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和封建制有啥区别?
这个问题有两个版本的答案
一是 “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9900.html?wtp=tt
二是
分封制是种族奴隶制的统治形式即用“封邦建国”“分土封侯”的办法来划分区域,实行统治,据传殷商时期已实行分封。西周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制成为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
封建制:这里应该是特指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与奴隶制、民主制等相对的特有的发展制度。封建的本义是封藩建鎭,这一词原本是周朝特有的,指分封制的实行,分封诸侯,建立藩镇。现在人们将封建制特指自秦统一以来至清朝灭亡这两千年的社会形态所采用的制度。
藩镇和诸侯有什么区别
1、在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中枢,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省由魏曹丕始设,主要职责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后来各朝沿用,因而起草诏令只是其职责的一方面,另一部分是掌管全国行政机要。门下省原本就为皇帝的侍从机构,与中书省一起成为决策机构逃不脱皇帝亲信关系的嫌疑,封驳审议是其代言皇权的象征权力。
2、D 西周分封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策建筑的表现,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汉初封国制完全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后来又通过战争灭掉异姓王,消弱同姓王,为汉王朝后来皇权的消弱埋下了隐患,而且战争的发生在当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不是。分封制分封的诸侯政治经济上都服从中央政权领导,而藩镇割据中的藩镇,不受中央政权节制,有自己独立的幕僚和经济资源,尤其是在军权上,军队是私有财产,完全不受中央管辖,甚至在军事实力强大时自立为帝,灭掉中央政权。
诸侯
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诸侯
中国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周代初期实行将土地和臣民封给子弟、功臣以建立诸侯国的制度。西周的诸侯有同姓、异姓之别。同姓即姬姓诸侯,在盟会时居于异姓的前面。异姓不少是曾与周王室有婚姻关系的,还包括褒封的前代后裔。在众多封国中,最重要的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其国君地位较高。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谓之锡命。周天子为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疆土范围、土地数量,以及所封给的属臣、奴隶、礼器和仪仗的数量。受封的诸侯必须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
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藩镇割据: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唐朝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藩镇的作用。
总的来说,诸侯是分封诸王,一般是皇室成员;而藩镇则是拥兵自重的武将。相同点是都割据一方,它们最初目的都是防御边疆或拱卫京畿,但很可能成为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的隐患。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