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22)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殿试进士

科举分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层次

童子试通过,就是秀才,才有继续下面的考试资格

秀才在考试,就是乡试,通过的叫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

举人在明清,理论上就能当官了,当然不可能太高就是了

举人再考。就是会试,通过就是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会元再考试就是殿试,通过了就是进士,进士分三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就三个人,也就是三甲,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个级别,赠进士出身

第三个级别,赠同进士出身

在官位授予上,不考虑行贿,前一个级别的机会大一些

在古代科举时候有状元,榜眼,探花,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古代科举制等级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科举是非常之难的。好不夸张的说,在古代考中举人的概率比我们现在考上985,211的概率还要低。在古代,也没有什么高铁、飞机什么交通工具,全靠自己两条腿,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路上餐风饮露就不提了,你可能还得提前出发,一般会试都是秋天,年初就得出发了。例如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就是赶考的秀才之一。

一、秀才

1、要想在科举考试中举,首先要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那就是秀才。可考个秀才要先过三关,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2、考试由知县主持,一般都是在二月份,连考五场。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第二场为招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

第三场称再覆,考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考连覆:经文、诗赋、经文,姘文。

3、在第一场考试会刷下去百分之二十,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试期多在四月,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4、通常在这场会刷下去近一半的考生。接下来就是院试,院试就是最后考秀才的考试,院考由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其品级是三品,院试的结果下来才是最终的秀才。根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记载,平均每个县三年才能出十几个秀才。

二、举人

要成为举人,秀才需要通过乡试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各省在京的主考官主持,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时事政治、经史百家和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

乡试是定期举行的,考试的地方叫贡院。除非贡院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考试后一日出场,这也是精神和体力的考验。

考棚又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贡院里的搜查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三、贡士

成为举人后,由省衙提供物资以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通常安排在第二年的三月。

会试也考三场:第一场考生写四篇有关历史题材的文章——三篇阐述和一篇评论;第二场四篇考经义的文章和一首五言律诗;第三场则写一篇政治论文——策论。会试结果三天后即公布,中考者被授予贡士头街,并获一个半月后参加殿试的资格。

四、进士

成为贡士以后有资格参加殿试,科就没那么容易考了,除了考“帖经”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和“杂文”。“时务策”考的是你对国家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你能够指点江山;“杂文”则考诗赋,要求考生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具备优秀的文学才能。比起偏重“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显然更高,也考得更灵活,难度自然也就大很多了。进士科考试真的可以说很难,落榜的人也一抓一大把。比如如杜甫,写诗都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因此,进士及第,在当时也被称为“登龙门”。殿试在四月份举行,是紧随在会试之后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考试,直接授封官职。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五、探花、榜眼、状元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

总之,在那个时代的学子们都把科举考试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得中,金榜题名,这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科举时候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的两个都叫传胪。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第四名就是二甲的第一名,也称“传胪”(起初,第五名也就是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扩展资料:

传胪简介:

明代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甲、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殿试第四名)为传胪,殿试前三名则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幼学须知》载:“天子临轩,宰臣进三卷,读于御案前,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阁内则承之以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齐声传呼之,谓之传胪。”后多以螃蟹两只衔芦苇寓意“二甲传胪”。

科举制度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传胪即唱名之意。

玉山颓则是一个典故,形容醉酒之态。这两句据看来是现今的人写作,平仄对仗之类不像是古人所作。所以,我揣测的意思是,刚刚因为考试而心神不宁。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国家考试,也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和笼络知识分子,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明初殿试曾在承天门南金水桥畔设案考试,后来移至太和殿,清代在保和殿。这种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时间一般在春季农历三月。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

清朝时,进京应考的举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门东侧千步廊朝房,经过礼部会试,考中后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只有取得贡士资格的人才能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卷的成绩,由阅卷大臣打分,获得前十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过目,考中的被赐予进士。列第一甲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名者称为“榜眼”,第三名者称为“探花”。

殿试两天后,皇帝要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中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殿试

百度百科-传胪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