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六气圆运动

乐乐1年前 (2023-12-22)阅读数 11#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阳气之气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六气圆运动

1. 五行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运。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

五行为五,其中火气分为君火与相火,也就对应了六气。其中君火需要上升,相火需要下降。

名为五行六气,实为六行六气。五行运动不圆,作用偏见成六气。

木气偏见病风,君火偏见病热,相火偏见病暑,金气偏见病燥,土气偏见病湿,水气偏见病寒。

六气命名: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六气的圆运动,金木水火,分别在四维,相火和土气在中宫。

也就是说脾胃运化,主要在相火和中土。

2.六行六气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四节为一气。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如何记忆呢?观察二之气起于春分,五之气起于秋分。

所以记住二之气,五之气就可以推导出来其他的六气。

3.厥阴风木

地面上属阳,地面下属阴。初气之时,大气由寒而温。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厥阴风木为初之气,起于大寒。此时天气正冷,有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指厥阴之际,也就是天气由寒转热之时。

地下水中所封藏经秋收来的阳热,动而上升。

此阳热与水化合,是为木气。

木气者,一年之阳根也。

木气类似八卦中的震,一阳在下,五阴在上。阳气不是独立上升的,而是要和水气化合。就像是光合作用,阳光里面的氧气和水化合。

植物的氧气与阳光,与水化合,产生碳水化合物。

人大概也类似如此。但是要更加复杂抽象。人与大气感应,阳气随之生长变化。观察人体阳气运行,就是观察生命运动变化。

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者,极也。

厥阴,寒的极致,天气就开始转变。阳气开始慢慢升起。

木气主动,动而不通,则成风,故称风木。

阳气与水化合生成木气,类似光合作用植物生长。木气是具有向上的,生发的,疏泄的性质。

木气不通,则成风。这句话解释不通,有人解释为内风,肝风内动。

这里我认为应该从生理与自然角度理解,就是风性也是生发与疏泄的。在五行为木火土金水。在六气为风热暑湿燥寒。五行对应六气,就是木对风。

如果人体五行运动出了问题,木气不通,容易产生风病。

结合前文:

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乃五行运动不圆,作用偏见之气。木气偏见,则病风。

可见风气是由于木气运动不圆,木气较多所致。

4.少阴君火

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气也。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联系后文:春分节前,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春分节后,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

也就是说春分以后,天气就开始转暖了。春分是阳气变多的开始。太阳的供热也比较多,人体的阳气也升腾起来。

此时大气较热,不似厥阴之阴极,故称少阴。

这个时候,阳气越来越多,不像冬天特别冷,还是有点小冷,所以叫做少阴。春捂秋冻,所以,还是要捂一捂。

木气上升之气,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

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光明四达,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称君火。

阳气即是木气上升带来的,又是感应大气阳光所带来的。人体可以感应到太阳高高照在天上,就像是君临四方的君王。所以,叫做君火,他是高高在上的。

此时大气由温而热,又称热火。

这个时候,由于阳光的照射,空气温度慢慢升高了,天气开始慢慢变暖,树木都开始发芽生长了。

5.少阳相火

三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天气越来越热,农民开始播种,万物开始生长。地面上热气增加。

经暮夜大气之凉降,降入地面下之水中,然当暑热上腾之时,旋降旋升。

晚上下降,白天上升,循环往复。

地下水中,为生物生命之所从出,此阳热实为生命之本,地面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所得阳热不多,故称少阳。

地面下与水化合的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地面上热多,地面下热不多,所以叫做少阳。

此阳热降入地下水中,以生中气。中气旋转,则上下交济,有如相臣之职,故称相火。此火不降,暑热薰蒸,又称暑火。

相火,为中气化生的根本。水火既济,则万事如意。水火不调,则疾病缠身。

相火,又称暑火,天气真的热了。夏天来了!

