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清歌曲谱子拍子
凡是音乐都是需要有节拍(拍子)来控制的,不只是歌曲,因为除了歌曲以外还有乐曲、戏剧、曲艺、民间小调等等,数不胜数。节拍可以控制音乐的节奏,包括速度、强弱等,可以更完美的表现音乐的气氛和内涵。对于节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手来拍一下,拍一下就算一拍,初学音乐者把拍子拍均匀就可以了。那么节拍的速度是以每分钟多少拍来标定的。
再来说4/4、2/4的问题:凡是曲谱前面总要标上这样的分数,常见的就是1/4、2/4、3/4、4/4,还有少部分标有3/8、6/8、9/8。咱们还是先说分母是4的吧,8的待今后你再慢慢的理解。
分母4说的是音符,音符就是曲谱上写的1、2、3……,音符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之分,分母4指的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那什么是四分音符呢?比如写一个音符5,周边什么符号都没有,这就是四分音符。分子的数字表示的是每小节有几拍。曲谱里都画一些短小的竖线,叫小节线。两条线之间就是一小结。比如曲谱上标的是2/4,其意思是说: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依此类推。我们经常见的就是每小节里有一拍的、两拍的、三拍的、四拍的。所以要分这么多种那是要更好地调节乐曲的韵律。每一小节里的拍子要分出强弱来,一拍的就不必说了,两拍的呢第一拍要强,第二拍弱。三拍的是强、弱、弱。四拍的是强、弱、次强、弱。
好了,胡乱的先说这些,仅供参考。
顺便说一句,这里边没有歌词什么事。
五线谱和简谱有什么区别?
所谓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科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那时有一个天主教的修道士名为苏埃蒂;他用1
2
3
4
5
6
7来代表七个音来写谱教歌,尔后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那时西方人极注重发明创造和版权等个人成绩,才被即载入史册。17世纪时瑞士人,名卢梭;1742年在法国巴黎向科学院宣读了一篇论文《音乐新符号建议书》再提这“数字简谱”,因当时他写《忏悔录》一书,反而名声大增。人一出名,书也出名,《音乐新符号建议书》也被人重视了。18世纪中叶此后,又有一批法国的音乐家、医生、数学家等把“数字简谱”加以整理,完善。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在1882年这种记谱法传入日本,1904年再由沈心工等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关于字母简谱,主要为美英等国所通用。其中如h.c.格洛弗首创,j.柯温完成的可动唱名法。它以d、r、m、f、s、l、t,7个字母作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读作ti外,其余各音与数字简谱的读音一样。有关半音的记法:遇升高时一律加e,降低时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标1,低八度在右下角标1。其时值及节拍则以纵线表示强拍,双点表示弱拍;横线表示延长,单点表示数音连结成一拍。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教育体制,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已基本流行于各个国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在中国简谱的发明者是李叔同。
在中国简谱的发明者是李叔同。
钢琴谱即五线谱: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五线谱和简谱同为音高记谱法,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如下各方面:
一、从形式上讲,五线谱属于图表记谱系统,数字简谱属于字符记谱系统。
五线谱的核心记谱系统,由音符与谱表构成,音符本身只表示时值,不表示音高,只有和谱表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乐音的音高。五线谱的谱表,好比是一个平面坐标系,由五线、谱号、调号及拍号构成基本的谱表系统,五线的纵向表示音高的变化,横向表示时间的先后。谱号表达记谱标准音高的位置,好比平面坐标系中的原点。调号由升号或降号构成,系恒变音符号,通过变化音来表达记谱调性;拍号则表示曲调的节拍。五线谱根据音符标注在五线的位置,以及谱号和调号,来确定具体的音高。
数字简谱由数字符号(音符)来表达音高,不需要图表的配合。单一的数字音符,时值默认为四分音符,其他时值,则通过延时符和减时符来表示。
二、五线谱和数字简谱虽然同是音高记谱法,但二者表达的音高意义不同:
五线谱属于固定音高记谱,即音符在特定位置,总与特定的音高相对应,不会虽调性变化而改变;
数字简谱则是相对音高,通常按首调音高记谱,即数字音符与相应的自然大音阶的自然音级相对应,1表示为自然大音阶的第一音级,2表示为第二音级,3表示为第三音级……每个音符的确切音高,需要加以明确,同时,也明确了记谱的调性。故数字简谱的调号通常是设定1的确切音高,比如1=C,1=D之类。即各个音符的实际音高随调性变化而变化。
三、在记谱的便捷性与充分性上,二者各有优势: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相对而言最为完善的记谱法,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小到声乐小品,大到复杂的交响乐,以及目前所有器乐的记谱,都可以用五线谱来完成;但相对而言,五线谱记谱需要预制谱表,且为绝对音高记谱,故对于现场听音记谱多有不便;
数字简谱,相对而言是手书很方便,而且表达的是相对音高,对于创作过程(尤其是歌曲创作)中撰写旋律草稿,或是现场记录主要的音乐旋律是很方便的;但对于复杂的多声部音乐的记谱则十分困难。
四、直观性各有侧重:
五线谱以图标方式记录音乐曲调,音符在五线谱的高低位置一目了然,可以直观地勾勒出曲调的旋律线以及和声形态,同时,由于是固定音高记谱,特定位置的音符,在乐器上也有固定对应的音位,相对而言,于器乐演奏具有极大的便利;但如果在声乐中采用首调唱名唱谱,则需要对音高上的唱名变化,具有一定的熟练程度;
数字简谱则通过数字符号,直接与唱名相对应,且又是相对音高记谱,彼此间音程关系一目了然,对于声乐歌唱的视谱(尤其是首调唱名法),具有很高的便利性;但对于器乐而言,则需要对调性转换中的音符的音高变化具有较高的熟练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