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BIM 最终会取代 CAD 吗?
先说答案:在建筑行业BIM会替代CAD,在其它领域不一定。
首先,先来一个重磅消息:广州从2020年1月1日起强制推行BIM
这个新闻一出来,整个朋友圈都在刷屏: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粤建科函〔2014〕1652号)等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信息模型(BIM)(以下简称BIM)技术应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在BIM技术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坚持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相结合,普及和深化BIM技术在建设项目全周期的应用,发挥其可视化设计、虚拟化施工、协同管理、提高质量的优势,为产业链贯通和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提升我市城乡建设水平,促进建筑业向绿色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助力未来智慧城市建设。
二、BIM应用范围及要求
(一)自2020年1月1日起,以下新建工程项目应在规划、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采用BIM技术,鼓励在运营阶段采用BIM技术,其中经论证不适合应用BIM技术的除外:
1.政府投资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屋建筑工程、大型桥梁(隧道)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标准详见《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建市〔2007〕86号));
2.装配式建筑工程;
3.海珠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荔湾区白鹅潭中心商务区,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天河智谷片区,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番禺区汽车城核心区,南沙区明珠湾起步区区块、南沙枢纽、庆盛枢纽区块,花都区中轴线及北站核心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大型建设项目。
除以上应用范围外,鼓励其他工程项目开展BIM技术应用。
(二)列入BIM应用范围的建设工程,尚未立项的,建设单位按照下列阶段开展BIM技术应用;已立项尚未开工的,建设单位根据所处阶段开展本阶段及后续阶段的BIM技术应用。
1.在项目立项阶段,建设单位自行或者委托BIM咨询企业编制项目BIM技术应用方案,明确应用阶段、内容、技术方案、目标和成效。
2.在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建设单位组织建立BIM设计模型,并按要求提供BIM设计模型进行审查。
3.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组织建立BIM施工模型,实现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施工方案优化、施工进度和成本的动态管控。
4.在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组织建立BIM竣工模型进行竣工验收备案。
5.在运营阶段,鼓励建设单位组织建立基于BIM模型的运营管理平台,实施智慧高效管理,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建设单位应加强能力建设,组织引导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参建各方在同一平台协同BIM应用,实现建设各阶段BIM应用的标准化信息传递和共享。
鼓励行业、企业开展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BIM产学研用技术交流与协作,总结和分享BIM技术应用成果和成功经验,促进全行业BIM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促进BIM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BIM配套费用
BIM技术应用费用按照《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费用计价参考依据(2019年修正版)》(见附件)计算确定。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当建筑面积少于2万平方米时,按2万平方米作为计价基础计算BIM技术应用费用;市政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的造价少于1亿元时,按1亿元作为计价基础计算BIM技术应用费用。因工程复杂程度、规模差异和材料设备标准高低造成应用难易程度不同,BIM技术应用费用可上下浮动20%。
建设单位对采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在项目立项阶段,应明确BIM技术应用费用,并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中单独计列。
四、BIM应用审核和监管
投资、规划、建设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加大BIM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加强实施BIM技术应用的建设工程项目各管理环节的监督管理,保证BIM技术应用落地。对采用BIM技术的建设工程,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审核和监管:
(一)在项目立项阶段,投资主管部门按照《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费用计价参考依据(2019年修正版)》对BIM应用相关费用进行审核。
(二)在规划审批阶段,规划部门在规划审查和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环节运用BIM模型进行三维数字化审批。
(三)在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施工图审查机构运用BIM模型进行施工图三维数字化审查。
(四)在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中运用BIM模型进行建设监管及竣工验收备案。
有关各阶段的BIM数据标准,由该阶段的负责部门另行发布。
敲黑板,划重点:BIM近几年无法在建筑领域普及的一个很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设计院只用CAD出图。
而设计院坚持用CAD出图(不用BIM)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甲方、业主只认可签字盖章的施工蓝图;二是虽然认可BIM出图的价值,但是用BIM出图更费力、成本更高,综合收益不如CAD出图。
广州市的这项政策,完美的解决了BIM无法在设计阶段应用的问题。
又比如深圳市,已经取消施工图审查,改为BIM审批平台,而且深圳市《房屋建筑工程招投标BIM技术应用标准》已经开始实施!
