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是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和散手区别

乐乐1年前 (2023-12-22)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太极拳太极

很多人都这么抱怨,这擂台上的比的是太极推手吗?怎么看上去象摔跤啊。其实,太极推手从其功能上来说并不非常适合用于比赛的,她不是摔跤或者是盘手绕圈子,她只是检验太极拳拳架是否准确的一种训练方法,是进阶太极散手的一个过程。练拳架是训练知己的功夫,能够培养内气,增长内劲,提高功力。而推手可以用来训练知彼的功夫,不推手就不知道如何应付对方的进攻,也不会知道自己拳架哪里有缺陷,也就不能进一步准确拳架,也就很难再提高功力和技术。既然太极推手是一种训练方法,开始时就需要双方的互相配合,需要喂招和拆招,开始阶段说好谁喂招,谁拆招。喂招的人要根据对方的水平给多大的力,给什么方向的力,而拆招的人需要考虑的是用哪个招式可以不丢不顶的化掉对方的那个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产生了丢顶,那就要在拳架上找问题并加以改正,然后再定型拳架,然后才是融汇贯通。以后喂招的人可以加大力的强度、速度并改变力的方向,而拆招的人始终要贯彻不丢不顶地将拳中的招式发挥的淋漓精致。当这种不丢不顶变成本能的时候,太极推手也就过关了。  有人说我第一个提出太极拳需要检验,其实推手就是检验太极拳是否准确的方法,这绝对不是我第一个提出的。只不过是很多人渐渐的把这种法则遗忘了,变成了拳架是拳架,推手是推手,这就不是很妥当了。  我一再强调太极拳需要检验,一是要检验定式动作的准确性,二是要检验运行线路的准确性。定式动作的检验就是让对方在各个方向加上力,这个力能够传到足底。太极拳其理论基础是太极的阴阳之理,而生理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和骨骼学说。定式动作必须符合经络和骨骼最佳的传力和受力点,才能将对方的力传到足底并承受住对方的力。这也应了太极拳经典中的太极拳需支撑八面一说。运行线路的检验是让对方推这你,你能够让对方在使不出力的情况下完成太极拳动作。如果让对方使出力的情况下做动作,那就是顶;而为了让对方不出力,自己完不成动作就是丢。因此检验动作就是训练不丢不顶的一种方法。让对方推着你做动作就是太极推手的一种简化方式。  要玩转太极拳需要功力和技术,缺一不可,就像太极阴阳的两个方面。常言道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看上去相互对立,但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为根、相互转化的。通过拳架的训练能够增加内劲,增加功力。通过太极推手的训练能够使不丢不顶的技术得到强化。而推手训练又能够规范拳架提高功力,功力提高了,就会象大人玩小孩,不丢不顶的技术又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的太极散手就是功力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而做到温柔时使人毫无痛楚,而翻跌绝妙;猛烈时亦可使人如受巨浪冲击的技击高层境界。添加评论

一、传统太极拳推手的现状

太极拳是中华瑰宝,在形式上它包含了太极拳架(套路)与太极拳推手两大部分内容。传承与弘扬太极拳推手这一中华民族的精髓,是国家以及民间太极拳传人和爱好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979年国家制定了第一部《太极拳推手竞赛暂行规则》,2015年国家又颁布了《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试行规则》。国家体委也曾于1994年至2003年将太极拳推手确定为国家武术竞赛项目,但是也仅仅维持了十年的时间即被迫暂停了比赛。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太极拳推手技法的限制导致太极拳推手比赛缺乏观赏性。

什么是太极拳推手?在概念上把太极拳推手做一个定论,时至今日应该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但是按照目前所公认的《太极拳论》以及众多的太极拳家留下了的论述来看,太极拳推手是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技术八法为核心的,在粘连黏随的基础上运用听、问、化、引、拿、发的技巧来进行二人对练的一种训练方式。是对太极拳套路的一种检验。太极拳推手训练的目标是破坏训练对手的中心,使其失重跌倒。“棚、捋、挤、按、采、挒、肘、靠”技术八法基本不具有直接对训练对手的身体甚至生命造成伤害的危险。那么,按照这种传统意义的太极拳推手规则来进行比赛,或倒地、或出圈、或出现第三支撑就算得分,缺少类似拳击赛场上的“KO”沸点,观看者就会感觉过于温柔而乏味。即使是竟赛者运用技术八法使其对方跌倒,那也是在一瞬间的事,作为爱好者可能会看出一点门道,但是作为一般的观众就难以看出其中的技法而失去热情。任何一个竟赛项目,失去了观众,那就失去了竟赛的意义。

