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唯独出现了“三曹”,而没有出现“三刘”、“三孙”?
在历史上有时候这样称呼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曹操以及他的是曹植,曹丕被称之为三曹。一个是苏轼以及他的孩子苏洵和苏辙,被称之为三苏。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在文学上有着较大的贡献和成就。
曹操,曹植,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建安时期,他们的作品建安文学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这样的称呼也是对他们成就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这三个人的尊敬。由此也可以判断出他们在文学上也有着较高的地位,得到了众人的肯定。
通过曹操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可以看出他个人的胸怀以及胸襟都十分广阔。通过文字也揭露了社会的一些矛盾,展现出了慷慨悲壮的情绪,同学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曹植被谢灵运夸赞其文采为才高八斗,意思就是如果全天下所有的才华只有一石的话,那么曹植一个人就要占去八斗。表达了谢灵运对曹植个人才华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而曹丕在诗词方面的成就,虽然相比父亲以及弟弟要稍微逊色一些,但同样成绩斐然。
反观刘备和孙权,其实就单单这两个人而言,他们也是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在历史上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不过他们并没有培育出优秀的后代,因此没有和自己孩子并称的这种说法。尤其是刘备,他的后代资质过于平庸,甚至被人们称之为草包。
与曹、刘、孙相比,袁绍集团的内部斗争为何会如此严重?
曹操、军事上曹操文臣武将最多、手下军队数目远远超过孙刘、军队的素质和训练度也远远高于其他两人、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主动权有正义的定位,版图上曹操占据了中国当时几乎所有最富裕和发达的地区且面积远远超过其他两人,人文上;当时的建安七子以及孔融祢衡这些当代大才几乎全在曹操的北方,经济上就更不用说了;曹操所在地基本一马平川、利于耕种再加上曹操实施屯田制度、粮食供给源源不断,个人方面一句话就高下立判,曹操从汉末天下大乱开始、靠着自己的本领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反观刘备、一生潦倒、四五十岁才靠着荆州突变占了一席之地、并且也是在荆州立住了脚跟、而后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不知羞耻的夺取了同宗刘璋的地盘,并且在这两个地方收揽了他百分之90的文臣武将、运气大于实力(至于传说中刘备的人格魅力和人品就没法考证真假了),孙权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二代、父兄为他打下了江山、当然孙权还是有一定才能的、不过他是一个守成之君、若让他打天下估计不行,所以综合起来曹操是远比孙刘二人强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每一个集团内部都会有不同派系之争,只不过看集团的领导有没有能力调和这些纷争而已。袁绍相比其他人,这方面的能力欠缺,所以显得内斗的更严重。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军阀,而且是三国前期中原势力最大的军阀。袁绍出身名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史遍天下,但要说明一下,这都是袁绍家里先祖前辈的丰功伟绩,袁绍不过是坐享其成,起点比别人高而已。至于袁绍的能力与志向,恐怕对不起自己的显赫身份。曹操与袁绍自幼相识,他们曾讨论过未来的理想,袁绍的理想就是有一亩三分地,能够自保就行了,典型的小农思想。袁绍之败,估计和他没有远大理想,有着不小的关系。
袁绍以讨董卓联盟起家,先后吞并了刘馥与公孙瓒的地盘,一举平定河北,成为了势力最大的诸侯。不过袁绍起家太过顺利,就像一口吃起来的大胖子,实际上是虚胖而已,并没有能力对于势力内部进行优化重组,袁绍手下之人原属不同的阵营,因形势所迫加入袁绍集团的不占少数。而袁绍又没有及时的给这些人进行心理疏导,所以导致手下鱼龙混杂,各怀心思。
其实袁绍手下还是有忠臣的,比如田丰和沮授,不过袁绍表面看起来很仁慈宽厚,而实际上心眼非常小,容不得别人说自己的不好,至于给自己提意见的人,更是会让袁绍心里不舒服,田丰和沮授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像审配、逢纪、辛评、郭图等人,早早就开始给自己研究后路了,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袁绍的儿子身上,可是袁绍有好几个儿子,而且又一直没定立谁为自己的继承人,这就让那些想找后路的人开始各为其主,帮自己看好的袁氏后人争宠于袁绍。大家全想着自己的未来,却没人为集团的利益考虑,这样的组织不败才怪。
孙刘曹三家与袁绍集团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三位霸主都深谙御人之道,能够把自己手下的人摆弄得明明白白。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