生长出来的一种野草,经常摘取来制作饼等糕

点食用,以达到避邪气、驱寒毒的功效。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还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

功效。

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是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等待春耕的田野上长满灰绿色的田

艾。约10厘米高的田艾,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给人毛绒绒的感觉。

茵陈,别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多卷曲成团

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

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

气清香,味微苦。

扩展资料:

茵陈全草入药,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

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在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作香薷收购及使用。

全草又可提芳香油,鲜茎叶含油0.07-0.2%,干茎叶含油0.15-4%,油的比重(15℃)0.868-

0.910,旋光度(20℃)-20°-70°,含醇量(以香草醇计)2-3%,含酚量(以麝香草酚计)约含

7%,除供调配香精外,亦用作酒曲配料。此外它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参考资料:

田艾-百度百科?茵陈-百度百科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