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隐喻是指什么?
洞穴隐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514-521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象。
“洞穴之喻”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那就是理想的城邦具有唯一性,其中真正的哲学家适合做城邦的统治者。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标志着古典希腊城邦公共政治生活时代的结束,哲学与宗教时代的开始。
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即是说他们代表人类无知的状态,而囚徒走出洞穴的过程则被比喻成通过教育而获得真理的过程。
而其中转向是个至关重要的举动。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而变成哲学家的过程。洞穴之喻对于后来的政治和教育理论影响甚巨。
“洞穴之喻”的故事
在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
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
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洞穴叠层石灰华与其他具叠层构造沉积物(海相的或陆相河流、湖泊、盐池、湿地等的)相比较,无论是沉积环境还是成岩-后生作用及变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现将其差别叙述如下。
1. 沉积环境
主要反映在沉积物沉积时,其周围的介质环境和能量环境两个方面。
(1)介质环境
所谓介质环境,是指沉积物沉积时,其周围所能接触到的物质环境。
与洞穴叠层石灰华相比较,其他具叠层构造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蓝藻藻丝体在沉积过程中,基本都是浸润在水体之中。而洞穴叠层石灰华除与洞穴的顶、底或壁等附着部分,可以处于水体浸润的环境外,其余大部分都处于大气之中。也就是说,洞穴叠层石灰华的沉积过程,其大部分时间周围的介质不是水体而是大气。这就需要洞穴水的赋存形式,在相当多的时候,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要以“雾状”、“溅腾”、“凝结”、“气化”等形式存在,才能满足蓝藻藻丝体捕获、粘结碳酸钙物质的需要。
从藻丝体所捕获、粘结的物质成分来看。其他沉积环境中的物质是多样、复杂的,它们可以是除碳酸盐类的其他矿物碎屑,也可以是其他动植物的碎屑物质。而洞穴叠层石灰华沉积时,蓝藻藻丝体所能捕获、粘结到的物质,几乎只是单一的赋存在溶液中的碳酸钙。极少能捕获到粒状,特别是稍大颗粒的方解石颗粒。
由于介质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岩溶洞穴叠层石灰华,在矿物成分、个体形态,乃至蓝藻种属等方面,与其他沉积环境沉积物的较大差别。
(2)能量环境
能量环境,是指沉积物沉积时,其周围介质对沉积物所施加动能环境。这里主要讨论蓝藻在海相环境与洞穴环境中的区别。首先,洞穴叠层石灰华沉积时,其周围介质基本上是大气。而其他海相具叠层构造的沉积物,沉积时周围的介质主要为水体。其次,从两种不同介质的流动,对沉积物的影响来看,洞穴(特别是洞穴深处)大气流动一般是微弱而缓慢的,作用在沉积物上的能量有限,不足以对沉积物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以水体为介质的沉积物,特别是海洋及河流环境,当水体流动时,其产生的动能对沉积物的影响是很大,有时甚至具有破坏性。
对沉积物产生影响的能量环境,具可比性的主要是海相沉积的“礁”、“叠层石”与洞穴叠层石灰华的比较。下面简述一些相关的概念。
1)相关的一些概念
①骨骼钙藻与非骨骼钙藻: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编辑(1985)《地质辞典》(二)提到:“礁灰岩reef limestone一种具有原地固着生长状态的生物骨架构成的石灰岩。这些生物具有抗浪本能,因而能造成坚固的抗浪构造,如岗陵状、脊状、不规则状的骨架灰岩体,特称为‘礁’。它比周围同时期沉积物要高得多。主要造礁生物有:群体珊瑚、钙藻类、苔藓虫……”。[20]这里所指的钙藻类主要为红藻和绿藻,认为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从海水中吸收钙质,组成具有抗拒海浪的骨架,将其称为“骨骼钙藻”。
还提到:“叠层灰岩stromatolithic limestone亦称‘叠层石’。一种具叠层构造的石灰岩……它形成于蓝绿藻的群体中。蓝绿藻丝状体能分泌出胶质粘液,捕获各种漂移的灰泥球粒,形成富屑纹层。然后藻细胞生长,展布在富屑纹层的表面,形成富藻纹层。如此一再重复便形成叠层构造。”[20]这里认为蓝藻(笔者注:过去又称蓝绿藻或蓝细菌)不能在海水中吸收钙质形成骨架,只能用自身分泌的粘液,捕获、粘结水体中的微细颗粒,赖以支撑藻丝体的直立。这种直立的藻丝体不能抗拒海浪的冲击,因而将蓝藻列为不能形成自身的“抗浪骨架”的“非骨骼钙藻”。所以蓝藻形成的具叠层构造的沉积物,被认为是由蓝藻本身及其生命活动遗迹所形成的综合结构物,被列为“遗迹化石”。
以上将红藻和绿藻划为“骨骼钙藻”,而将蓝藻划为“非骨骼钙藻”的叙述,主要是从这些藻类对海水动能的抗击能力来进行的。