6.太阴湿土

四气之时,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地面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旧有的阳气亦升上来,

大暑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地面上阳光充足,地面下也阳气蒸腾。

地面上非常之热,地面下非常之寒。

地面上热了,地面下热就少了。

就好像人的身体,表面热了,里面就不热了。

所以夏天注意保护脾胃,不要贪凉饮冷。

热属阳,寒属阴。此句不用解释。

大气阴多,故称太阴。

这个大气阴多,如何解释?联系上下文:地面的压力渐大,天空之间,金气弥漫,大气的压力,即金气之下降也。

这里感觉大气指的地面以下的气,地面上的阳多,地面下的阴多,所以称为大气阴多。

这个时候,叫做太阴。

这里感觉就是地面下的阴气很多,所以叫做太阴。对应的是脾经,足太阴脾经。

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六气圆运动

这个季节,湿气很大,比如地下室,是最潮湿的时候。就是地面上的热多,火在水上所以生湿气。

此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尚未降入土下。

阳气多了,就需要降到地面以下,与水化合。

寒热相逼,湿气濡滋。

土气在升降之交,故称湿土。

四气之时,正是暑热暑湿旺盛之时,天气闷热,俗称桑拿天。

7.阳明燥金

地面上为阳位,五气之时,地面上盛满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正当下降。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此时,为秋令当时,秋天是秋收的季节,万物成实,人体也要把阳气蓄积到体内,成为人体的元气。

中土之下,阳气充足。

湿气已收,大宇光明。

阳盛而明,故称阳明。

这个时候,地面之下,阳气很充足,对应人体,脾胃比较充足,胃口就好,开始养秋膘。

这个时候,感觉口里干燥,少吃点水果,补充水分。

地下室也开始干燥起来,不再潮湿。

此时地面下阳气旺盛,天气光明,叫做阳明。

金气当旺,湿气收则燥气结。

此时地面上空的金气,压力极大,故称燥金。

秋天属金,金气偏燥称为燥金。

金气收敛,可以把阳气收敛下去。金气收敛,开始落叶,果实成熟,树叶变黄。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太阳寒水

8.太阳寒水

六气之时,地面上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全行降入土下的水中。

二十四节气中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这个时候,地面上没有热了,阳气都躲在了地面之下。

人身的阳气也都需要躲在厚厚的羽绒服里面。

有一些小动物都躲到洞里面冬眠了。

造化之气,中下为本。中下阳多,故称太阳。

地面下的阳气多,如果根据地下的阳气多少命名,那就是太阳。也就是阳气很多的意思。

此阳热降入水中,水即将它封藏不泄。

此处的水中,就是地下的意思。北方属水,也指北方。肾主水,人体的阳气回归到肾气之中,肾阳充足,才可以孕化生命。

此时大气降压,水外即寒。水外已寒,则水内阳藏,故称寒水。

这个时候,太阳的光线很弱,温度比较低,天气寒冷,外界天寒地冻。

北方属水,北方很冷,所以称为寒水。外界很冷,地下潜藏了来年的生机。就像是冬小麦,躲藏在地下,等待春天破土而出。

也就是指的阴中有阳的意思。最冷处蕴含着勃勃生机。

9.五行圆运动

五行的运动圆,合成一气。

五行运动成圆,循环往复。合成一气,运动不息。

木升金降,木不病风,金不病燥。

木主升,金主降,木气升,金气降,顺应天气,就不会产生风病和燥病。如果木不升,金不降,就会出现风和燥的问题。

水升火降,火不病热、不病暑,水不病寒。

水气上升,就不会出现寒症,火气下降,就不会出现热病暑病。这里水升是由于阳气带着水气升,火降是因为金气降。水火既济,阴阳调和。

土运于中,土不病湿。

土主运化,运化得力,就不会病湿,运化不力,就会湿气困脾,脾失运化。

运动不圆,升降不交,各现各气,则病风、热、暑、湿、燥、寒,病者,大气病也。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运动停滞,就会出现六气之病。六气就是风热暑湿燥寒。

人身之气,亦如是也。

人身与宇宙相合,也会出现六气之病。

10.六七养生。

初气之时,宜养木气。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这个时候需要养木气。也就是舒肝气,养肝阳。

二气之时,宜养火气。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

这个时候,需要养火气。不要伤了阳气。

三气之时,宜补相火之气。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

相火需要下降,相火不降,就会生病。

四气之时,宜养土气。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

此时宜养土气,健脾祛湿。

五气之时,宜养金气。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

此时天气转寒,注意保护肺脏。

六气之时,宜补水气。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此时天寒地冻,进入冬季,需要补养肾脏。

相火下降于水中,为君火之始气。

君火者,相火之终气,君火又随相火下降也。

相火下降,君火上升。生生不息,人体阳气运行不息。

中医说的火是什么?火与热的区别

常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那么究竟什么是阳气呢,和肾气是一样的吗?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为什么要补充阳气呢?