太极拳推手参赛者突破技术八法,使竟赛显得不伦不类,观者吐槽。

在竞技场上,太极拳推手毕竟是一场竟赛,竟赛就是以取胜为目的的,所以无论规则怎样限制,竟赛者都会极尽全力在场上拼搏,难以控制自己行为动作在“棚、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技术八法之内,往往在太极拳推手比赛场上,都会出现使用蛮力、顶牛、抓扯、抱摔的现象,其结果往往是力大胜力小,体壮胜体弱。这又不符合传统太极拳推手所追求的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的本质特征。这就难怪一场太极拳推手比赛下来,观者都要吐槽:这哪里是太极拳推手嘛,明明是摔跤比赛。

太极拳推手竟赛难以显现太极拳推手深邃的文化内涵。

什么是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和散手区别

太极拳推手之所以在东方这块土地上诞生,是离不开中华民簇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中华文化历来讲究内敛、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外露,张牙舞爪。比如在文学方面: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但是他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他尽管可以七十二变,在观世音面前也是乖乖地作揖磕头。又如在红楼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中,骂人从不现一个“脏”字。不像美国的竞选总统辩论,特朗普恶心西拉里,直接就说她“是一个恶心的女人”。在哲学方面:中国的《易经》、《道德经》等提出了“一分为二”的宇宙发展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强调“阴阳共存,阴阳互孕”的相对论观点。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太极拳这种外表软绵绵的拳才得以诞生。太极拳的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的核心思想;“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的后发制人的伦理思想,无不包含着传统中华文化影子。“阶及神明”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习练者在“招熟”“懂劲”的阶段,被推上了太极拳推手擂台,在“取胜”的意识驱使之下,是很难保持住“内敛、含蓄”而不得不显现出自己的原形来的。所以,太极拳推手比赛场上往往出现使用蛮力、顶牛、抓扯、抱摔的现象就不奇怪了。赛场上是难以显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的。

二、传统太极拳推手在当代遇到了什么问题

延续了数百年的太极拳推手,走到了今天,给当代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太极拳推手”究竟是一种对练形式,还是一种体育竞技运动。”我们来看看当代的许多太极拳研究者们对太极拳推手所下的定义。余功保编著的《中国太极拳辞典》中对“太极拳推手”一词的注解是:“太极拳对练形式。以双人锻炼为主。------传统太极拳推手经常在师生之间和学员之间进行。现代武术比赛中设立了太极拳推手项目,------制定了《太极拳推手竟赛规则》”。(明确了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对练形式,而不是体育竞技运动)。王志均编著的《中国太极拳史》中对太极拳推手的定义是:“一种中国古代民间个体徒手技击术”。(回避了现代太极拳推手的竞技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推手教程》中对太极拳推手的定义是:“------用以体认太极拳体用兼备,由术入道的训练形式。”同时强调:“太极拳推手和太极拳推手竞技运动不同。太极拳推手竞技运动,简称太极拳推手运动,是指在竞技体育的背景下,以竞赛规则为准则的对抗竞赛活动。太极拳推手主要指承传太极拳传统训练的一种练习形式。”(明确了传统太极拳推手是由术入道的训练形式,并和现代太极拳推手竞技运动本质的不同)。

正本清源,再看看历来太极拳的经典论著《太极拳论》的阐述:“人钢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里讲的是太极拳推手要粘连黏随而绝非对滞顶牛。“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拳推手学习的三个过程:“招熟”、“懂劲”、“ 阶及神明”,不是可以短时间里所能够掌握的。“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者。”太极拳推手之外的拳种技艺很多,但都是壮的胜弱的,力大的胜力小的,这些都是先天生就而不是后天努力训练出来的。“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进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太极拳推手就是要忘掉自我而随着形势的变化为变化,如果不是潜心而专注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学,只是贪多求快,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学习太极拳推手必须要注意。

从以上众多定义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传统太极拳推手绝不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但是当代为了弘扬和推广太极拳推手,又确实存在把太极拳推手纳入了体育竞技项目的状况。这就为当代太极拳推手的研究者们给太极拳推手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也就是说,如果把太极拳推手纳入体育竞技项目,可以更广泛地推广传承太极拳推手运动。但是这又不符合具有中华民簇文化特色的传统太极拳推手的本质特征。如果太极拳推手没有竟赛活动,那又怎样来体现太极拳推手的技击功能,怎样体现太极拳的“拳”的含义呢?