相信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多城市相继出台BIM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到时候就不再是纠结要不要做BIM正向设计了,而是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基于BIM技术的正向设计。
当整个行业都意识到BIM有用,且国家在法律法规上进行保障,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作为约束,BIM取代CAD出图只是早晚的事。
其次,我们来看看BIM与CAD各项区别:
关于定义:
CAD:(Autodesk Computer Aided Design,以下简称CAD)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设计软件,用于二维绘图、详细绘制、设计文档和基本三维设计,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
Revit:同样Autodesk公司开发的软件。Revit系列软件是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的,可帮助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和维护质量更好、能效更高的建筑。Revit是全球建筑业BIM体系中使用最广泛的软件,没有之一。
注:Revit是BIM的核心建模软件,BIM软件包含:Navisworks、Fuzor、Lumion、BIM5D等。
应用领域:
CAD:主要用于土木建筑,装饰装潢,工业制图,工程制图,电子工业,服装加工等多个领域。
Revit:主要应用于土木建筑领域。(Revit相对于CAD更细分、更专业)
二维与三维:
CAD:属于二维与三维的结合,导出来的图纸呈现的观感是二维模型。
Revit:主要是做三维模型建模,二维能力较弱,呈现出来的模型在观感上是三维立体模型。
设计院应用程度:
CAD:目前,国内各个设计院基本都是用CAD来做施工图。
Revit:鉴于越来越多的大项目需要运用到BIM技术,因此很多大的设计院都开始建立自己的BIM工作室,而作为BIM模式下最核心的建模软件,Revit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现用版本:
CAD:学校里教学、培训中所用的一般都是CAD 简体中文 (Simplified Chinese)版本。
Revit:常用的是 Revit 2018版本。
软件基本元素:
CAD:基本元素是矢量数据,CAD主要采用分层的办法,对绘制图形“线条”的管理。
Revit:基本元素是现实对象——“族”(family)。这种以物体在实际中的真实特性加以分类和定义的方式更加真实,也符合人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门族中就包括了门所应该具有的各种基本信息,如几何尺寸、材质、式样、制造商、价格等等。
表达方式:
CAD:表达一个物体的平、立、剖面时,是用二维线条加以绘制,几乎没有逻辑关联。
Revit:擅长对三维物体的表达,通过在同一个三维模型中提取,各类视图所表达的内容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当某一个视图中的物体发生改变,立即会在所有的视图中显现出来。
设计方式:
CAD:画一笔是一笔,最终用线表达出图形。
Revit:参数化设计,即为不同的族设定不同的参数,比如为标高设定一个参数值,为轴网设计一个参数值,然后把它们拼接在一起。
二次开发层面:
CAD:二次开发需要编程,原理是通过程序将设计的功能要求转化成用点、线来表达。开发难度较大,开发人员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计算机编程能力。
Revit:二次开发基于族库,且族库的建立过程与普通的绘制过程相差不大,容易掌握。Revit的使用过程非常像一个搭积木的过程,不同的积木代表不同的族,只要有了满足需要的族,后面的工作就会变得很轻松,相对于AutoCAD来说,二次开发的环境更好、门槛更低、范围更广、手段更灵活。
信息量:
CAD:产生的文件打印到纸面上,90%的信息可以完整地反映出来。
Revit:文件所含的信息量比CAD大的多得多,因为BIM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数据库,与其相关的应用都可以利用它得以实现。BIM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信息这个维度上。
协同设计与碰撞检测:
CAD:可以通过图形链接和图层管理技术实现一般意义下的协同设计,但却无法做碰撞检测。
Revit:所搭建的BIM平台既可以做协同设计,又可以做碰撞检查(在Revit建模的基础上借助Navisworks软件实现)。
再次,BIM的核心作用在于“信息”
我们往往看待BIM,只关注了“模型”,忽略了“信息”的价值。在建筑业的发展中,无论是信息化大数据,还是国家所提倡的数字建筑、数字城市,背后都需要有“模型”和“信息”这两个方面来支撑,而且“信息”可能比“模型”更重要,这就要求把BIM中“信息”的应用进行不断的发展。
