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一次性鉴别nacl.hci.naoh的溶液是什么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22)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溶液试管

石蕊试液。原因如下:石蕊是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现紫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本题中NaCl是中性盐,HCl呈酸性,NaOH呈碱性。

一次性鉴别nacl.hci.naoh的溶液是什么

所以,加入石蕊试液后:

NaCl呈中性,在中性溶液里,石蕊溶液呈紫色,即不变色;

HCl呈酸性:在酸性溶液里,石蕊溶液呈红色;

NaOH呈碱性:在碱性溶液里,石蕊溶液呈蓝色。

一、比较Na2CO3和NaHCO3在水中的溶解性 操作步骤 ①分别称取约2gNa2CO3和NaHCO3固体,观察外观 ②分别滴入10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用手接触试管 ③继续加等体积的水 实验记录(现象描述) 小结 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均为粉末状固体,碳酸钠的固体颗粒较大 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都能溶于水,碳酸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触试管底部,感觉到热。而碳酸氢钠则不明显 ③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小很多。 二、Na2CO3与NaHCO3和盐酸反应 反应原理 Na2CO3+2HCl=H2O+NaCl+CO2↑ NaHCO3+HCl=NaCl+H2O +CO2 ↑ ①0.05molNa2CO3和0.05 mol NaHCO3固体,应取得Na2CO3 5.3g,NaHCO3 4.2g ; ②在两个烧瓶中加入约50ml 2mol/L盐酸; ③在气球中加入上述Na2CO3 、NaHCO3固体 ④安装好装置 实验记录 小结 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 ②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比碳酸钠的反应激烈。 四、Na2CO3和NaHCO3溶液鉴别方法 实验原理:BaCl2 + Na2CO3 == BaCO3↓+2NaCl Na2CO3 + 2HCl ==H2O +NaCl + CO2 ↑ NaHCO3 + HCl ==NaCl +H2O +CO2 ↑ OH- + HCO3- =H2O+CO32-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操作过程, 实验现象,结论 ①将NaHCO3 、Na2CO3混合物置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观察试管中的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CO32- 与Ba2+ 形成BaCO3 白色沉淀。 ② 取上层清液,在清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氯化钡不足量。若无白色沉淀,则氯化钡以使所有CO32-沉淀。 ③ 在步骤②的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因为在步骤①②中氯化钡溶液过量,所以有少量白色沉淀。 ④ 再滴入氯化钡溶液。 继续生成白色沉淀。 五、Na2CO3和NaHCO3固体鉴别方法 实验原理:NaHCO3=Na2CO3 +CO2↑+ H2O 产物如何检验?如何判断碳酸氢钠是否完全分解? A固体分解 实验步骤 操作过程 ① 取干冷的大试管,用药匙将适量NaHCO3 粉末铺满试管底部,用高锰酸钾产生氧气的发生装置进行安装,另备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② 点燃酒精灯,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稍后,集中对底部加热。然后将导管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③ 加热直至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不再产生沉淀。 B产物检验 实验步骤 操作过程 结论 ① 将加热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成物有CO2 ② 大试管的导管处接一个内装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硫酸铜变蓝 生成物有H2O ③ 取出大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制成溶液,加氯化钡溶液,有沉淀生成。 ④ 再滴入H+,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剩余为碳酸钠。 C如何判断反应完全 实验步骤 操作过程 结论 ① 在对NaHCO3 粉末加热的过程中,三次停止加热,待大试管降回室温后,进行称量,记下重量。 ② 比较记录。 若三次记录相同,则反应完全 ③ 在加热一段时间后中,停止加热,多次称量石灰水及试管的质量,记录数据。 ④ 比较记录。 若三次记录相同,则反应完全 小结 ①判断反应完全与否,可通过测质量,测生成物,进行判断。 ②此实验可在导管后套上一个气球,气球体积不变,可判断进行完全

求采纳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