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欲望”是动力还是束缚?
不过,在我谈到要打碎欲望的时候,有些人是非常排斥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欲望不是束缚,而是动力,能促使一个人积极地追求一些东西,而且它是人的天性。对此,我的回答是:你不打碎它,就会永远受到它的左右。
有的人最初为了养家糊口而追逐金钱,但是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诱惑越来越多,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这种渴求与追逐的过程中,他很容易就会迷失自己。假如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出卖国家机密和资源,可以赚到很大的一笔钱,而且,好多人都是这么做的。他就有可能会超越底线,做一些伤害国家利益的事情。刚开始,他或许会内疚、痛苦、恐惧、心虚,但是这个充满了欲望和功利的环境,会不断告诉他:你这么做没有错,有钱才有尊严,你难道不想活得好一点,不想成功吗?大家都是这样活着的,不是吗?这时,他就会放下良知,放下罪恶感,放下灵魂的纠斗,变本加厉地错下去,而这个欲望化的价值评判体系,也会因为新成员的加入,变得越来越坚不可摧,甚至越来越扭曲,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糟糕。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变成某个利益游戏的牺牲品。在这一点上,不管你有没有钱,都一样。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着幸福感,这当然很好。但是,它也恰好反映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现状——幸福感正在逐渐远离我们。为什么?我曾经说过,当全世界都呼吁着,要抢救一种文化的时候,正好说明这种文化在走向消亡,幸福感也是这样。那么,难道我们要坐以待毙吗?当然不是这样。不过,仅仅呼吁还不够,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应该改变的,什么是能够改变的,什么又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尤其应该明白的是,幸福感从何而来?
幸福感来源于满足、坦然、爱等正面力量,假如放纵恶念和欲望等等,使那些正面的力量受到压抑,人就不可能幸福。
我打个比方,如果你想让一杯水变得像蜜一样甜,你会往里面不断撒盐吗?当然不会。同样道理,如果你在渴望幸福的同时,又不断加入一些与之相反的东西,就很可能会承受失落。制度、福利等外来保障固然很好,也很重要,但它们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唤醒自己心中的爱,如何真正地爱这个世界,如何用爱驱散欲望与怨恨,如何守住良知,如何学会知足。只有每一个人都唤醒自己心中的爱,都守住自己的良知,整个社会的文化土壤才会发生改变,价值评判标准也才会改变,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的方式才会改变,整个社会才有改善的可能。而且,只有懂得知足,心里有爱,学会宽容,能守住良知,一个人才能活得满足、快乐、坦然。
所以,不要总是把眼光投向外部世界,要看看自己的内心,多跟自己的灵魂对话,看看它需要什么,又缺少什么,看看自己是不是往精神世界里面,填充了一些多余的垃圾。
选自《光明大手印:当代妙用》
雪漠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理想和欲望的区别: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
欲望(Desire)是由生物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动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简单的来说就是 爱与不满足。
相关论述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是任何想象都是理想。
理想既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空想和妄想。理想是一种正确的想象,具有不同于幻想、空想和妄想的突出特点。
第一,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理想的客观必然性就是理想作为一种想象,正确的反映客观实际,正确的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合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理想具有社会性。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理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理想的社会性是指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