针对企业的管理而言,一线的信息数据几乎很难做到同步采集和层层传递,渐渐就形成了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孤岛,而BIM技术可以成为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BIM的可视化、集成性、协同性,使得模型和信息的结合能够贯穿建筑全生命期,从而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
而这些作用,CAD难以望其项背。
当前,我国BIM市场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规模小,但空间很大。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三个省市(上海、广东、浙江)发布了关于BIM收费的相关政策,用于指导地方的BIM收费标准。依据BIM应用深度,建筑工程中的BIM收费标准最高可达50元/m2.若以平均30元/m2推算, 2018年中国BIM市场空间可达628亿元。
而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2018年我国BIM市场规模为46.31亿元,不到市场空间的十分之一。随着以BIM为核心,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人,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还面临着新的变化。
上述变化为建筑行业信息化带来了极大的机会,信息化的范畴从过去的二维图纸进化到三维模型、从管理系统延伸到现场感知、从流程管理提升到数据采集,全新的BIM软件和物联网设备存在极大的市场空间。
所以,不管是从政策、软件本身、还是行业发展哪个角度,建筑行业BIM取代CAD将是必然。
因此,现在已经不是纠结要不要学习BIM技术,而是不学BIM就没有办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的问题。
BIM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和CAD相比怎么样,好学吗,考证难不难,求专业人士回答
大家知道CAD是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笔者打算用她来代表地球人基本上甩掉图板再也看不到手绘图纸的这个年代,也就是当下,应该说已经差不多有十几二十年了吧。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是BIM,在下想用此表达一个我们正在和即将要进入的那个年代。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真正到来,所以我也不知道如何来准确描述,如果非要问那个年代的基本特征,用一句话概括,也许可以说是“业主是最明白的那个人”的时代。 当然,CAD以前的年代是手工时代,其典型特征是图板和丁字尺,所谓趴图板是也。 之所以要做这么一个声明,原因很简单,不管年代如何变化,我们要做的事情的根本和目标是不变的:用更经济的方式,造更好的房子,让人类更诗意地栖居。 在CAD时代,有些手工时代干过的工作仍然要干,例如统计工程量;有些手工时代用过的工具仍然要用,例如设计手册。 同样,当我们进入BIM时代的时候,有些在CAD时代做过的事情仍然要继续做,比如结构计算;有些CAD时代用过的工具仍然要用,比如效果图软件和虚拟现实软件等。 那么,CAD时代和BIM时代到底有些什么不同呢? 1. 工具层面:CAD如Word,BIM如Excel 从两个时代各自使用的主要工具层面来分析,这么比喻可能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如果看官知道Word和Excel比CAD和BIM更多的话,对大部分业内专业人士来说,估计此话大致不差。 同样一张财务报表,放在Word里面和Excel里面看起来是一样一样的,但是如果动起来就不一样了,好像真人和他的蜡像一般,如果推真人一下,真人就会往前走几步;如果推蜡像一下,蜡像只能吧唧摔倒。 如果我们改变了Word里面的某个数字,其他关联数字是不会自动改变的,需要人工逐个逐个去做相应变化。而在Excel里面就不一样了,因为除了我们看到的报表表面以外,报表后面的数据是由不同的公式关联起来的。因此,如果在Excel里面动了某个数据,所有关联数据都会按照预先设定的公式自动变化。 换句话说,Word里面的那个看起来一样一样的报表只是那张Excel表的某一个特定的状态,就好比某个人的正面像一样。但是一个人是可以照很多种像的,除了侧面、背面、上面、下面以外,别忘了还有CT、B超、X光等等,前提是有那个真正的人存在着。 CAD和BIM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上面的情况。 人们一般通过不同的视图来表达建筑物,如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CAD时代,设计师分别画不同的视图;BIM时代,不同的视图从同一个模型中得到。