②生态礁与地层礁:关于“礁”,刘宝珺等(1980)提到:“对于礁有两种理解,即生态礁与地层礁的概念。罗温斯坦(1950)、纳尔逊(1962)、克洛文(1964)、顿哈姆(1970)和奇林加尔(1972)等人强调的生态礁的概念是:‘由造礁生物(至少由一部分造礁生物)组成的坚固的碳酸盐构造,其垂直幅度比同期沉积物的要大,有可能在波浪作用带建筑起一个隆起于海底之上的构造,具有明显的凸起地貌’。”[17]也就是说它们必须有能够构成坚硬支架的造礁生物在海底原地固着生长、筑成抗浪的凸起构造。这一概念在地质界曾广泛地被接受,至今仍流传。
接着又提到:“但是在古代地层中往往看不到像现代珊瑚礁那样明显的造礁骨架,只能看到残留下来的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痕迹。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原生构造被破坏,或者是某些古代的礁根本没有像现代礁那样的骨架。因之布莱特(1973)等人强调地层礁的概念。他们认为古代礁只是在地层的外部形态上与现代珊瑚礁类似,但在成因上有本质区别。认为许多古代礁是由差异重力压缩沉积作用形成的丘状碳酸盐体,由碳酸盐泥组成,缺乏生物骨架,含较多的生物化石碎屑,其厚比同期沉积物为大。生物只不过提供了骨屑成分,它们悬浮在碳酸盐泥中不起粘结作用。粘结物全部或部分是非生物……”
“事实上现代礁中也不是到处均可见到完整的造礁生物骨架……因之可以说,地层礁的论点补充了生态礁论点的不足之处,即生物礁中经常见不到完整的造礁生物骨架,只见局部的骨架痕迹。但地层礁论者把生物礁与岩隆的概念混淆起来,忽视了生物在成礁过程中的作用……”
“然而在国外,对‘礁’(reef)和‘生物礁’(organic reef)两个术语含意的理解是有区别的。对于‘礁’只强调其为脊状、丘状、层状的形态;原地生长的生物的营建作用以及与周围岩石在岩性上的差异。而对于‘生物礁’则还强调其抗浪性及地形上高起的性质。”
“所谓生物岩礁(或块砾,bioherm)系指一种丘状、穹窿状、透镜状或礁状的岩体,它由几乎都是原地生长的生物营造起来的,(如珊瑚、藻、有孔虫……),而被不同岩性的岩石所围绕;如生物礁或非礁的石灰岩岩丘。据纳尔逊、布朗(1962)的统计,它的高/宽比大于1/30。有人把它作为生物丘(organic mound)的同义词。”[17]
虽然以上对“礁”定义的叙述,不太明晰,但可以看出他们主要强调的是:①生态礁与地层礁、礁与生物礁的区别在于,生态礁、生物礁必须具有原地固着生长坚硬的抗浪骨架,并形成明显的凸起地貌;而地层礁与礁,则仅具有凸起地貌即可,不一定要求具有生物骨架及原地固着生长的特征。②礁的高/宽比需大于1/30,但没有数量上的界定。③对于红藻、绿藻与蓝藻,强调红藻与绿藻能形成抗浪骨架,可以形成“礁”。而蓝藻因不能形成抗浪骨架,所以只能形成“叠层石”。
2)洞穴沉积环境的特点:以上对藻类在海相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抗浪”性,及原地固着痕迹的难寻性问题,在洞穴环境中都可以得到诠释。
关于红、绿藻与蓝藻的“抗浪”能力差异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是相对的。红藻、绿藻能经受海浪的冲击,但蓝藻也能经受洞穴大气流动带来的影响(尽管这种流动能量是微弱的),也能在洞穴中形成大于宽高比为1/30的沉积物。所以是否可以将柱状、树状洞层叠层石灰华,作为一种洞穴“礁”来对待、来研究。
如果红藻、绿藻吸收海水中的钙,组成自身的“骨骼”的过程,是一种生物沉积过程。那么,蓝藻的捕获、粘结作用,同样也是一种生物沉积过程,两者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所以洞穴叠层石灰华与海相环境中形成的“礁”,在某种程度上其所具成因类型,应该是一样的。即同为“生物沉积”。
由于洞穴叠层石灰华沉积时期相对短得多,没有受到相对高温、高压“埋藏作用”的影响,特别是沉积物具有蓝藻的多期重复生长、填充、沉积的特性。所以洞穴叠层石灰华,在蓝藻的沉积、成岩作用研究方面,具有更直观、更清晰的优越性。也能清晰地观察到其生物原地固着生长的确切证据。所以对洞穴叠层石灰华的研究,相对说来在很多方面,与海相藻礁相比较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成岩-后生变化
洞穴叠层石灰华的成岩-后生变化,与海相环境相比较,具有许多特殊性与不同点。由于沉积物周围介质成分相对单一,沉积后一般不经受后期沉积物的覆盖、重压。所以沉积岩石学中的成岩-后生变化作用,在洞穴叠层石灰华沉积后一般都不会出现。就连沉积物已显现出来的石化、固结、重结晶等作用,也与海相沉积物所形成的机理有很大的区别。
沉积岩石学论述的成岩-后生变化,无论是石化、固结作用,还是重结晶作用,它们都是在经受相对高温、高压后发生的。这与洞穴叠层石灰华的石化、固结与重结晶作用的环境大不相同。首先,洞穴叠层石灰华沉积后,没有经受沉积物的埋藏作用阶段。温度和压力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直处于洞穴环境的常温、常压下。其次,洞穴叠层石灰华在沉积过程中,沉积物除与洞穴顶、底、壁的接触部分外,大部分时间都很少与聚集成片的水体接触。何况洞穴中水体中的矿物成分原本就较为单一,很少出现其他物质成分的带出和迁入。
虽然洞穴环境与海相沉积环境,有如此巨大的差别,但洞穴叠层石灰华的石化、固结及重结晶作用还是发生了。这说明海相环境的成岩—后生变化的理论并不一定适用于洞穴环境,对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进行。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