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分享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食,同饲。五气,不应指臊、焦、香、腥、腐,而应指天之风、暑、湿、燥、寒,因《素问?六节脏象论》有“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如果不是与人呼吸息息相通之气,又如何能从鼻窍而入,藏于心肺呢?又如何能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呢?
可见“天食人以五气”,就是指与人息息相关的呼吸之气。
五味,即饮食物内含的酸、苦、甘、辛、咸之味。饮食物主要来源于地面种植的五谷,故说“地食人以五味”。古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最明显地表现在呼吸方面,不可一息停止;地与人的关系,表现在饮食方面,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这五句医学谚语分别见于《黄帝内经》、《难经》及后世医著中,现述如下:
“肺为娇脏”,语出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论》。杨仁斋说:“夫肺为娇脏……易为冷热。”清代江笔花著《笔花医镜》进一步说:“肺主气,司呼吸……凡声之出入,气之呼吸,自肺司之。其性娇嫩,故与火为仇;其体属金而畏燥,故遇寒亦咳。”《黄帝内经》指出;肺合皮毛而主气,最易罹受寒热之邪侵袭,且肺脏娇嫩,过寒过热均不耐受,以寒为畏,以火为仇,偏则为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在论述咳嗽时,把肺比做钟,风寒入侵,从外撞击而鸣;火热上炎,也可由内撞击而鸣,由此可见肺脏娇嫩,不耐邪气的侵扰。
“心为火脏”,指因为心和自然界的火属性相同,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气化相通。《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体为脉。”自然界的火,可以直接侵袭人体,首先引起心的病变,而心之为病,也多表现为火的偏盛、偏衰。
“脾为土脏”,言脾属土而蓄养万物,故位居中央而灌四旁。《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又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肝为刚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肝为牡脏、肾为牝脏”。牡,刚之象;牝,柔之象。《笔花医镜》说:“肝与胆相附,东方木也,其性刚。”
“肾为水火之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胃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黄帝内经》着重从肾水方面阐述,《难经》则指出肾中元气亦有阴阳之分,肾精乃属元阴范围,属水,还应该有火的一面。只有“肾水”与“命火”相济,才能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故说“肾为水火之脏”。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经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指过亢之火,过亢之火能销蚀元气,使元气衰弱,故为病理之火。少火,指平和之火,平和之火能饲养元气,使元气亢盛,故为生理之火。《类经》指出:“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平和则气乃壮。”
“壮火食气”,指阳气过亢,火热耗气,使正气衰弱。火邪伤于人多见高热,或恶热、烦渴、汗出、脉洪等,这是由于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液耗伤。临床上除上述症状外,多伴有口渴、喜饮、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伤津耗液的病理现象。再则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过于使用辛热燥火之品,也可耗伤元气,故说“壮火食气”。
“少火生气”,指生理之火、平和之火,有滋生元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少火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脏腑的作用,是为人身之阳气。例如,肾阳虚弱,就易造成命火不生脾土,而引起脾土虚弱。《医学正传》说:“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真阳,壮则烧灼乎元气。”这就具体指出了“少火”和“壮火”的不同功用。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灵枢?营卫生会篇》。书上说:“血者,神气也,故血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意思是,血液耗损过度的人,不宜再去发汗。汗出过多的人,也不可再耗损其血。
“夺血者无汗”,指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汗血皆同源。所以《伤寒论》认为亡血者、失精者、衄者、疮者皆忌重剂发汗之品,就是本“夺血者无汗”之理而来。
“夺汗者无血”,指出汗过多,或者津液耗损的病人,不要再伤其血分,因津液皆源于血液,否则,必然加重病情。成无己注《金匮》时说:“水竭则无血。”若汗出过多的病人,再度使用刺血疗法或投以伤血之剂,必然会引起伤津脱液之变。
脏寒生满病
“脏寒生满病”,这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经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也。”由此说明,北方高寒地带杀厉之气损伤内脏,易成胀满之病。治以火灸之法,宜用温阳祛寒之品。
鼓胀之病亦属满病,其症多表现为腹部胀大,绷急如鼓,自觉胀满。鼓胀腹满的原因很多,但“脏寒生满病”则主要是说寒胀之症、水臌之症等。凡阴症必寒,寒症多虚,若因谷食不化,小便不利,脾之阳气不能运化水湿,浊阴不降,累及肾阳受伤,阻于肺所主之皮里膜外,肺卫之阳气皆伤,水气不得发越,则形成胀满之病。可见“脏寒生满病”之病理仍然关系到肺、脾、肾三脏,其病发于中年以上,由日积月累而来,其症必有虚寒之候,其治必用温阳之法。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黄帝内经》。有胃气则生,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经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无胃气则死,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经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由此可见,人体以胃气为本。胃气的强弱,关系到人体的盛衰;胃气的.有无,更关系到人体的生死。
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胃气来推测疾病的预后。原文有两种含义:一是人体在疾病中,如脉弱以滑,则是有胃气的表现,疾病治疗就比较容易。二是正常人的脉象是受气于胃的,所以有胃气的脉称之为常脉,人的脉象如果没有胃气,说明病情比较严重,治疗就较难。故《望诊遵经》说:“诊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内经和黄帝内经区别是什么?
读古书,只要抓住了开篇第一篇就可说抓住了全书的灵魂,假如读明白了第一篇的文字,就等于得到了全书的神意,《黄帝内经》也是如此。
其第一篇文字叫《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全书的主人公黄帝就向他的私人顾问歧伯,提出了一个至今还在面对的长寿健康的问题:我听说上古的人,都能活到百岁以上,而且动作还能保持灵敏不衰;而时下之人,才年过半百,动作就变得迟缓衰败起来了,是不是时代不同了,人的长寿健康也就不一样了呢?
一本书能开宗明义所提及的问题,一定是这本书成书的要害所在。同时,也可让我等现代人有一个清醒的熟悉:长寿健康不是今人才希望的,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世世代代的人们从生到死都在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生命课题。所不同的是大家追问的方式方法。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同一本书,没有区别。
《黄帝内经》原著简称《内经》,书名加个黄帝二字,大约是告诉后人,此书来源于上古圣人,不是平常人通过生产劳动可以写得出来的。
晋代以来说法《内经》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经》。《素问》讲天人合一,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紧密联系,《灵枢经》则相当于现代的解剖学,共同组成《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学典籍,不但系统地反映出我国秦汉以前上古医学不可思义的成就,至今也没有因人类科学的发展而显得过时,反而更是熠熠生辉。《黄帝内经》原文是深奥浑厚的,今人的白话译本,很难将其中的微言大义全部译出。
在中医界极高的学术地位
《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后世医家或医学流派的发展,多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添砖加瓦,或在《内经》的骨架上不断丰满血肉。它包括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法、养生、医学教育、五运六气等内容。
《黄帝内经》汇集了中国古代多学科的成果。包括哲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农事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兵学等多学科内容,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