什么是阳气,何为气?

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1阳气释义

在几千年的道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黄帝内经_·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阳气,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阳气来源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首先,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对于阳气亏损比较严重的,应该经常艾灸关元、归来、命门及肾俞。艾灸扶阳对亚健康人群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

特别是对于阳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亚健康状态,实验证明,艾灸对于阳气的亏损是有疗效的,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现代人由于工作及生活的严重压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常常会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症状,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由于阳气消耗过度所致。那么阳气是怎么被消耗掉的呢,由于运动,思考,劳累,精神损耗等因素,都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消耗我们的阳气,当阳气透支的时候,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

3疾病原因

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4临床症状

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及外来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5治疗原则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则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

6扶阳固本

艾灸调理阳气的特点:宣通是针对阳气被郁,运行不畅而言,温补是针对阳气虚损,失于温壮而言,二者是有区别的,但临床病变错综复杂,运行不畅,和失于温壮往往是阳气病变的两个方面。

故治疗中,当重视两方面共同互济的联系,宣通阳气使阳气运行宣畅,可以促进和发挥阳气的功能,如辛温解表祛邪,宣畅阳气,使卫阳营阴得以和调;温壮阳气也可以促进阳气的活动力,如温阳化气,气化水行,使阳气畅旺。

阳气对人体起到温薰脏腑,濡养筋骨的作用,就如阳光普照万物,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茁壮成长。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代谢所具备的能量,人一生的阳气是由弱变强再逐渐衰减枯竭的一个过程。阳气足则体健,阳气弱则体衰,阳气竭则身亡。因此,阳气决定着人的健康与生命。

补阳,壮阳就是为顺应自然规律,补充日常消耗的阳气,使身体达到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艾灸所用的艾草是一种纯阳性植物,经过燃烧后,作用力更强,是补充阳气,延年益寿的最佳捷径。

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有效的方法。

艾灸用的原料是艾草制成的。艾草,又名冰台,产于山的阳面,充分的吸取太阳的精华,是一种纯阳植物。艾草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脂肪、水、抗衰老抗癌的硒和大量的药理成份。有消炎化瘀、平喘化咳、镇静之功效。艾叶中含有苦艾醇、苦艾酮,具有解热、止血、镇痛、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艾灸就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祛除病邪的方法。艾灸是中医五大主流疗法中唯一具有物理和药理综合疗效的学科。艾灸过程中释放的近红外线比远红外线的调节作用更强,能将艾烟中的有效成份输送到脏腑和病灶之处。所以艾灸是古今公认的补充阳气最有效的方法。

7生活保健

散步、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但是,运动要注意适量,不要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青壮年运动量可大一些,老年人适合散步、慢跑、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慢运动。

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最好在晚上12点之前入睡,晚上23点到午夜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医说上火,也会听到他们讲一种药物是热性的或者寒性的,其实我们自己也会经常上火。那么中医里面说的上火的火和热有什么区别或者关系呢?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1、热和火的定义

(1)我们拿火与热来说,天地间之火本为无形之火,着于木才能成为明火(能够看见的火),拿着凸透镜聚焦太阳光能把木头点燃就是这个象。

(2)在人体,火之本源在命门,为无形之火,行于三焦之时,开始只是阳气(真阳)不能名之为火,就像你不能把阳光叫火,只有上通于胆,得肝木之生化则成火,所谓“空中有火,着于木则明”,必着于木而后称为火,故三焦中之阳气,乃火之根,只有上合于胆,着于木才为明之火,是胆为火之焰,三焦为火之根,而肝木则是生火之物。所以论火就要以胆与三焦为主,少阳(胆、三焦)之上,火气治之。