如果我们单独来看两者的平面图或者立面图的时候,她们也是一样一样的;但是当我们改变其中一个门和一堵墙的类型的时候,CAD可能需要逐个修改平立剖等图纸,而BIM只要在模型中修改相应的构件就行了。 同时,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设计师还要做结构计算、热工计算、节能计算、工程量统计等工作,在CAD时代,每个单项的调整都需要逐个修改不同的计算模型,以反映该单项调整对其他各项建筑指标的影响。当我们进入BIM时代的时候,表达建筑物的模型可以直接用于上述计算,每个单项的调整都只需修改唯一的模型,实现高度自动化。 名人说过,第一个把美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 本人特别说明:把CAD和BIM比作Word和Excel的,我肯定是第N个,且N>>3。 2. 方法层面:CAD是我给我造的您做衣服,BIM是我根据您的身体做衣服 项目建设是多个专业一起参与的活动,专业数量可以从十几个到二三十个。特别是近一百年以来,由于电力、空调、通讯、数据、安全、智能等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加。 上面这段话有点文质彬彬的感觉,跟其他部分的文风有点不太一致,那是因为我没想好如何用大白话讲清楚这个意思。 简单点说,造今天的房子,即使鲁班他老人家在世,充其量也只能搞掂建筑和结构两个专业,要把现在的房子造起来,还需要水道鲁班、暖通鲁班、电气鲁班、节能鲁班、通讯鲁班、效果图鲁班等等。 当然,现在上面这些鲁班我们都有,就是需要再多的鲁班我们也一定会有的。 问题是,这么多鲁班,怎么在一起造房子呢? 果然是行家,问到点子上了! 此处不准备讲造房子的历史,因此,手工时代的陈年旧账咱们就不说了。 咱们还是一起来看看CAD时代的鲁班们是怎么把房子弄出来的吧。 CAD时代的故事: 首先建筑鲁班出场,画好各种平立剖图纸,然后交给其他的鲁班门。 这时候效果图鲁班来了,根据建筑鲁班给的图纸鼓捣出一个“效果图模型”,再根据这个模型做出建筑物的效果图、动画、虚拟现实等等的可视化效果,供业主或评委们做决策。 结构鲁班要做结构计算,根据建筑鲁班给的图纸鼓捣出一个“结构计算模型”,然后进行其它鲁班门都没法明白的极其复杂的各种结构计算,配好钢筋,画好结构图。 然后机电鲁班门扛着各种机器和管子来了,在图纸上见板起架,逢墙开洞,再整出好几个“机电计算模型”,在这些机电模型上进行机电各个专业的计算、分析、模拟,开始画机电图纸。 造价鲁班该出场了,在这些图纸基础上建立“算量模型”,统计混凝土的体积、量管子的长度、数设备的数量等等,最终计算出房子的造价。 时髦的绿色鲁班走过来,看着这些图纸,搭起来一个“绿色建筑计算模型”,开始节材、节水、节地、节能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建筑计算,甚至还得算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等。 房子造好以后呢,物业鲁班来了,赶紧建立“物业管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建筑物的运营维护大业。 怎么这么啰嗦啊!报告看官,咱这可是超级简化版。咱还没考虑机电鲁班发现他要走管子的地方被其他鲁班占了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毛主席说:“死人的事情是经常会发生的”,咱这儿没那么严重,不过鲁班甲挡鲁班乙道的事情确实是经常发生的。 看出门道来了吗?咱这儿总结总结? 第一:鲁班门都很辛苦,自己的活还没练以前,都得自己先鼓捣出一个“XXX模型”来。各位业主大人,这些个“XXX模型”和您要的那个房子是一码事儿吗?您相信鲁班门都能鼓捣对?退一万步讲,就算第一次都鼓捣对了,后面遇到“设计变更”或“错漏碰缺”的时候,所有鲁班都能步调一致吗? 第二:当然鼓捣“XXX模型”是需要时间的,虽然对于业主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第三:鲁班门鼓捣出来的这些“XXX模型”您在以后的运营、维护、改建、扩建过程中能用得上吗? 如果把造房子比作裁衣服的话,CAD时代每个鲁班都根据自己的擅长做衣服,可您却觉得每件衣服都在某个方面不合适您,都穿不出去。 鲁班当然都是好鲁班,问题在于每个鲁班在给您做衣服以前都得先做一个他理解的您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裁衣服。 我们一起来看看即将到来的BIM时代的做法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BIM时代的故事: 如果业主在请那些建筑鲁班、结构鲁班、机电鲁班的基础上,再请一个BIM鲁班,专门帮助业主建立、管理、更新一个其他鲁班们都可以用的和实际建筑物的内容一模一样的模型,我们称之为BIM模型,情况会如何呢? 建筑鲁班要出平立剖图,业主吩咐BIM鲁班从BIM模型里找出平立剖需要的素材给建筑鲁班; 结构鲁班要做结构计算,业主吩咐BIM鲁班从BIM模型里找出结构计算需要的信息给结构鲁班。