三、按照 辩证唯物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讲的是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推广的“简化太极拳”,在全国各地开展得蓬蓬勃勃。尽管是徒有其表,但也仍然是被叫做“太极拳”,仍然被众多百姓所认可。所以,国家层面的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民间搞的太极拳推手竞赛,也是尽可以开展的。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太极拳学者专家都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在当代的太极拳推手竞技场上,这种“太极拳推手”,就是一种体育竞技运动,它继承和体现了传统太极拳推手的技击部分的特性。因此,在国家层面制定《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时,应该实事求是的针对具有现代新概念的“太极拳推手”的特性来制定规则,适当的放开“棚、捋、挤、按、采、挒、肘、靠”技术八法的限制,融入摔跤、擒拿等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有元素,使其成为:即具有传统太极拳推手的部分特征,又能够区别于其它的拳击、摔跤、散手等体育竞技项目;即具有观赏性,又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太极拳推手的崭新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那么,我们具有中华民簇文化特色的传统太极拳推手是否就此变味而逐渐消失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具有中华民簇文化特色的传统太极拳推手将仍然得到传承和弘扬,不过它的土壤是在民间,而不会是在竞技场上。

为了把传统意义的太极拳推手与现代“太极拳推手”在用词和概念上加以区分,我认为用“太极推手”一词来界定、规范传统太极拳推手的内涵与外延更为妥当。即传统太极拳推手就是现代概念的“太极推手”。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在具有现代新概念的“太极推手”和“太极拳推手”的文字中加上“”引号,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推手。

四、现代概念的“太极推手”在民间

用“太极推手”一词来代表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推手,在字面上更为简洁与妥帖,在内涵和外延方面也能够完整显现传统太极拳推手的本质特征。“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论》的第一句“无极者”就没有“拳”字。“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是代表宇宙的万事万物按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变进化论的观点。《太极拳论》“太极者”中的“太极”也代表“一阴一阳之为道”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的相对进化论的说词。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太极拳”一词中的“太极”是事物的本质,而“拳”是“太极”的载体。那么,我们用“太极推手”一词来表达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推手;更为抽象、含蓄,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现代概念中把“太极推手”与“太极拳推手”区分开来,更有利于传承与弘扬太极拳推手。“太极推手”少了一个“拳”字,更加体现出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推手追求“阶及神明”的“道”的本质。我特别赞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推手教程》中对传统太极拳推手所下的定义:“------用以体认太极拳体用兼备,由术入道的训练形式。”这里的“术”是指“太极推手”的表象, “道”是指“太极推手”的本质特征。“太极推手”的核心内容是“意”。“ 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推手”特有的特征,通过这种训练方式,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曾经有人说太极拳是“水拳”,是因为它具有“水”的特性,即与万物不争而润万物。所以我们要以“道”而不是“输赢”来论“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训练目的是什么呢?具体的说,通过这种由术入道的训练:达到习练者的头脑清晰。习练太极拳架“太极推手”要求心无旁骛,在头脑里达到一种虚灵明静的自然状态,这时习练者会感觉到头脑特别清晰;达到习练者的身体健康。坚持习练太极拳架“太极推手”,内可以“按摩”五腑六脏,气血畅通,外可以灵活身段,避免减少意外的发生,延长寿命;健全强大的心理。通过习练“太极推手”,可以从中悟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孕、阴阳共存的道理,做到遇弱不欺、遇强不畏的中庸之道;丰富人生生活。“太极推手”强调身心都要松、空、圆、柔、活,两人对练“太极推手”不会对身体以及生命造成威胁,不会对心理造成任何负担。所以说太极拳“太极推手”是任何体育项目都不可比拟的。它适合各种年龄、层次的人参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和谐家庭关系,与推友一起推手,推出健康、推出和谐、推出中华民簇的兴盛。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空空的、圆圆的、柔柔的来,在世间几十年后逐渐负担满满、由柔变僵。习练太极拳架“太极推手”就是要达到一种人的自然回归。所以习练太极拳架“太极推手”是现代人必修的文武之道。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中,急功近利、舍近求远、心绪浮躁是现代人普遍的现象。习练“太极推手”学习气沉丹田、舍己从人,经过“招熟”、“懂劲”阶段达到“ 阶及神明”层次的,那是太极者为之奋斗的目标。那些质疑太极拳能否打人,以及像“颜某”等,对“太极推手”不着边际的神话般表演,都非真正的太极者。所以,传承与弘扬“太极推手”的历史任务即复杂又繁重,我们必须要正本清源,紧紧抓住“太极推手”的本质特征,潜心研究、坚持习练、承前启后,做一个真正的太极者。

四、现代概念的“太极拳推手”在竞技场

“太极拳推手”比“太极推手”,多了一个“拳”字。“拳”字本身就含有“力量”的意思,所以把适当的放开“棚、捋、挤、按、采、挒、肘、靠”技术八法的限制的太极拳推手竟赛运动,用“太极拳推手”一词来表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太极拳推手”有了反应它自身本质特征的定义,就可以名正言顺确定它的体育竞技运动的身份,名正言顺的据此制定《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使其逐渐成其为一项具有较广泛群众性的、能够反应出中华民簇血性一面的、崭新的体育竞技运动。从单项体育竟赛项目走向全运会、亚运会以及奥运会。

综上所述,在概念上将“太极推手”和“太极拳推手”加以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太极推手”生存发展于民间,“太极拳推手”展现于赛场,一文一武、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转化、共同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太极拳推手的传承与弘扬,更有助于中华民簇的伟大复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