(3)天地间之热乃火发于水中形成,也就是说火与水相合产生热气,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道理一样,在人体,心火下交于肾水即产生热气,所以论热要以心和肾为主,少阴(心、肾)之上,热气治之,此热气为人体化生气血之本。以此得知,火从胆木来,而热则是水火相合。这样来看的话,它们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火只是从木来单是火,而热却涉及火与水,因此,在临床上对火邪和热邪的治疗方法及用药自然也不会相同。

2、治上火要清热

(1)可是就目前来看,是不是治疗“上火”的时候大多用了清热的方法了呢?治疗体内有热的时候大多用了泻火的方法呢?

(2)比如,黄芩为清火要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黄芩本身就是清胆木之火的,而火就从胆木而来,如果你有“上火”的症状,那么用黄芩就对证了,但如果你用了黄连或加了黄连,黄连为清热要药,这就有问题了,要么治错了,要么过度治疗,我们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吗?

(3)清火单清胆木之火即可,相对简单,而清热在治疗上却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清热以清火为主,火去水凉热自消,黄连与黄芩同时用;一方面清热以滋水为主,水多火少退热效,麦冬与生地同时用。

3、火有虚实之分

(1)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气机运行,根据气机的不同状态,可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气偏于动态而运行较快就对应于火,气偏于静止就对应于水。火又可分为实火和虚火,如果气机在狭小的空间运动必然拥挤,这种情况是实火;如果气机运行很快,但空间不狭小,就是虚火。实火要侧重于疏散,散开以后气机不再拥挤,火也就消散了;虚火则要侧重于滋阴,阴气充足以后可以涵养住阳气,使阳气不再乱窜,也就不表现为虚火了。

(2)火可出现在心、肺、肝、胃、肾等脏腑,都可用中药治疗。具体选药应考虑每一味的性味归经。首先要选寒性或凉性的药物。其次再选择药物的味。寒凉的药有苦寒、辛凉、甘寒三种,实火一般用苦寒或辛凉类,因为这两类药能够寒凉清热的同时,又有疏散、开破的作用,把拥挤的气机散开;虚火一般选甘寒的药物滋阴。最后还要考虑药物的归经,比如心火常用黄连、莲子心、竹叶等;肺火常用黄芩、桑白皮,肝火常用龙胆草、川楝子。这都是为了是药物的作用更有靶向性。

(3)火毒就是火聚集后产生质变,对机体造成更大伤害,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大都需苦味药把结聚破开,如黄连、黄芩、大黄等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此外,牛黄、雄黄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4、常见清火中药

(1)黄芩最会清肺火。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因为它质地中空,和肺脏轻虚的特性相似,所以最擅长清肺火,表现为发热咳痰、烦渴多饮、肤如火燎等。此时可取黄芩10~20克,煮10分钟后放至适宜温度后口服。此外,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病症也可服黄芩,因为它善治机体上部的火盛。

(2)肝火耳鸣用菊花。菊花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尤其能缓解肝火旺盛者的眼睛干涩症状。此外,菊花还有平肝阳的作用,头眩耳鸣者也可服。菊花质地松散,不用煎煮也能把有效成分溶出,可以取3~5克用水冲泡代茶饮。很多苦寒药虽能清热,但用久会伤阴,因此黄芩、黄连这样的药物只能短期服用,菊花则没有这个弊端,只要不是虚寒体质就可长期用。肝阳上亢而头晕的人,可用菊花做枕芯,能起到清爽头面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建议装枕芯前,把菊花密封放锅里蒸一下,以杀死虫卵。

(3)清肾虚火,地黄最拿手。地黄是一味滋肾阴、清虚火的良药。肾阴虚的人常常有腰酸、五心(手脚心和内心)烦热、盗汗、头晕耳鸣等症状,如果用苦寒药会适得其反,必须用甘寒药滋阴。地黄富含汁液,且煎出的药液质地浓厚色黑,能沉入下焦填补肾精。不过,有人服地黄后会腹泻,经常便秘者可用生地黄30克煎煮十几分钟后服;必要时用熟地黄10~15克,煎煮30分钟再服用,可避免腹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