计算以后如果要进行调整,BIM鲁班就把调整的信息在更新到BIM模型中去; 机电鲁班如此,绿色鲁班如此,造价鲁班统统如此…… BIM鲁班因为帮助业主把所有鲁班的信息都放到同一个BIM模型中去了,所以就可以发现并解决不同鲁班之间互相打架的事情。 招投标开始,BIM鲁班不但可以帮助业主准备一份已经解决掉各种错漏碰缺问题的图纸给投标方,而且还可以把那个设计已经完成的BIM模型给施工鲁班,请施工鲁班把投标方案在BIM模型上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施工过程中的工地实际进展可以在BIM模型上表现出来和计划进度做对比,施工中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利用这个BIM模型来解决,新的信息也能同步更新到BIM模型中去。 房子造好以后,这个一直在跟着变更更新的BIM模型就跟实际建筑物一样一样的了,以后市场、销售、运营、改建、扩建,就统统都可以用了。 如果还是用做衣服来比喻,那就叫量体裁衣:您的体,您的衣。 最后一个问题:BIM鲁班 = BIM咨询师。 3. 结果层面:CAD是设计师干活更快了,BIM是业主变成最明白的那个人了 问:从手工时代到CAD时代,最受益的那个人是谁? 答:设计师。 问:设计师得到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答:绘图快多了。 问:从CAD时代到BIM时代,最受益的那个人会是谁? 答:业主。 问:业主的最大好处会是什么? 答:省钱。变更少了,返工少了,追加投资的情况少了。 问:还有呢? 答:省时间。有啥问题都立马能解决了。 问:还有呢? 答:房子质量提高了。不用造好再砸了,不用没洞硬凿洞了。 问:还有呢? 答:没有了。 问:真没有了? 答:业主成精了。业主啥事都知道了,业主变成最了解自己房子的那个人了,业主变成最明白的那个人了。
bim是什么
bim是什么,BIM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简称(建筑信息建模)是一个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各阶段统一协调的过程,是把使用标准的理念转换成相应数据的操作软件。
BIM图像看似简单的3D CAD档案,事实上BIM组件在应用程序中比较复杂,并提供更佳的操作灵活性。创造单一组件时,每个BIM组件作为建筑形态内单一的独特元素,当加载到项目模型时,则允许用户看到该组件与其它元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构建;例如,将多玛的旋转门加载到单一测量的模型。
bim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BIM建模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它可以预防建筑项目在规划阶段可能发生的潜在冲突。BIM系统能让建筑师和设计师更迅速,更简单地了解和实现门控,自动化和其他多玛产品的特性。
bim是什么,bim工程师是干什么的
BIM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
1、bim工程师是能依图说、规范及营建工程之施工中,了解建筑量体及系统模型组件建立流程;
2、bim工程师是管理内部与外部合作的业主、承包商等,及掌握工作流程,以确保项目能成功进行;yd119.cn/article/917
3、bim工程师是了解风险管理并以BIM技术,模拟使用不同的策略,以达到抑制或是降低风险的目的;
4、bim工程师是以BIM技术建立、考虑实施工地安全计划,并纳入ISO 45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以确保工地安全;
5、bim工程师是以BIM技术按施工进度完成建造,并履行预算和工程时限;
6、bim工程师是应用BIM技术调整并且变更程序,以协助工程如期完成;
7、bim工程师是依工程需求,产出模型相关图面数据;
8、bim工程师是知道不同BIM软件及智能联网、工业4.0、传感器的应用整合概念。
bim是什么,bim软件是什么
BIM不是软件!BIM拆开了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就是我们常说的建筑信息模型,可以说其摆脱了传统CAD的二维设计,通过3D数字化技术把建筑工程中各专业、各阶段的各种与工程相关的信息全部纳入数据模型之中,通过BIM软件进行建模、分析、模拟、演示、检测等,对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控,提高传统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为参与各方提协同平台,有利于大家在统一的环境下进行沟通、商讨、决策,让项目能够在各方满意的情况之下顺利进行。
bim是什么,bim技术是什么
BIM是以3D数字技术,将建筑工程中各个作业之种相关信息整合数字技术,将建筑工程中各个作业之种相关信息整合数字技术,将建筑工程中各个作业之种相关信息整合数字技术,将建筑工程中各个作业之种相关信息整合起来,并对各个信息作完善的描述。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